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64)
-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礼标张树义田珍灶金道超梁冰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he Royal Society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被引量:9
- 2004年
- 20 0 1 - 2 0 0 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 (共捕到 1 97群蝙蝠 ,全捕 1 80群 )和标记重捕法 (标记了 31群的 1 0 1只扁颅蝠 ,重捕到 36只 )比较研究了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与褐扁颅蝠 (T .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 (Bambusastenostachya)的竹筒内 ,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 2 7 7cm ,外围直径平均为 2 3 6cm ;褐扁颅蝠的分别为 2 8 3cm和 2 3 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 1 - 2 4只 ,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 1 - 1 3只 ;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 (扁颅蝠为 2 2 30 % ,褐扁颅蝠为 4 0 6 3% ) ,2只所占比例次之 (分别为 1 4 87%和1 8 75 % ) ,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 ,以雌雄混居最常见 (占 5 4 72 % ) ,其次为独居雄性 (占 2 0 95 % ) ,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 (均为 4 0 6 3% )。 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 ,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 ,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 ,但 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 ,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 :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 (栖宿竹筒不固定 ) ;同时?
- 张礼标梁冰周善义卢立仁张树义
-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集群结构
- 肪刺螨属一新种记述及中国已知种检索(中气门目,巨刺螨科)(英文)被引量:2
- 2009年
- 记述采自海南的小黄蝠Scotophilus temmincki(Horsfield,1824)体表的寄生革螨1新种:吊罗肪刺螨Steatonyssus diaoluoensis sp.nov.。文中给出了中国肪刺螨亚属Steatonyssus已知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吊罗肪刺螨,新种Steatonyssus diaoluoensis sp.nov.(图1-9)新种与伏翼肪刺螨Steatonyssus abramus Wang,1963近似,胸腺都不明显。二者的区别在于:新种雌螨前背板具12对刚毛,后背板具10对刚毛;雄螨全背板具有17对刚毛,腹板分为胸生殖腹板和肛板两部分,前板具有胸毛、生殖毛和4根副刚毛。而伏翼肪刺螨雌螨前背板毛具11或12对刚毛,后背板具11或9对刚毛,雄螨腹板为全腹板,除肛侧毛和肛后毛外,板上还有18 -20根刚毛。正模♀,海南吊罗山, 2005-09-06 ,张树义采。副模:1 ♂,海南吊罗山, 2005-09-06 ,张树义采。词源:新种名出自标本采集地吊罗山。
- 田珍灶金道超
- 关键词:中气门目巨刺螨科蝙蝠
- 中国巨刺螨属一新种和雷氏巨刺螨的重新描述(中气门目,巨刺螨科)(英文)被引量:5
- 2009年
- 记述了采自广西的扁颅蝠Tylonycterisrobustula(Thomas,1915)体表的寄生革螨1新种:拟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pararadovskyi Tian,Jin et Zhang,sp.nov.。新种与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Domrow,1963)近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新种背毛有27对,具有Z3;雌螨生殖腹板具有3根副毛,或部分标本为1根副毛在板的末端,另1对副毛位于板外;雄螨胸生殖腹板上具有4对胸毛和20根腹毛。而雷氏巨刺螨背毛有26对,不具有Z3。雌螨生殖腹板不具有副毛,即副毛均不在生殖腹板上;雄螨胸生殖腹板上具有4对胸毛和18根腹毛。另外,依据采自广西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Temminck,1840)体表的标本,对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Domrow,1963)的雌、雄螨成体和第1若螨进行了重新描述。所有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 田珍灶金道超张树义张礼标
- 关键词:中气门目巨刺螨科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