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99)

作品数:3 被引量:117H指数:3
相关作者:韦朝阳孙歆涂书新王五一郑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砷形态
  • 2篇土壤
  • 2篇富集植物
  • 2篇
  • 2篇超富集
  • 2篇超富集植物
  • 1篇形态分析
  • 1篇植物修复
  • 1篇生态恢复
  • 1篇生物可给性
  • 1篇生物修复
  • 1篇生物修复技术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超富集...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韦朝阳
  • 2篇孙歆
  • 1篇涂书新
  • 1篇王五一
  • 1篇王成
  • 1篇郑欢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8
2004年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湖沼生态恢复技术等。在高效特异微生物与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筛选及其机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已筛选出近50种针对农药、石油、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特异菌种和As、Cd、Mn、Zn等12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今后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研究领域,注重生物修复的机理研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的法规与标准;从而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环境与健康保护服务。
涂书新韦朝阳
关键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环境污染生态恢复
不同来源蜈蚣草吸收富集砷的特征及植物修复效率的探讨被引量:15
2008年
蜈蚣草是一种As的超富集植物,在A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对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蜈蚣草及其生长的土壤的As含量、形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表明,蜈蚣草生长的土壤As含量范围为33.7~1396 mg/kg,相应地,蜈蚣草地上部As含量范围为48.5~1104 mg/kg。除阳离子交换量(CEC)外,不同采样地区蜈蚣草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包括pH、总有机质(TOM)和质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野外蜈蚣草可生长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上。基于回归分析的预测模型显示,蜈蚣草对A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随土壤As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蜈蚣草较适用于轻度As污染土壤的修复,对于高As污染土壤,需结合其他修复措施。
韦朝阳郑欢孙歆王成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超富集植物砷形态植物修复
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4
2006年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目前土壤砷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选择性提取操作定义法、溶剂提取仪器测定或吸附材料选择性分离法和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能谱(XANES)直接测定法,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在土壤砷的形态转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生物有效性研究存在多种方法并存的局面,化学提取法相对经济、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土壤砷的有效态含量,只能作为环境危害程度识别的参考;植物指示法需选择敏感性植物方能有效地指示土壤砷对环境与健康的潜在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指示法代表了未来开展砷污染早期预警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模拟肠胃液提取法(In V itroGastrointestinalMethod)比较接近动物或人体对土壤砷污染的真实吸收状态,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已发展出采用兔、仔猪和猴的动物模型以研究经口摄入的生物有效性砷,但尚不清楚哪种动物模型更能准确反映砷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
孙歆韦朝阳王五一
关键词:砷形态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