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836604)

作品数:9 被引量:94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培贵杨祝良万山平邓晓娟张介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块菌
  • 2篇资源保护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系统学
  • 2篇菌根
  • 2篇分类学
  • 1篇担子菌
  • 1篇多样性
  • 1篇异名
  • 1篇英文
  • 1篇幼苗
  • 1篇云南松
  • 1篇中国热带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习性
  • 1篇松露
  • 1篇牛肝菌
  • 1篇牛肝菌科
  • 1篇热带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刘培贵
  • 3篇杨祝良
  • 2篇陈娟
  • 2篇王冉
  • 2篇乔鹏
  • 2篇张介平
  • 2篇邓晓娟
  • 2篇万山平
  • 2篇王云
  • 1篇郑焕娣
  • 1篇姜华
  • 1篇陈吉岳
  • 1篇张丽芳
  • 1篇邵士成
  • 1篇王向华
  • 1篇田霄飞
  • 1篇李艳春
  • 1篇田宵飞
  • 1篇谢雪丹

传媒

  • 4篇菌物研究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菌物学报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Fungal...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The genus Phylloporus (Boletaceae, Boletales) from China: morphological and multilocus DNA sequence analyses被引量:1
2013年
Species of the genus Phylloporu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 three-locus(nrLSU,ITS and tef-1a)DNA sequence dataset.Twenty-one phylogenetic species were recognized among the studied collections.Seven of them are described as new:P.brunneiceps,P.imbricatus,P.maculatus,P.pachycystidiatus,P.rubeolus,P.rubrosquamosus,and P.yunnanensis.In addition,four of them correspond with the previous morphology-based taxa:P.bellus,P.luxiensis,P.parvisporus,and P.rufescens.The remaining ten phylogenetic species were not described due to the paucity of the materials.A key to the Chinese morphologically recognizable taxa was provided.A preliminary biogeograph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1)Pylloporus species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re mostly closely related,(2)species pairs or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Phylloporus between East Asia and North/Central America are relatively common,and(3)the biogeographic relationship of Phylloporus between East Asia and Europe was supported by only a single species pair.Unexpectedly,no taxa common either to both Europe and East Asia,or to both East Asia and North/Central America,were uncovered.Clades look to have taxa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and Europe/Asia though.
Nian-Kai ZengLi-Ping TangYan-Chun LiBau TolgorXue-Tai ZhuQi ZhaoZhu L.Yang
关键词:BIOGEOGRAPHY
横断山区高等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地形复杂、山陡谷深、生境多样,是真菌栖息、繁衍和分化的理想地区。国内外真菌学家们对该区的真菌早就给予过关注和研究,曾报道了该区真菌4000余种,约占我国已知真菌总种数的40%。然而,总的说来,人们对该区真菌物种多样性的了解还知之甚少。近十余年来,我们对该地区的真菌中的高等真菌部分进行了十余次野外考察和采集,共获得标本7000余份、分子材料4200余份、真菌及其生境照片1万余张,这是研究和认识该区真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科学资料。通过对该区有关标本的研究,正式发表了2新属及50余新种;但还有大量新物种和一些新属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加强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经济发展服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祝良
关键词:高等真菌分类学系统学物种多样性
中国块菌要览及其保护策略被引量:24
2011年
截至目前报道的中国块菌有28种,其中黑块菌4种,白块菌24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黑块菌类有印度块菌复合种和中国夏块菌,其中印度块菌复合种与欧洲法国黑孢块菌属于姊妹类群,中国夏块菌与欧洲夏块菌也是姊妹类群。虽然欧洲意大利白块菌在中国尚未找到、波氏块菌在中国的存在尚待最终确认,但是,最近的更多白块菌新种的发现,说明中国块菌的多样性要比预期的丰富得多。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新的块菌种类不仅和欧洲种有着紧密的亲缘,而且和北美的种也有一些联系,特别是与欧洲块菌有着历史渊源。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欧亚块菌共同起源于古地中海、之后各自分布于中国西南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繁衍至今,形成现代分布格局。新近发现的大批白块菌类群表明中国西南块菌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很可能是起源古老保留下来一个大分支,暗示着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有力支持了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的学说。中国块菌的共生树种种类比世界任何地区都丰富多样,不仅有与阔叶树,如栎、榛、杨、板栗等形成菌根关系,更多的是与松、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树,而且还有特有树,如油杉等形成菌根关系。中国块菌对土壤等要求及适应性相对也宽泛,产量大而集中,分布广,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近20年的商业化盲目采集致使块菌植被、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块菌产量明显减少,严重危及块菌资源的生存。改变采集方式,保护我国的块菌资源刻不容缓。发展块菌种植业形成新型农林业经济和生态模式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
刘培贵王云王向华陈娟郑焕娣邓晓娟乔鹏姜华田宵飞张介平万山平王冉
关键词:块菌资源保护
中国块菌属多样性被引量:25
2011年
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块菌属Tuber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形态特征、生态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对比研究了欧洲和北美的部分块菌属标本,对中国块菌属已知种类进行了分类订正和系统的总结。研究确认我国分布有17种块菌,其中3/4的种类分布于西南地区。尚有6种因未观察到可靠的标本而存疑,3种排除在我国分布。文中对该属在我国分布的每个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其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进行了简要论述与介绍,并给出了中国块菌属分类检索表。
陈娟邓晓娟陈吉岳乔鹏张介平万山平王冉刘培贵
关键词:块菌生态
鸡油菌属的研究概况与展望被引量:16
2009年
鸡油菌属Cantharellus Adans.ex Fr.在担子菌中是一个具有独立演化路线的类群,隶属于担子菌门,同担子菌纲,鸡油菌目,鸡油菌科。该属全球分布广泛,目前有65种,中国曾记载9种。本文回顾了该属的研究历史,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对本属各分类单元的划分和命名,相近种的区分,鸡油菌C.cibarius Fr.和管形鸡油菌C.tubaeformis Fr.:Fr.复合群以及生态保护和仿生栽培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疑问和纷争进行了论述。最后,作者对我国鸡油菌属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田霄飞刘培贵邵士成
关键词:异名复合种群生态习性菌根
中国热带的几种牛肝菌(英文)
2011年
报道了我国牛肝菌科的1个新记录属———黏盖牛肝菌属(Mucilopilus),在我国云南发现该属的1种,即栗色黏盖牛肝菌(M.castaneiceps)。另报道该科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2个新组合[烟褐红孢牛肝菌(P.holophaeus)和黑红孢牛肝菌(P.nigropurpureus)]及我国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的1个新记录种[小粉孢牛肝菌(T.nanus)]。文中对这4个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插图。
李艳春杨祝良
关键词:牛肝菌科
云南松幼苗棉革菌属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3
2011年
以滇中1~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棉革菌属真菌外生菌根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发现了6种形态型菌根。文中对这6种形态型菌根的外观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rDNAITS片段比对分析结果表明,6种形态型对应6种棉革菌属真菌,它们分别是与Tomentella badia、T.coerelea、T.uiridula、T.stuposa、T.subclavigern及T.bryophila相近的棉革菌种类。这一研究与前人对该属真菌的菌根形态及分娄举研察某本吻合.椭堇苗屠真荫旱云亩松1~2年幼苗期的主要共生真菌。
谢雪丹刘培贵
关键词:云南松外生菌根
狭义小奥德蘑属(膨瑚菌科,蘑菇目)的一个新系统(英文)被引量:21
2009年
本文对狭义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str.的概念做了修订,在修订后的属中,狭义干蘑属Xerula s.str.的物种不纳入其中。在狭义小奥德蘑属下,提出了一个包含4个组O.sect.Oudemansiella、Mucidula、Dactylosporina和Radicatae的新系统。小奥德蘑组sect.Oudemansiella包括热带至南温带的一些物种,如新热带小奥德蘑O.platensis、澳洲小奥德蘑O.australis、旧热带小奥德蘑O.canarii和宽褶小奥德蘑O.crassifolia,这些物种的菌盖表皮为粘栅栏型,由菌丝组成,但其中常夹杂有链状排列的膨大细胞。粘蘑组sect.Mucidula包含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的一些物种,如粘小奥德蘑O.mucida、网褶小奥德蘑O.venosolamellata和近粘小奥德蘑O.submucida,其菌盖表皮为粘子实层-栅栏型,由近棒状的顶端膨大细胞组成。小奥德蘑组和粘蘑组的物种,在外形和小生境上有相似之处,其担子果皆生于地表外的腐木上,菌柄上有或无菌环。刺孢组sect.Dactylosporina包含中南美洲那些孢子表面有指状凸起的物种。长根组sect.Radicatae由长根小奥德蘑O.radicata及其近缘种为代表,是该属中最大的组,包括该属其他三组之外的所有种。北美的O.americana、欧洲的O.caussei和东亚的O.hongoi曾被置于小奥德蘑属中的白毛组O.sect.Albotomentosae或干蘑属的亮毛组X.sect.Hyalosetae,在本系统中它们没有纳入小奥德蘑属,因为它们可能代表一个单独的属。本文还提出了1新等级、32个新组合和1个新名称。
杨祝良张丽芳Gregory M.MUELLERGerhard W.KOSTKarl-Heinz REXER
关键词:担子菌命名法系统学分类学
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被引量:18
2011年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m)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王云刘培贵
关键词:块菌松露濒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