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0GSF10805)

作品数:13 被引量:212H指数:7
相关作者:刁秀广万明波高留喜孟宪贵刘畅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气象局泰安市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气象局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雷达
  • 4篇切变
  • 4篇暴雨
  • 3篇多普勒
  • 3篇降水
  • 3篇大暴雨
  • 2篇多普勒雷达
  • 2篇多普勒天气
  • 2篇强降水
  • 2篇强降雨
  • 2篇龙卷
  • 2篇龙卷风
  • 2篇雷达回波
  • 2篇回波
  • 2篇降雨
  • 2篇暴雪
  • 1篇地面温度
  • 1篇地形
  • 1篇地形作用
  • 1篇动力结构

机构

  • 9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泰安市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天津市气象台

作者

  • 6篇刁秀广
  • 4篇高留喜
  • 4篇万明波
  • 2篇孟宪贵
  • 2篇刘畅
  • 2篇赵振东
  • 1篇赵坤
  • 1篇魏鸣
  • 1篇杨成芳
  • 1篇吴炜
  • 1篇杨晓霞
  • 1篇车军辉
  • 1篇史茜
  • 1篇王彦
  • 1篇李静
  • 1篇周雪松
  • 1篇阎丽凤
  • 1篇丛春华
  • 1篇王文青
  • 1篇徐学义

传媒

  • 3篇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气象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半岛三次冷流暴雪气流结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4日、2008年12月4-5日和2010年1月3-4日山东半岛3次冷流暴雪过程的海岸锋气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岸锋是西北气流和北东北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气流强度有明显差异:一是西北气流明显强于北东北气流(类型Ⅰ),降雪回波源地在渤海东部区域,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回波带的右侧进入陆地后减弱,左侧在海岸锋的作用下沿海岸锋发展,形成"列车"效应,产生强降雪;二是西北气流明显弱于北东北气流(类型Ⅱ),降雪回波源地在渤海海峡中部区域,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右侧在海岸锋的作用下沿海岸锋发展,形成带状回波,产生强降雪,而回波带的左侧减弱。东部海区气旋的存在,决定了海岸锋北东北气流和西北气流强度结构的差异性。
孙殿光黄本峰薛龚波刘学萍
关键词:冷流暴雪海岸锋
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及预警被引量:50
2014年
利用济南和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环境物理量和天气实况,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6个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6个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产生于5次天气过程,其中4次过程属于后倾槽结构,1次是西北气流结构。6个非超级单体龙卷中EF0级龙卷2次,EF1级龙卷3次,EF2级龙卷1次。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大的湿度和0~1 km垂直风切变≥7 m·s^(-1)是非超级单体龙卷发生的有利条件。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上,方位上相邻距离库之间速度差值超过20 m·s^(-1),或者,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上,方位上相邻距离库之间速度差值超过15 m·s^(-1),可预警龙卷。6次龙卷有4次发生在风暴单体迅猛发展的阶段,风暴顶在1个体扫时间内迅速增高。风暴单体迅猛发展需要强上升气流配合,强上升气流将低层辐合线上的小涡旋迅速拉伸,使得旋转运动进一步发展,诱发小尺度范围的强切变,从而导致龙卷发生。
刁秀广万明波高留喜孟宪贵
关键词:龙卷风
三次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多普勒雷达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济南和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环境物理量和天气实况,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次龙卷过程发生在利于雷暴产生的环境形势下。低层湿度大,低层明显的垂直风切变和有利的地形是三次非超级单体龙卷发生的有利条件。三次龙卷都发生在风暴单体发展阶段,风暴顶高和强中心高度在1个体扫时间内迅速增高。上升气流的加强和复杂的地形是诱发小尺度强切变的主因。风暴单体的迅速发展,需要强的上升气流配合,上升气流将水平方向的旋转切变抬升为垂直方向,在复杂地形作用下可产生局部小尺度涡旋运动,诱发小尺度范围的强切变,从而导致龙卷发生。
徐学义赵振东梁红新
关键词:龙卷风
V-3θ图在一次特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MICAPS 3版中自带的分析软件,分析了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结果表明,V-3θ图可以明显表示出本次特大暴雨的征兆。对流层顶层的超低温、对流层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引发剧烈对流、低层水汽充沛是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分析上游台站的V-3θ图可以判断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海陆不同的下垫面分布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条件。分析V-3θ图的上述特征可以提前12h作出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
姜俊玲张雪冬魏鸣石磊
关键词:V-3Θ图大暴雨
山东省短时极端强降水研究被引量:24
2014年
利用1999—2011年4—10月全省大监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排序法、正态变换法(Z指数法)、平方根变换法等3种计算阈值的方法,计算了山东短时极端强降水的阈值,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阈值。传统排序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最后采用此法计算结果确定山东省及5个分区短时极端强降水阈值。结果显示:鲁东南、鲁中、鲁西北地区阈值大,鲁西南和半岛地区阈值小,特别是鲁西南地区阈值最小。鲁西北、鲁西南、鲁东南、鲁中和半岛南部易出现短时极端强降水,半岛北部短时极端强降水较少。短时极端强降水出现的偶然性大,极端强降水出现次数与年平均降水量没有明确关系。7、8月是防范短时极端强降水的关键时期。
高留喜李静刘畅刁秀广
关键词:Z指数阈值
山东极端强降雨风暴传播类型及流场结构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根据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产品演变特征,结合天气实况,对山东短时极端强降水反射率因子和流场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极端对流性强降水单体演变特征有4种类型:后向传播型、前向传播型、准静止型和再生型。后向传播型的主体降水回波产生的下沉气流与一侧的低层环境气流产生辐合上升运动,激发新的对流单体;前向传播型的主体回波后部下沉气流在地面附近辐散形成低层前沿的阵风锋,而低层暖湿人流经过阵风锋抬升进入到回波前沿的对流塔成为上升气流;准静止型回波常与中低层长时间维持的γ尺度气旋性涡旋有关;再生型回波的再生区内总是有新的单体不断生成,常与稳定少动的局地辐合区相对应。在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中,包含两种或以上演变方式。
万明波孟宪贵刁秀广
关键词:极端降水流场结构
小时雨量100mm以上强降水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15-2016年山东省11站次,小时降水量超过100mm的强降水单体的风暴参数特征和形态结构演变特征及10分钟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0分钟雨量变化情况表明,15~20mm降水量出现次数最多,约85%的降水量〉10mm,65%的降水量芝15mm;最大雨量多数在25mm以上,平均值是27.6mm;最大降水量所对应的站点上空最大反射率因子平均值为52.5dBZ,所对应z—R关系与Z=250R0上0非常接近。强降水单体风暴参数和形态结构演变特征表明,强降水阶段C.VIL值多数在17~37kg·m之之间,平均值为28kg·m-2,明显小于冰雹预警C.VIL阈值;DBZM值多数在52~58dBZ之间.平均值为55dBZ;HT值多数在2.2~5.8km之间,平均值为4.2km;TOP值多数在7.5~12km之间,平均值为9.9km;ET值多数在11~15km之间,平均值为13.1km;盛夏季节,强降水单体具有低质心特征,降水强度较大;强降水单体演变具有“列车效应”或移动缓慢特征。
赵振东刁秀广
关键词:强降雨Z-R关系
复杂路径台风麦莎影响山东天气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常规、非常规天气资料对2005年以近年来罕见的路径影响山东的登陆北上类台风"麦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风麦莎造成山东降水有远距离降水和直接影响时造成的降水;台风麦莎在500 hPa趋暖效应明显;历史研究成果对正确预报麦莎台风天气非常重要;副高变化是麦莎台风登陆后出现复杂蛇形路径的重要原因;日本数值预报对预报台风路径有很大帮助;没有西风带系统配合台风麦莎造成山东暴雨强度不强.个例的总结对预报非常重要,总结个例是提高预报水平、正确预报天气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高留喜史茜丛春华
关键词:台风麦莎副高
2010年7~8月份烟台暴雨特点及一次预报偏差引起的思考
2013年
通过总结2010年7~8月份烟台市出现的暴雨过程影响系统,认为主要影响系统不同,引起的暴雨范围也不同,应根据主要影响系统来区分、指导预报区域性暴雨或局地性暴雨。通过分析2010年8月5日预报全市性大到暴雨过程的预报思路,对预报出现的偏差进行总结,提出对暴雨预报的思路和经验教训,以期对未来的暴雨预报提供借鉴,以提高预报服务的效果。
矫卫兵姜俊玲
关键词:暴雨
2009-08-17山东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及地形作用分析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形影响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对降水有显著增幅作用和对对流系统传播的阻碍作用。存在低空急流和列车效应,强回波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度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地形影响气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山东"8.17"特大暴雨降水分布,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地形对强降雨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高留喜王彦万明波刘畅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雷达回波急流地形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