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19)

作品数:18 被引量:331H指数:13
相关作者:许炯心王随继孙季闫云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水利工程
  • 7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黄土高原
  • 8篇产沙
  • 5篇侵蚀产沙
  • 4篇植被
  • 4篇水流
  • 4篇黄河中游
  • 4篇含沙
  • 4篇含沙水流
  • 4篇高含沙
  • 4篇高含沙水流
  • 3篇沙尘
  • 3篇沙尘暴
  • 3篇沙量
  • 3篇水土
  • 3篇水土保持
  • 3篇泥沙
  • 3篇流域
  • 3篇黄土高原地区
  • 3篇降水
  • 3篇河流域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南科学技术...

作者

  • 15篇许炯心
  • 2篇王随继
  • 1篇孙季
  • 1篇闫云霞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沙漠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尺度效应研究初探被引量:20
2006年
以黄河流域水文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分区的黄土、风沙、基岩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关系不同、地形(坡度)不同,其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也不相同,可以分为单调减小、单调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先减小而后增大等类型.在对数据进行双对数转换后,对上述尺度效应关系进行了线性和二次函数的拟合,并分别针对这两种函数形式给出了校正方程.依据所建立的校正方程,将所有分区内各站点的产沙模数进行了1000km2标准面积的校正以消除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Kriging插值法制作了消除尺度影响后的产沙模数图,并将其与未进行尺度校正的产沙模数图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尺度校正后,重点侵蚀区域的位置大致相同,但面积显著增大.这主要是因为,位于重点侵蚀区河流下游的站点经校正后,其产沙模数有所增大.
闫云霞许炯心
关键词:黄土高原侵蚀产沙
土地利用变化对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被引量:14
2004年
以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为例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 ,建立了多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与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该关系表明 ,当沙漠化土地面积百分比Rd大于 30 %以后 ,沙尘暴日数随Rd的增大而急剧增加。年均沙尘暴日数与耕地面积和大风日数之间的回归方程 ,结果表明 ,耕地面积减少和大风日数减少对沙尘暴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5 9 7%和 4 0 3%。通过在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条件下的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退耕还草 ,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沙尘暴发生的频率。
许炯心
关键词:沙尘暴土地利用土地荒漠化黄河流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沟道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Ⅰ)——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的影响被引量:37
2004年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与地貌因素及重力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许炯心
关键词:径流产沙高含沙水流坡沟系统黄土高原丘陵区
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过程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被引量:61
2004年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代表性支流无定河为例,研究了降水量变化的背景下水土保持措施对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年输沙量和年径流量都表现出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梯出、造林、种草和淤地坝拦沙造地4项水土保持措施面积随时间增大的趋势极其显著.全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和汛期(6~9月)降水量则略有减少的趋势,但其减少趋势的显著性远低于水土保持措施随时间变化的显著性.产沙模数与梯田、坝地、造林和种草面积的关系,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对基准期(1956~1969年)和措施期(1970~1996)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以后,产沙模数、径流系数和汛期径流能够被降水所解释的百分比,分别由69%、80%和77%,下降为26%、31%和54%.说明在后一时期中,水土保持措施起了很大作用,因而降水变化对于产沙模数、径流系数、汛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大大减小了.以1956~1996年间41年的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全沙产沙模数与径流系数、汛期降雨量、最大一日雨量、最大30日累积雨量、梯田林草面积和坝地面积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表明,全沙产沙模数随汛期降雨量、最大一日雨量、最大30日累积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梯田林草面积和坝地面积的增大而减小,随径流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为了区分人为因素与气候变化对侵蚀产沙变化的影响,采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无定河全沙产沙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大致相等,前者占50.3%,后者占49.7%.文中还建立了粗泥沙产沙模数与上述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许炯心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侵蚀产沙坝地日雨量无定河流域
A study of scale effect on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被引量:9
2007年
Based on data from 148 hydrometric st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scale relationship,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and drainage basin area, has been undertaken in the stud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For different regions, scale relationship in log-log ordinate can be fitted by two types of lines: straight and parabola, and for each line, a function was fitt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different scale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 in surface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landforms. To offset the scale-induced influence, calcu-lation has been done based on the fitted functions, in order to adjust the data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to a common standard area. Based on the scaled data, a map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con-structed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For comparison, a map based on the un-scaled data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also constructed using the same method. The two maps show that the basic pattern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severely eroded areas (Ys >10000 t km-2a-1) were at the same locations from Hekouzhen to Longmen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after the adjustment to a common standard area, the very severely eroded area (Ys >20000 t km-2a-1) became much enlarged because after the adjustment, all the values of Ys in the lower river basin in those regions became much larger than before.
YAN YunXia & XU JiongXi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关键词:LOESSPLATEAUEROSIONEFFECTSPECIFIC
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被引量:26
2005年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正在我国兴起,如何进行科学的植被配置规划,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自然植被初级生产力(NPP)表征潜在的即最大可能的植被条件,并与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分布以及植被构成特征进行了比较。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查明了降水条件对森林覆盖率和NPP的影响及其临界条件。研究表明,以NPP表征的天然植被特征值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带性。NPP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临界点,分别代表着植被类型的变化,Pm=250mm可视为荒漠与草原植被之间的临界点,而Pm=480mm则为草原(森林草原)与森林(落叶阔叶林)之间的临界点。尽管次生的人工植被受人为因素的控制,由于存在着自然稀疏化过程,将使人工林地最终达到某种与水分承载能力相一致的平衡状态,自然条件如年降水仍然是决定其覆盖度的重要因素。在森林覆盖率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中表现出一个临界点。当Pm<480mm时,森林覆盖率很低,且随年降水的增大而增大的速率很慢;当Pm>480mm时,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量而急剧增大。人为建造的水土保持植被,是一个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通过自我调节而趋向于达到某种平衡,建立一定的群落结构甚至于趋向于某种顶极群落,从而实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成的最优组合。从这一原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使乔木面积在乔木、灌木、草本总面积中的最优或较优的比例,得出了具体的数据。
许炯心
关键词:植被降水植被恢复黄土高原
黄河中游支流悬移质粒度与含沙量、流量间的复杂关系被引量:34
2003年
本文以黄河中游若干支流为例 ,研究了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 ,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含沙量、流量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就同一站点而言 ,随着含沙量和流量的增大 ,大于 0 .0 5mm的粗颗粒泥沙的百分比迅速减小 ,并达到最小值 ;当含沙量和流量进一步增大时 ,其百分比又迅速增大 ,表现出明显的双值关系。对于小于 0 .0 1mm细泥沙而言 ,情形正好相反。黄河中游不同的支流之间 ,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年均含沙量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许炯心
关键词: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高含沙水流
降水—植被耦合关系及其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被引量:30
2006年
降水、植被与侵蚀过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地表过程领域中重要的科学问题,迄今未能完全解决。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森林覆盖率和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非线性变化。发现了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变化过程中的临界点,即当年降水小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大于450mm以后,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同时还发现,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变化过程也存在着两个临界点。当年降水量小于300mm时,降雨侵蚀力很小且基本上不随年降水而变化;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时,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年降水量大于530mm以后,降雨侵蚀力随年降水量增大的速率进一步加大。从分析与上述各临界点相联系的植被抗蚀力和降雨侵蚀力的对比关系入手,解释了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强度随年降水变化的非线性图形,即随年降水的增大,侵蚀强度先是增大并达到峰值,然后再减小。并讨论了上述各个临界点对于黄土高原侵蚀治理的应用意义。
许炯心
关键词:植被降水黄土高原
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支流悬移质粒度特征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以黄河中游29条支流、40个站点的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支流悬移质粒度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 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增大;悬沙中<0.01 mm细颗粒组分的百分比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减小;悬沙中值粒径D50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增大.建立了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和悬沙中<0.01 mm细颗粒组分百分比与年均沙尘暴日数tss和年均降水量Pm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tss和Pm的变化对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0.4%和29.6%,对于悬沙中<0.01 mm细颗粒组分百分比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8.9%,对于D50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3.1%和6.9%.提出以年均降水量Pm与年均沙尘暴日数tss之比作为风水两相作用指标.资料分析表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r>0.005mm)随风水两相作用指标(Pm/ tss)的增大而减小,悬沙中<0.01 mm的细颗粒组分百分比(r<0.01mm)随风水两相作用指标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的河流之间,随着风水两相作用指标的变化,粗细颗粒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搭配关系, 这种搭配关系的变化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导致悬移质含沙量出现峰值.
许炯心
关键词:泥沙输移黄河粒度特征悬移质风水
无定河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的临界现象及其意义被引量:27
2006年
以1956-1969年作为“基准期”,基于该时期的资料建立了流域年产沙量与若干降水特征指标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运用该方程计算出了“措施期”(1970-1993年)在假定无措施的条件下的历年产沙量。由此得到该年的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百分比,并点绘了减沙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水土保持效益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在总体趋势上表现出3个阶段:①缓慢增大;②急剧增大;③保持不变甚至于减小。点绘了减沙效益与各年末的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累积保存面积的关系,也显示出非线性变化,可以用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来拟合。两条直线之间的转折点反映了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临界值,两条直线分别代表水土保持增益高回报区和低回报区。该曲线可以为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许炯心孙季
关键词:侵蚀产沙水土保持黄土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