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1-4)
- 作品数:8 被引量:165H指数:7
- 相关作者:徐明岗张文菊彭畅张会民王伯仁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各粒级组分中氮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土壤培肥过程中氮素的积累和在各级土壤颗粒中的分配对了解土壤氮素积累机制和氮素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离心法分离土壤颗粒,通过分析氮素在土壤不同颗粒中的含量,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中不同粒级土壤氮的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二十年后,在0—20 cm土层,施肥处理的全氮含量在1.19~1.98 g/kg之间,施肥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CK)。在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在0.59~0.84 g/kg之间,显著低于表层土壤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NPK)相比,单施或者配施有机肥的土壤与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粘粒结合的氮含量分别提高220%、84%、46%和26%。而在20—4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的施用仅提高了与细粉粒、粘粒结合的氮含量,降低了与粗粉粒结合的氮含量;在0—20 cm土层中,红壤氮素主要分布在粘粒中。20—40 cm土层CK、NPK和氮磷钾配施加秸秆还田处理(NPKS)表现为与粗粉粒结合的氮的分配比例最高,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氮素分布仍以粘粒占比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5μm粒级的土壤颗粒中氮含量和作物的经济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及与各个颗粒结合氮的含量,不同处理的氮主要保存在粘粒中。而亚表层土壤中,施化肥或者秸秆还田加速了粘粒结合态氮的耗竭,配施有机肥促进了氮在粘粒中的积累,也更有利于土壤全氮的积累,是可持续的氮素管理措施。
- 申小冉徐明岗张文菊吕家陇王伯仁蔡泽江
-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土壤颗粒氮分配
-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被引量:29
- 2011年
- 以吉林公主岭黑土有机肥化肥配施30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为材料,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M0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30年下降幅度为2.1%~7.9%;施用常量有机肥(M2区)和高量有机肥(M4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30年M2区和M4区有机质累积增加幅度分别为42.2%~50.0%和81.5%~94.7%。M2区和M4区有机质增加幅度因施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1992年增加幅度分别平均为2.4%和9.3%,12年后随着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增加,后18年M2区和M4区有机质累积增加幅度分别平均为41.4%和71.5%。施用相同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水平有机肥,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施用相同有机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化肥时,各处理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得出,有机肥的数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数量和有机质含量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在东北黑土上施用优质高量有机肥可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 柳影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戴建军徐明岗
-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有机质
-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2年
- 观测分析了黑土长期不同施肥30年后不同形态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氮磷和氮磷钾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区组中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较大,分别在122%~258%和237%~351%之间,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分别在72%~98%和83%~112%。黑土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灵敏度为,轻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因此,轻组有机碳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较好指标。
-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
-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活性有机碳
- 黑土有机碳、氮及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被引量:61
- 2013年
-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长期施肥模式对中国东北黑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其中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最为显著.与不施肥相比,常量和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分别增加了表层SOC含量24.6%和25.1%,分别增加了表层土壤TN含量29.5%和32.8%,亚表层土壤SOC和TN含量对施肥无响应.尽管常量及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分别增加了黑土0~40 cm土壤碳储量11.6%和7.6%、氮储量17.3%和12.7%,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仅增加了黑土碳、氮储量的变异性.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的施用不仅显著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碳、氮(DOC、DN)的含量,且显著提高了这些组分在总有机碳、全氮中所占的比例.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使表层土壤SMBC/SOC、SMBN/TN值分别提高0.36~0.59和1.21~1.95个百分点,而DOC/SOC、DN/TN也分别达到0.53%~0.72%和1.41%~1.7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及其在总有机碳、氮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施肥的响应在土壤剖面上表现更为敏感,更能反映土壤肥力对于长期施肥的响应.有机肥的施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提高黑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农田系统碳、氮的大量损失,容易引起潜在的环境污染.
- 骆坤胡荣桂张文菊周宝库徐明岗张敬业夏平平
-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全氮矿质氮
- 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1年
- 为阐明不同肥料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几种碳形态的影响,对长期定位试验红壤单施有机肥(M)、施用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不施肥(CK)4个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期间定期采样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0 d后基本趋于稳定;2)各处理有机碳矿化CO2释放量差异显著,其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同处理CO2潜在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机肥[(881±43)mg/kg]>有机肥配施化肥[(482±63)mg/kg]>化肥[(324±20)mg/kg]>对照[(99±8)mg/kg];3)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且除施用化肥处理的SMBC与有机碳矿化量未达极显著外,其余各处理的SMBC和WSOC含量均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极显著相关。认为,不同肥料施入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几种施肥措施中,单施有机肥矿化量最高,在如何合理施肥中应着重考虑。
- 张旭博徐明岗林昌虎张文菊
- 关键词:红壤施肥有机碳矿化特征
- 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被引量:26
- 2012年
- 采用长期试验,研究了20年不同施肥下1 m深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的剖面变化。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对黑土1 m土层有机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灰漠土略有降低。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2)能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黑土分别提高56.6%和49.6%,灰漠土提高143.1%和46.9%;常量有机无机配施(NPKM)效果较差,增幅分别为黑土35.1%和35.3%,灰漠土80.2%和4.1%。两种土壤1 m土体的有机碳储量,NPKM2处理分别提高了C 30.7 t/hm2与40.6 t/hm2。显然,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1 m深土体中有机碳储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 解丽娟王伯仁徐明岗彭畅刘骅
-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碳储量黑土灰漠土
- 我国三种种植制度下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被引量:7
- 2011年
- 对34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20余年连续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常规施肥下我国旱作、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土壤碳、氮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我国常规施肥方式下旱地、水旱轮作和稻田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显著增加,三种种植制度下土壤C/N演变存在一定差异。土壤C/N均值从1985-1990年的9.87上升至2001-2006年的10.32。20年期间,土壤C/N分布在9-11的区间范围内的频率为45%-48%;土壤C/N在7-9区间的分布频率从27.5%减少到14.5%,但在11-13区间的分布频率从15.6%增加到27%,且30%以上的旱地连续监测点土壤C/N呈显著增加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C/N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以及磷肥和有机肥的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常规施肥方式中,磷肥和有机肥投入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且对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大于对氮素积累的贡献,是土壤碳、氮关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 申小冉吕家珑张文菊辛景树任意徐明岗
- 关键词:农田有机碳全氮
-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4
- 2012年
- 从代谢组学技术的特点与针灸学的作用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针灸学研究可为针灸基础研究提供更科学、更符合针灸作用规律的证据,有望全面、系统地揭示针灸学的科学内涵。
- 王金海杜小正方晓丽严兴科秦晓光赵彬元
- 关键词:代谢组学技术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