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1B031800103)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杨扬张英才许世磊刘剑戎杨卿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移植
  • 3篇术后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他克莫司
  • 2篇细胞
  • 2篇免疫抑制剂
  • 2篇肝移植术
  • 2篇肝移植术后
  • 1篇单核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病
  • 1篇胆道病变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排斥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造影
  • 1篇增殖
  • 1篇人脐
  • 1篇人脐带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杨扬
  • 6篇张英才
  • 4篇许世磊
  • 3篇陈规划
  • 3篇刘剑戎
  • 3篇杨卿
  • 2篇易慧敏
  • 2篇张琪
  • 1篇吕海金
  • 1篇安玉玲
  • 1篇熊亮
  • 1篇程锦涛
  • 1篇魏绪霞
  • 1篇易小猛
  • 1篇潘国政
  • 1篇郑荣琴
  • 1篇项鹏
  • 1篇汪国营
  • 1篇任杰
  • 1篇王庆亮

传媒

  • 3篇中华肝脏外科...
  • 2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华产科急救...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撤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患者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已分别达到85%和70%[1-2].在实体器官移植中肝脏属于免疫特惠器官,但为了预防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移植患者术后仍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导致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引起肾功能损害、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感染和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因此,如何在逐渐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基础上,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是临床肝移植术后免疫调节的终极目标.
杨扬张英才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免疫耐受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2 年6 月至2014 年4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32 例重症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其中肠内营养组14 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9)岁.肠外营养组16 例,男14 例,女2 例;平均年龄(44±10)岁.肠内营养组术后1 d 经胃空肠管注入温水、乳果糖,术后2 d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并逐渐加量至1 000 ml/d,同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即给予肠外营养,两组均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开始正常饮食.分别于术前、术后1、10 d 抽取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术后2 周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肝肾功能及感染发生情况.两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 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6.1±1.4)d,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0.6±3.8)d(t=-4.21,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10 d 的ALT、AST、TB、前白蛋白、尿素氮(BUN)中位数分别为106(50~163) U/L、62(27~135) U/L、67(35~116) μmol/L、201(105~389) mg/L、12.5(6.4~18.8)mmol/L,与肠外营养组的276(46~716)U/L、119(33~447)U/L、131(89~391)μmol/L、162(103~238)mg/L、26.1(12.9~37.6)mmol/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3.15,-4.01,2.93,-3.79;P〈0.05).术后2 周内肠内营养组感染发生率为43%(6/14),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69%(11/16)( 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肝肾功能和营养状态,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刘剑戎许世磊安玉玲吕海金易小猛魏绪霞熊亮张英才杨扬易慧敏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肝炎肝移植
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模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寻找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s)的新模式。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确诊为ITBLs的80例受者。其中,传统模式组37例受者在出现ITBLs症状后接受药物治疗,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早期诊断与干预模式(EDIM)组43例受者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定期行胆道超声造影,出现ITBLs征象时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初诊为ITBLs的时间、采取介入治疗的时间及移植肝丢失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结果传统模式组受者和EDIM组受者术后初诊为ITBLs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31)d和(24±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136,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从确诊为ITBLs到采取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5±42)d和(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7.035,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死亡受者分别为8例和7例。传统模式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89.2%,54.1%,EDIM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95.3%,81.3%,传统模式组受者移植肝1,3年生存率均低于EDIM组(χ2=4.219,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移植肝丢失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33±10)个月,传统模式组出现移植肝丢失时间早于EDIM组(t=-2.085,P=0.018)。结论早期诊断和干预ITBLs的新型模式可以延长术后移植肝存活时间,延迟移植肝丢失时间,提高ITBLs的整体治疗效果。
张英才刘剑戎许世磊杨卿任杰郑荣琴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缺血型胆道病变肝移植超声造影
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在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在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4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3例,女5例;平均年龄(45±12)岁。根据术后有否应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将患者分为缓释组(1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均采用他克莫司+甲泼尼龙二联免疫抑制方案。缓释组术后20 d开始改用等剂量他克莫司缓释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的变化及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比较采用t检验;排斥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缓释组患者血药浓度谷值逐渐下降并于30 d趋于稳定,对照组血药浓度谷值波动较大。缓释组60 d时血药浓度谷值为(7±2)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μg/L(t=-15.61,P<0.05)。缓释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0(0/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30)(P<0.05)。缓释组肺炎、消化道症状、高血糖、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3%(6/18)、28%(5/18)、6%(1/18)、6%(1/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23/30)、37%(11/30)、17%(5/30)、23%(7/30)(χ2=18.90,31.53,12.41,45.19;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应用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可以维持稳定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具有良好的抗排斥疗效,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许世磊张英才王庆亮杨卿汪国营刘波陈文捷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疗效比较研究免疫抑制剂移植物排斥
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在单核细胞(Mo)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人hCAF;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密度梯度离心及磁珠分离法从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中获得CD14+Mo。hCAF-CD14+Mo(1∶10)和CD14+Mo细胞在第1日及第4日均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ng/ml)和白细胞介素4(20 ng/ml),共诱导6 d。两组细胞分为两份,一半加入脂多糖(LPS)200 ng/ml刺激3 d,另一半不加入LPS作为对照。最后细胞共分为4组:hCAF-Mo组、hCAF-Mo+LPS组、不成熟DC(iDC)组及成熟DC(mDC)组。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4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各组细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0、CD1a的表达情况,另一部分细胞分别与预染CFSE的淋巴细胞共培养5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在hCAF干扰下Mo不能分化为DC。CD83、CD1a、CD80的表达在iDC组分别为(3.2±0.7)%、(61.7±8.4)%、(30.1±0.9)%,mDC组分别为(80.1±2.8)%、(83.2±6.0)%、(96.1±1.9)%,hCAF-Mo组分别为(1.6±0.9)%、(1.8±0.9)%、(16.0±3.2)%,hCAF-Mo+LPS组分别为(9.0±1.2)%、(1.1±0.4)%、(58.4±3.6)%。hCAF-Mo组与iDC组的CD1a、CD8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CD83表达极低,因此hCAF-Mo组与iDC组的CD83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F-Mo+LPS组与mDC组的3种表型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率为(3.3±0.9)%,mDC组为(34.5±7.3)%,hCAF-Mo组为(5.3±1.2)%,hCAF-Mo+LPS组为(7.0±1.2)%。与iDC组相比,mDC组能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hCAF-Mo组和hCAF-Mo+LPS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弱,与mD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hCAF可明显抑制Mo分化成DC,在肝癌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程锦涛张英才邓宜南陆慧琼张琪杨扬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逃逸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他克莫司联合应用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和他克莫司(FK506)联用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脐带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足月妊娠的健康剖宫产产妇,采用酶联合消化法分离hUC-MSC。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hUC-MSC+T淋巴细胞组(MSC组)、FK506+T淋巴细胞组(FK506组)、hUC-MSC+FK506+T淋巴细胞组(联合组)、24 h延迟给药联合组(延迟联合组)、实验对照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空白组)。MSC组取1×104个hUC-MSC接种于96孔板,丝裂霉素C处理0.5 h后洗净,hUC-MS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按1∶10加入1×105个PBMC;FK506组取1×105个PBMC接种于96孔板,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FK506;联合组在MSC组基础上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FK506;延迟联合组为MSC组培养24 h再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FK506;对照组仅接种1×105个PBMC;空白组为丝裂霉素C处理后的1×104个hUC-MSC接种96孔板。各组均加入终浓度1μg/ml的植物血凝素(PHA),培养3 d,采用BrdU化学发光法,应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的发光度。各组发光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MSC组发光度为(6.56±0.91)×106RLU/s,FK506组为(2.07±0.38)×106RLU/s,对照组为(9.53±0.72)×106RLU/s,MSC组和FK506组发光度明显低于与对照组,显示hUC-MSC和FK506均能明显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LSD-t=-6.06,-15.21;P<0.05)。联合组发光度为(7.80±1.07)×106RLU/s,延迟联合组为(5.55±0.35)×106RLU/s,联合组发光度较MSC组明显升高,延迟联合组较MSC组明显降低,显示hUC-MSC和FK506同时加入共培养系统时,对于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两者表现为明显拮抗效应,而延迟24 h加入共培养系统时,两者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LSD-t=2.53,-2.06;P<0.05)。结论单独使用hUC-MSC或FK506均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两者联合应用时表现为拮抗效应;当延迟24 h加入FK506则表现为协同效应。
杨卿张英才许世磊刘剑戎潘国政杨扬张琪项鹏陈规划易慧敏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他克莫司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法细胞增殖
肝移植治疗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被引量:2
2014年
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处理非常棘手,对孕妇和婴儿的生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而这需要肝脏外科医师、产科医师和重症监护医师的多学科协作。目前,尽管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上已取得长足进步,肝移植仍只是部分患者的最终选择。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妊娠期行肝移植的文献报道,结合本移植中心的经验,对妊娠期ALF治疗的标准流程、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哪些患者需要肝移植等问题进行探讨。
李华杨扬
关键词:肝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