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朝阳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

作品数:43 被引量:291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红心肖江郜桂菊杨涤韩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病毒
  • 9篇肝炎
  • 9篇病毒治疗
  • 8篇HIV/AI...
  • 7篇乙型
  • 7篇免疫缺陷
  • 7篇艾滋病
  • 6篇综合征
  • 5篇乙型肝炎
  • 5篇缺陷综合征
  • 5篇细胞
  • 5篇免疫缺陷综合...
  • 5篇获得性
  • 5篇获得性免疫
  • 5篇获得性免疫缺...
  • 5篇获得性免疫缺...
  • 5篇感染者
  • 5篇HAART
  • 5篇HIV/AI...
  • 4篇逆转

机构

  • 19篇北京地坛医院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市红十字...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作者

  • 19篇赵红心
  • 17篇肖江
  • 13篇郜桂菊
  • 13篇杨涤
  • 11篇韩宁
  • 8篇梁洪远
  • 8篇李鑫
  • 6篇王芳
  • 5篇李彦媚
  • 5篇段钟平
  • 4篇魏凯
  • 4篇郑素军
  • 4篇张雯
  • 4篇张晶
  • 3篇杜娟
  • 3篇范小玲
  • 3篇段雪飞
  • 3篇万钢
  • 3篇马丽霞
  • 3篇王嵬

传媒

  • 8篇中华实验和临...
  • 7篇中国艾滋病性...
  • 6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北京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戊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接种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分析戊型肝炎(戊肝)疫苗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联合接种(联合接种)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招募18~60岁健康受试者720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化分为3组:联合接种(联合接种)组、乙肝疫苗接种组和戊肝疫苗接种组。3组均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比较联合接种与单独接种的安全性及全程免疫1个月后的免疫原性。结果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共601人(戊肝疫苗接种组150人,乙肝疫苗接种组159人,联合接种组292人)。联合接种组的局部不良反应有疼痛(25.0%,73/292)、红(12.7%,37/292)、瘙痒(9.2%,27/292)、硬结(8.9%,26/292)、肿(8.2%,24/292),全身不良反应有发热(7.2%,21/292)、头痛(5.8%,17/292)、肌肉痛(5.5%,16/292)、疲倦乏力(3.4%,10/292)。联合接种组除局部疼痛发生率高于单独接种组以外,其余不良反应与单独接种组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全程接种1个月后,联合接种组的HBsAb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非劣效于乙肝疫苗接种组(94.2%比93.8%,611.6WU/ml比745.1WU/ml),HEVIgG抗体阳转率、GMC非劣效于戊肝疫苗接种组(98.8%比100.0%,11.0WU/ml比18.0WU/ml)。结论联合接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建议肝炎易感人群联合接种戊、乙肝疫苗,更好地保护肝脏。
马建新刘瑶瑶李倩葛申张政
关键词:戊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接种安全性免疫原性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机体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患者代谢状态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HAART后的高脂血症艾滋病患者42例与未经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1例,就基线血脂水平、高脂血症类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横断面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艾滋病患者未进行HAART治疗组中,血脂异常以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主(24.32%),14.63%(6/41)患者评估为心血管病事件低危组;在HAART治疗组中,临床分型以混合性高脂血症为主,其中高TG+高TC血症者占42.86%,高TG+高TC+低HDL血症者占11.90%,高TG+低HDL血症者占23.81%,35.71%的患者评估为心血管病事件低危组,中危和高危组患者各占11.90%。HAART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比例分别为78.58%和4.88%;分别有1例(2.44%)和16例(38.10%)患者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分别有19.05%和21.95%的患者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结论在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血脂异常以低HDL血症为主,部分患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等的临床表现;随着HAART的应用,血脂异常向混合高脂血症转化,且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患者在HAART治疗前后应检测引起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肖江郜桂菊李鑫韩宁刘龙杨涤张黎颖赵红心毛羽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代谢综合征
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AIDS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以提高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率和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62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AIDS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院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9.8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和头晕等。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32.26%);神经梅毒和结核性脑膜炎各8例(12.90%);HIV脑病/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5例(8.06%);弓形体脑病4例(6.45%);巨细胞病毒脑炎并神经根炎2例(3.23%);4例经脑活体组织检查,3例分别诊断为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伯基特淋巴瘤和组织胞浆菌病(各占1.61%),1例病原仍不明;脊髓炎、疱疹病毒脑炎和颅内占位病变各1例(各占1.61%);原因不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14.52%)。经治疗,43例(69.35%)病情好转,10例(16.13%)放弃治疗,5例(8.06%)死亡,无变化4例(6.45%)。结论 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原因复杂,临床确诊困难。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和神经梅毒。尽可能查找病原学依据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改善预后。
周伟郜桂菊肖江赵红心崔振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征
20例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脑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治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明确诊断为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脑炎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脑脊液检测结果及诊治过程。结果 20例患者均处于AIDS晚期的严重免疫缺陷状态,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有智力下降、头痛、意识障碍以及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影像学检查无显著特异性,疗效较差。结论巨细胞病毒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须尽早确诊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梁洪远吴亮倪量刘维戴国瑞王芳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脑炎
HIV/AIDS病人HAART相关的高乳酸血症/乳酸酸中毒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引进和广泛地应用,使得艾滋病(HIV/AIDS)病人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中国自从2003年开始,在政府的倡导下,广泛开展艾滋病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其主要的方案是以核苷类药物(NRTIs)司他夫定(d4T)、齐多夫定(AZT)或去羟肌苷(DDI)为骨干的,而核苷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线粒体毒性。在线粒体毒性中最严重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文章就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梁洪远肖江赵红心
关键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高乳酸血症乳酸酸中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的定性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了解全科医生在社区管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慢性乙肝综合防治政策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法,对10名参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工作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结果被访谈的10名全科医生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慢性乙肝患者两年,主要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咨询、随访、心理指导、实验室检查(主要是乙肝五项和部分肝功能检查)、转诊服务等。大部分全科医生(8/10)表示愿意继续在社区层面管理慢性乙肝患者。10名全科医生均表示在社区管理慢性乙肝患者主要存在患者的疾病隐私难以保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相应检查设备、缺乏治疗药物、全科医生缺乏相应知识与经验以及工作负担重的困难。9名全科医生认为研究制定的慢性乙肝社区管理规范合适,10名全科医生均认为慢性乙肝双向转诊标准是可行的。10名全科医生均对慢性乙肝社区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结论被访谈的全科医生参与社区管理慢性乙肝患者的积极性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慢性乙肝社区管理规范,国家应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和长期管理的费用上给予慢性乙肝患者更多的支持。
张赛冯时金光辉路孝琴杜娟范小玲段雪飞王嵬
关键词:社区管理全科医生
艾滋病患者体表针吸活检病理诊断精确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的常见疾病谱。方法对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将病理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可疑阳性和诊断不满意,并和临床病原学检查、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显示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5%CI(0.78,0.94)]、85.7%[95%CI(0.77,0.94)]、90.9%[95%CI(0.79,1.00)]、96.4%[95%CI(0.92,1.00)]和69.0%[95%CI(0.52,0.86)];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以淋巴结结核为主,其次为鸟分枝杆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隐球菌感染,体表弥漫大B型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也可通过针吸细胞学病理诊断。结论本研究发现艾滋病针吸细胞学活检病理精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诊断帮助较大;但阴性预测值低,要警惕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肖江王鹏郜桂菊孙磊藤晓英杨涤韩宁张伟梁洪远李鑫赵红心
关键词:艾滋病针吸活检病理诊断特异性
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照0-1-2月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依从性和免疫原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照0-1-2月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的依从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采用两种乙肝免疫程序完成率和免疫原性比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北京市朝阳区8家医疗机构招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且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和乙肝核心抗体均阴性的18-70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0-1-2月和0-1-6月免疫程序接种20μg HepB,检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血清HBsAb,比较两组HepB全程接种完成率、HBsAb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HepB全程接种完成率分别为94.39%(101/107)、90.83%(99/109)(χ^(2)=1.00,P=0.316);两组全程免疫后HBsAb阳转率分别为70.10%(68/97)、87.76%(86/98)(率差=-17.66%,95%CI下限:-28.84%);GMC分别为60.81mIU/mL、247.08mIU/mL(t=-3.68,P=0.000)。结论血液透析治疗患者HepB 0-1-2月免疫程序的依从性较好,但免疫原性弱于0-1-6月免疫程序。
孙涵李倩韩莹刘瑶瑶马建新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依从性免疫原性
HIV/HBV共感染患者抗HBV药物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据报道,HIV感染人群中慢性乙肝患者的比例为4%~10%,HIV病毒感染增加了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和终末期肝病的风险。因此,对HIV/HBV共感染者需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HBV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减少HBV相关的致病性和致死率。目前HBV抗病毒治疗药物如INF-α、拉米夫定或恩曲他滨、恩替卡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替诺福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HIV病毒的作用,单药使用虽可有效的抗HBV病毒,但可能均不同程度地导致HIV病毒变异。
肖江赵红心郜桂菊
关键词:慢性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
艾滋病患者眼科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阐明艾滋病患者HIV相关眼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了92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眼科会诊记录。结果在HIV相关眼病患者中,HIV微血管病变者32例(34.8%),其次为视网膜炎25例(27.5%),免疫重建综合症后出现的全葡萄膜炎2例(2.2%)。在有或无HIV相关眼病患者中,伴有眼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28例(56.0%)和20例(47.6%);平均CD4水平分别为0.087×109/L和0.224×109/L(P<0.05)。结论 HIV微血管病变是主要的HIV相关眼病,其次为视网膜炎,且不同的眼科病变可以并存;CD4+T淋巴细胞低于0.05×109/L与HIV相关眼病的发生有关;必须对所有CD4+T淋巴细胞低于0.05×109/L的艾滋病患者完善常规眼科学筛查,以期早期发现HIV相关眼病。
肖江何宏宇韩宁王凌航郜桂菊刘龙杨涤张黎颖赵红心毛羽
关键词:艾滋病视网膜炎微血管病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