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成果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3H指数:8
- 相关作者:夏莉萍余科杰秦亚青林民旺任远喆更多>>
- 相关机构:外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领事保护探析被引量:9
- 2017年
- 新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构建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五位一体"的领事保护联动机制。地方政府在相关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们协助或牵头处理领事保护紧急事件,多渠道开展领事保护宣传以及海外安全教育和培训,发挥了相当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参与领事保护,契合全球化背景下外交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面临巨大的领事保护工作压力,需要地方政府分担保护责任;中国央地关系政治架构为中央向地方分担保护责任奠定了制度基础;海外中国公民因地缘联系而聚集分布的特点使得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领事保护案件时不可或缺;地方政府本身具有某些中央政府所不具备的优势;领事保护为基层外事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央政府在人员和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领事保护机制的长远发展,如保护责任划分不够合理,缺乏指导和统一的实施标准,地方政府的保护责任与管理权限不平衡等等。着眼于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长远发展,地方政府参与领事保护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 夏莉萍
- 关键词:地方政府领事保护中国公民
- 对抗性外交、战略框架转换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以《八一七公报》谈判为中心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的"联美反苏"战略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倒退,引发了对台军售问题的谈判。为维护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中方确立了在双边框架下施压的方案,形成了强制性外交的局面。但这个方案对美施压低效缓慢,最终中方被迫转换到战略框架以寻找筹码,开启对苏缓和,打破谈判僵局。谈判的成功关键在于中方从对美政策的双边框架转换至战略框架寻找筹码。战略框架的调整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中国开始按均势原则经营大三角关系。谈判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以外交方式处理中美关系和外交摩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大国外交既要坚持外交的和平本质,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筹码,灵活调整对外政策。
- 樊超
- 关键词:对台军售大国外交
- 菅直人内阁的外交政策被引量:1
- 2011年
- 菅直人内阁秉承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理念,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立足于太平洋沿岸国家和亚洲国家展开日本外交。其中,亚洲外交与政策成为菅直人内阁外交中最重要的课题。对美关系基本上属于依赖与维持型的关系;而同亚洲的关系则属于增长型的关系,有越来越多的新内容且更加充满活力。菅直人内阁重视对亚洲、中国的经济关系,认为越来越起到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中日撞船事件中的错误对策却导致中日关系大幅度倒退。菅直人内阁也重视韩国、东盟和印度等。借日韩合并100周年之际,以真诚的反省和道歉来拉近日韩两国的关系。
- 周永生
- 关键词:外交政策
- 美国利益集团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路径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自2002年以来,随着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人民币面临来自美国方面的强大升值压力。改变现状政策利益集团是美国国内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推手。利益集团只有借助美国国内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其利益诉求。三权分立是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美国利益集团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基本路径有三种:一是通过行政机关施压,将人民币汇率议题上升为中美政府高层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二是通过立法机关施压,尝试通过有关汇率立法,对所谓汇率低估国家进口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三是通过司法机关施压,力图通过司法机关的支持性判决迫使商务部将人民币汇率低估行为视为一种出口补贴行为,从而对中国政府施加有关压力。回顾过去十年美国利益集团的施压实践,前两种路径是利益集团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主要路径。
- 曾雄军
- 关键词:利益集团人民币汇率
- 国家声誉的塑造与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20
- 2013年
- 国家声誉是国际政治中的稀缺资源,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如何抵御西方的"丑化"、"矮化",塑造良好的国际声誉,业已成为学界与政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对塑造中国国际声誉、国家形象的研究都缺乏学理层面的深入讨论,没有阐明国家声誉形成与变迁的机制。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家声誉研究的三个派别,作出比较与评估;进而,提出了一个分析国家声誉塑造和变迁的框架,着重阐明声誉塑造与变迁的机制;第三部分以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负责任大国"声誉的形成为案例,进一步阐明和检验了理论框架。当前的国际体系变化,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愿景,表明中国正迎来塑造和提升国家声誉的良机。
- 林民旺
- 关键词:国家形象
- 非洲萨赫勒地区问题:国际社会的努力及挑战被引量:5
- 2013年
- 近年来,萨赫勒地区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以联合国、西共体、非盟、欧盟等全球和地区组织以及法国、美国、中国等大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为解决萨赫勒地区问题做出了多种努力。但由于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和跨境性的特点,国际社会面临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与协同应对、尊重非洲地区人民的自主权、在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解决根源性问题以及警惕外部势力借解决地区问题之机使"新干涉主义"在非洲合法化等诸多挑战。面对一些西方大国以反恐名义不断扩大其在非洲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中国如何在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下,充分利用联合国安理会的活动平台,加强与非盟和西共体等非洲区域和次区域组织的沟通和磋商,积极参与非洲区域和平与安全建设,既维护中国在非洲不断发展和深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也有力支持非洲地区国家实现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是中国对非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 唐晓
- 关键词:国际社会非洲联盟联合国
- 博弈论与语言游戏——国际关系研究中两种游戏理论之比较被引量:7
- 2013年
- 博弈论和语言游戏是国际关系中两种主要的游戏研究方法。前者基于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解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后者侧重于应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理解国际行为体在互动实践中通过语言建构的社会事实和意义,二者分别体现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研究传统。文章对比分析了博弈论和语言游戏在游戏理念、理论基础以及应用视角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指出,二者对游戏类比方法的选择并非巧合,而是基于它们对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具有相互依存、遵循规则等游戏性的共同认识,这也为两种游戏研究方法提供了对话和互补的基础,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探讨互动双方如何通过语言沟通获得共有知识、走出理性困惑的问题。
- 尉洪池
- 关键词:博弈论语言游戏理性主义建构主义
- 东亚地区化:困惑与前程被引量:16
- 2010年
-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情况,政治安全问题突出,架构竞争日益明显,东盟、中国与美国等关键行为体的东亚战略进入调整期。但是在复杂的现象背后,以和平、发展和繁荣为目标的东亚一体化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东亚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地区合作前景依然乐观。根据对新地区主义理论、欧盟经验和东亚模式的分析,文章指出东亚地区化应坚持软性制度主义、不对称互动和过程主导,并提出了坚持东盟制度中心、加强大国战略协调以及推进10+1务实合作的政策建议。
- 魏玲
- 从“交流”到“合作”:日本在东南亚的城市外交被引量:7
- 2016年
- 本文旨在考察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城市外交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城市外交出现了"从国际交流到国际合作"的转型,城市外交不再局限于象征意味较强的友城关系,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更注重合作的实效。在东南亚地区,城市外交已经成为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实现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政策手段。中央政府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构建与资源注入,是日本城市外交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外交实践也为中国地方政府开展国际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 查雯刘云周幻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分歧与化解被引量:3
- 2015年
- 中美关系正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战略分歧加大,中美关系之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本文在对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分歧进行归纳与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这些分歧出现的背景与原因,探讨了中美之间出现冲突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化解思路。中美必须从战略层面把握和调整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新型大国伙伴关系的建设性和创造性内涵,成功渡过中美关系特殊的转型期,化解战略风险,保障战略稳定。
- 王帆
- 关键词:战略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