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0GXNSFA013171)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 相关作者:周卫为张鸿侃张庆平何小娟梁皓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自噬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RGC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建立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组在建立模型前后加入浓度为45μg/L前列地尔。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ULK1、Beclin1、Bcl-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ULK1mRNA、Beclin1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其中模型组(P<0.01),给药组(P<0.05);而给药组ULK1mRNA、Beclin1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1)。②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m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表达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模型RGC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自噬作用,进而发挥其保护细胞的作用。
- 周卫为黎丹戎侯华新张庆平张鸿侃
- 关键词:前列地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自噬
- 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SD大鼠RGC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前列地尔组。建立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前列地尔组在缺血期与再灌注期均加入浓度分别为15μg·L-1、45μg·L-1、135μg·L-1前列地尔。类缺血模型建立后24h、48h、72h应用MTT比色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A值),确定前列地尔的最佳有效作用浓度与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中Bax、Bcl-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RGC培养48h后,可见RGC伸出突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突起变长,部分细胞突起相互连接。使用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对RGC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RGC胞浆及轴突染成棕黄色。模型建立后24h、48h、72h时,与正常组、模型+前列地尔组比较,模型组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建立后24h时,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A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与模型+15μg·L-1前列地尔组、135μg·L-1前列地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15μg·L-1前列地尔组与模型+135μg·L-1前列地尔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后48h、72h时,正常组、模型+前列地尔组之间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为0.999±0.035,模型组为0.657±0.012,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为1.715±0.016(P<0.05);正常组Bax相对表达量为1.001±0.048,模型组为1.712±0.089,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为1.508±0.061(P<0.05)。结论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GC具有保护作用;前列地尔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Bcl-2的表达,同时下调Bax的表达,进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 何小娟周卫为张庆平谭少健梁皓张鸿侃
- 关键词:前列地尔原代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BAXB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