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20090011)

作品数:6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德富石小涛陈求稳白艳勤罗佳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游泳
  • 2篇瓦氏黄颡鱼
  • 2篇黄颡
  • 2篇黄颡鱼
  • 2篇草鱼
  • 1篇游泳速度
  • 1篇鱼类
  • 1篇鱼类保护
  • 1篇渔获
  • 1篇渔获物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早期发育过程
  • 1篇闸坝
  • 1篇摄食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水力
  • 1篇水力学
  • 1篇偏好
  • 1篇昼夜节律

机构

  • 6篇三峡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6篇石小涛
  • 6篇刘德富
  • 5篇陈求稳
  • 4篇白艳勤
  • 4篇罗佳
  • 3篇路波
  • 2篇梁园园
  • 2篇涂志英
  • 1篇王雪
  • 1篇许勇
  • 1篇梁圆圆
  • 1篇黄应平
  • 1篇高柱
  • 1篇唐锡良
  • 1篇姜伟
  • 1篇黄瑶
  • 1篇郑霞忠
  • 1篇刘伟
  • 1篇王博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资源量的调查和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解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食卵鱼的资源量,于2011年8—12月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利用三层流刺网张网采集渔获物样品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显示:采集渔获物共有24亚种,分属于3目5科,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共有14种,未发现外来物种。食卯鱼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所捕获渔获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79.31%;在11月份的捕获物中,食卯鱼的捕捞数量足过10月和12月的2~8倍;在中华鲟产卵期间,食卵鱼的日捕获量达到最高峰。
罗佳姜伟陈求稳刘德富唐锡良涂志英石小涛
关键词:渔获物
草鱼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被引量:11
2014年
以3种不同体长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0.00±1.50)℃条件下通过惊吓的方式进行了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观察,测定了草鱼的疾冲速度,即实验鱼突然加速达到的最大速度。结果发现,体长为(8.47±0.73)cm(稚鱼)、(17.93±1.27)cm(幼鱼)、(51.24±3.24)cm(亚成鱼)的绝对最大疾冲速度及达到最大疾冲速度所需时间分别为(1.449±0.424)m/s(0.294 s)、(2.359±0.434)m/s(0.294 s)、(2.899±0.457)m/s(0.378 s);相对最大疾冲速度分别为(17.099±5.009)BL/s、(13.156±2.418)BL/s、(5.659±0.891)BL/s;实验鱼达到最大疾冲速度后,均以身体保持直线的方式滑行减速。草鱼的绝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且稚鱼的相对疾冲最大速度显著高于亚成体。3种实验鱼的绝对游泳加速度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亚成鱼绝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高于幼鱼和稚鱼,而亚成鱼的相对疾冲游泳加速度和相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小于稚鱼。
路波刘伟梁圆圆陈求稳黄瑶潘磊刘德富石小涛
关键词:草鱼加速度
集运鱼船研究综述被引量:19
2014年
水工程的大量修建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一些洄游鱼类如中华鲟、圆口铜鱼等,洄游通道的阻隔导致其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为了解决鱼类的过坝问题,科研工作者对众多过鱼设施进行了研究。其中,集运鱼船作为一种活动过鱼设施,能够弥补固定过鱼设施的不足,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及水电站保护鱼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了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梁园园刘德富石小涛许勇王从锋郑霞忠白艳勤罗佳
关键词:过鱼设施鱼类保护
胭脂鱼早期发育过程中集群行为的形成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探讨胭脂鱼个体发育过程中集群行为的发生机理,在20℃水温下,在胭脂鱼孵化后第5天开始至第39天,记录体长,采用视频分析的方法连续观察其游泳行为,计算胭脂鱼的游泳速度(V),相对全长最近邻距离(DNNL),分离游泳指数(ISS),根据胭脂鱼的游泳速度计算基于全长雷诺系数(RL)。结果显示,随着日龄的增加,胭脂鱼仔鱼全长呈y=1.260 33-0.015 58x+0.003 15x2-(4.849 78E-5)x3增加,游泳速度先增加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19日龄后相对全长游泳速度稳定于(2.45+0.15)TL/s。胭脂鱼仔鱼ISS随着时间显著降低,至第19天时显著低于随机分布预期值,至32天时稳定于最低值;DNNL的变化趋势与ISS相符;表明胭脂鱼仔鱼集群行为于19日龄(1.77 cm全长)开始,至32日龄(2.40 cm全长)时形成紧凑的集群行为。RL随日龄的增加呈y=-607.891 61+156.809 12x-4.212 9x2+0.037 9x3方程增加,在仔鱼开口期(5-6日龄)即大于200,在19日龄时值为1 111。结果表明,仅从RL的角度不能解释胭脂鱼集群行为的发生,胭脂鱼的集群行为可能更多的与生物学因素如游泳行为有关,其游泳模式随着集群行为的发生由间歇高速游泳向持续巡游游泳转变。
石小涛王博王雪陈求稳白艳勤高柱涂志英刘德富
关键词:胭脂鱼仔鱼集群行为游泳速度水力学
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感应流速的比较被引量:34
2013年
在21±1℃水温下,使用自行制作的鱼类游泳行为测试槽,采用流速递增的方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长9.64±3.12cm,体重20.97±16.71g)、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长10.60±3.45cm,体重24.37±18.61g)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长11.54±1.46cm,体重20.98±6.94g)幼鱼个体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分别是(8.21±0.68)、(6.74±0.84)和(33.11±3.06)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91±0.22)、(0.67±0.15)和(2.9±0.29)BL·s-1;鲢和草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差异不显著(P>0.05),但瓦氏黄颡鱼比草鱼和鲢幼鱼感应流速大近4倍,差异显著(P<0.05);因此,草鱼和鲢幼鱼较瓦氏黄颡鱼幼鱼对流速的感应更敏感。本实验结果可为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白艳勤路波罗佳梁园园刘德富陈求稳石小涛
关键词:草鱼瓦氏黄颡鱼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瓦氏黄颡鱼摄食活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研究了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摄食偏好、游动和摄食的昼夜节律,拟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的自然补充资源量维持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葛洲坝下游江段的瓦氏黄颡鱼(体长14.34±5.16 cm,体重为61.29±23.62 g)为试验对象,在自然昼夜和水温为20.6±0.5℃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试验鱼对蚯蚓、人工饲料、豆干、麦穗鱼、河虾、红薯等饵料的趋向平均百分比不存在差异,但试验鱼对各种饵料的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摄食蚯蚓、麦穗鱼和河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饵料;未放置饵料下瓦氏黄颡鱼的游动活跃程度分为游动活跃期(18:00—22:00)、游动次活跃期(22:00—翌日7:00)、游动非活跃期(7:00—18:00)3个阶段,且各阶段差异极显著;放置饵料下瓦氏黄颡鱼的游动活跃程度分为游动活跃期(18:00—次日5:00)和游动非活跃期(5:00—18:00)两个阶段,且两阶段差异极显著;试验鱼摄食活跃程度分为摄食时期(17:00—翌日5:00)和非摄食时期(5:00—17:00),且两阶段差异极显著。试验表明:瓦氏黄颡鱼偏好摄食蚯蚓、麦穗鱼和河虾等活性生物饵料,且其游动和摄食属于夜间型鱼类,其游动活跃程度受饵料干扰。
路波白艳勤罗佳刘德富石小涛陈求稳黄应平
关键词:瓦氏黄颡鱼昼夜节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