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221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姚鹏杨桂朋赵彬潘慧慧王金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盐度对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化学需氧量测定的影响及校正被引量:2
- 2016年
- 海水化学需氧量(COD)是海水水质的重要检测指标,然而在河口及近岸海域的低盐环境下,由于受到Cl^-的干扰,其实测值无法准确反映近岸盐度较低海域的有机污染程度。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条件下,Cl^-对以葡萄糖为底物的COD测定的影响过程,对比分析了Cl^-对COD和淡水碱性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测定的影响程度,以期获得这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可对应的依据。结果表明:海水COD测定方法在S≈25~35区间内是稳定的,但在S≈0~25区间,测定方法的氧化率随Cl^-浓度的降低而下降,而且有机物浓度越低氧化效率越低。Cl^-对海水COD测定的影响发生在碱性KMnO_4加热氧化有机物阶段。淡水碱性COD_(Mn)测定方法在S≈0~10区间内的氧化效率与海水COD方法在S≈25~35区间内的氧化率相当,并初步提出了以葡萄糖为底物的低盐区COD测定值的校正式,这对于准确认识盐度较低的河口及近岸海域有机污染程度是非常有益的。
- 李耀如张龙军
- 关键词:氯离子干扰校正方法
-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被引量:16
- 2014年
-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RiOMars)是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沉积汇,是陆海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区域,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RiOMars系统内频繁的物理和生物等改造作用的影响,该区沉积的有机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而被永久埋藏,而是发生了显著的再矿化分解。本文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O2消耗速率和CO2产生速率的两类测定RiOMars系统沉积有机碳再矿化速率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而从碳的形态转化、表层沉积物混合均匀、形成次氧化的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碳保存效率低、发生反风化作用和微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RiOMars系统沉积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的主要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剖析,以期深入认识边缘海的再矿化作用及其对边缘海碳汇的影响。
- 姚鹏郭志刚于志刚
- 关键词:再矿化作用
- 海水pH对颗石藻生长以及二甲基硫产生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海洋酸化是目前海洋环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而钙化藻-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是大洋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产生的主要藻种。本文初步研究了3种海水pH(8.1、7.9、7.7)对颗石藻生长、细胞直径以及DMS/DMSP(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pH(8.1、7.9、7.7)条件下颗石藻的细胞密度、比生长率没有显著差异,颗石藻培养第10天的扫描电镜细胞形态以及藻细胞直径测定结果显示,pH=7.9和pH=7.7的颗石藻直径比pH=8.1的颗石藻直径显著降低;颗石藻DMS总量、单细胞DMS/单细胞DMSP产量在3种pH(8.1、7.9、7.7)中两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pH=7.7的DMSP总量显著低于pH=8.1的DMSP总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分裂导致3种pH的单细胞DMSP含量与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均呈负相关,3种pH的总DMS/总DMSP含量与细胞密度均呈正相关。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不仅导致pH降低,而且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本实验结果外推到现实环境时还要考虑碳酸盐体系变化对DMS产生的影响。
- 于娟赵丽军杨桂朋田继远刘伟许超平
- 关键词:颗石藻PHDMSDMSP
- 液质联用快速测定河鲀鱼肝脏中河鲀毒素含量的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河鲀鱼肝脏中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河鲀鱼肝脏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超声提取2次,正己烷脱脂后用C18和石墨化碳黑(GCB)混合吸附剂净化,冷冻高速离心,上清液经聚四氟乙烯-尼龙复合膜过滤;TSK-gel Amide-80 3μm色谱柱分离,乙腈和0.15%乙酸(含10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HPLC-MS/MS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方法检出限为40μg/kg,在50~1 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河鲀鱼肝脏中添加50,75,100μg/kg TTX进行重复性试验,回收率在79.2%~10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9.0%(n=6)。本方法准确、灵敏、实用,节约时间和试剂,操作简单,易重现,满足目前对河鲀鱼肝脏中TTX含量快速定量检测的技术要求。
- 曹文卿林黎明时迪杨桂朋
- 关键词:QUECHERS河鲀毒素
-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与成岩状态被引量:5
- 2015年
- 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粒级组成、有机碳(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 C)、木质素和沉积色素含量和相关指标,并结合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成岩状态。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OC含量为0.21%~0.63%,长江口泥质区和浙闽沿岸OC含量较高,而河口外陆架上含量较低;δ13C为-23.1‰^-20.9‰,显示沉积有机碳是海洋和陆地来源的混合。木质素含量(Λ8)为0.16~1.41mg/100mg OC,其组成特点显示了木质素的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来源。沉积色素以叶绿素的降解产物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外陆架上;类胡萝卜素中以岩藻黄素为主,表明硅藻是此区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以δ13 C和Λ8为来源指标的端元混合模型显示长江口沉积有机碳主要来自海洋浮游植物,其贡献为54.3%~88.1%(平均70.2%),从河口向陆架逐渐升高,其次是土壤(9.3%~32.1%,平均22.3%)和C3维管植物(2.7%~13.6%,平均7.5%),两者贡献均在长江口和浙闽沿岸附近较高。沉积物粒级组成、OC含量、δ13C丰度和生物标志物含量之间显著的相关性和分布一致性表明水动力分选过程在决定陆源OC(包括土壤和C3维管植物OC)在河口外的输运和分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含木质素的新鲜植物碎屑主要与粗颗粒物相联系,并主要沉积在河口附近,而贫木质素的土壤有机碳则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物上,可输运到离河口较远的位置。木质素降解参数,如酸醛比、3,5-Bd/V和P/(S+V)在长江口外陆架上的砂质区域相对较高,显示此区域陆源有机碳降解程度较高,而叶绿素降解产物的比例在长江口泥质区较高,则可能与泥质沉积物中较强的有机碳再矿化作用有关。
- 赵彬姚鹏潘慧慧张婷婷李栋王金鹏
- 关键词:长江口早期成岩作用
- 液质联用法快速测定饲料中维吉尼亚霉素含量被引量:4
- 2015年
- 建立了饲料中快速测定维吉尼亚霉素M_1和S_1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HPLC-MS/MS)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冷冻脱脂和饱和氯化钠溶液盐析净化,用甲醇-甲酸铵溶液定容,经SDB-C8色谱柱分离后,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检测,监测离子对分别为M1:m/z 526.3/355.1和526.3/337.2;S1:824.5/290.1和824.5/205.1。其中526.3/355.1和824.5/205.1分别用于M_1和S_1的外标法定量。维吉尼亚霉素M_1和S_1在1.0μg/kg^1 0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 7~0.999 5,添加饲料中添加水平为2.0、5.0、10.0μg/kg时,回收率在81.0%~105.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0%(n=6),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μg/kg和2.0μg/k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省时,操作简单,成本低,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实用性强。
- 曹文卿吴振兴静平杨桂朋林黎明
- 关键词:饲料
- 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被引量:12
- 2015年
- 从分粒级的角度研究大河河口颗粒有机碳的输送特征是深刻理解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于2011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盐度梯度下的表层悬浮颗粒物,采用水淘选方法对其按照水动力直径大小进行了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颗粒物的有机碳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颗粒物比表面积等参数,讨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上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随盐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大,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附近分级颗粒有机碳逐渐降低,颗粒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小于32μm的粒级。相对于长江干流,长江口颗粒有机碳含量偏低,可能归因于河口最大浑浊带附近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如细颗粒物絮凝——沉降、微生物分解等。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表明长江口分级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河流和三角洲输入,海洋来源贡献较小,三者的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40%、35%和25%。在河口盐度梯度的淡水端,不同粒级颗粒物上三角洲来源的有机碳比例均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加,而在咸水端,海源有机碳的贡献比例升高,尤其是在16-32μm粒级,最高达39%。32-63μm粒级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mg/m^2,小于32μm的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均在0.4-1.0mg/m^2的范围之内,符合河流颗粒物的一般特点,同时也说明细颗粒物上的有机碳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不过相对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颗粒物单位比表面积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表明这些颗粒有机碳在沉降过程中或沉积之后还要经历进一步的再矿化分解,初步的估算表明,长江所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约71%会在沉积过程中损失掉。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河河口不同粒级颗粒物在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高浊�
- 潘慧慧姚鹏赵彬孟佳李栋王金鹏
- 关键词:长江口悬浮颗粒物粒径分级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