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364)
- 作品数:5 被引量:75H指数:5
- 相关作者:殷炜达殷鸣放毕刚蕊周立君杨琳更多>>
- 相关机构:东京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带状间伐对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诱导复层林效果评价被引量:27
- 2013年
- 以辽东山区人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种方式的带状间伐:Ⅰ型,隔2行伐2行;Ⅱ型,隔3行伐3行。研究带状间伐对长白落叶松保留木与更新幼树生长变化、灌木与草本多样性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带状间伐3 a后,间伐带内长白落叶松保留木的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显著高于未间伐林分,Ⅱ型好于Ⅰ型;间伐对平均每公顷蓄积的影响相对较小,间伐3 a内材积生长量变化为Ⅱ型>Ⅰ型>对照区。林内灌木、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间伐类型效果为Ⅱ型>Ⅰ型;各类型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及更新幼树生物量均表现为Ⅱ型林分>Ⅰ型林分,带状间伐后更新幼树生物量的增长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各类型林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依次为Ⅱ型林分>Ⅰ型林分>对照区林分。
- 殷鸣放周立君毕刚蕊薛娟殷炜达宁良智梁泽
- 关键词:带状间伐
- 森林固碳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被引量:18
- 2010年
- 介绍了样地清查法、微气象学方法、地面同位素方法、应用遥感等新技术模型估算法四大类森林固碳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将朝着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联合和渗透方向发展,对碳储量的估算应更加注重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变化机理。
- 殷鸣放杨琳殷炜达毕刚蕊张艳会李智伟谭希斌
- 关键词:森林碳汇碳储量研究方法
-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带状间伐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碳储存量高达1500Gt,为大气碳库的3倍,陆地生物量的2.5倍(Valentinietal.,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微小变化,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陈亮中等,2007;于贵瑞,2003)。森林土壤碳储量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73%(崔骁勇等,2001),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碳平衡(李德基等,1992)。因此,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备受关注,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王绍强等,1999)。
- 殷鸣放周立君殷炜达
-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带状间伐
- 油松、刺槐与杨树树干材积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结合多学科研究提出了碳储量解析法,对北方人工造林主要树种碳储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现有人工造林树种中筛选碳汇造林树种并确定森林经营周期。结果表明:1)油松、刺槐和杨树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7、40和30年。2)油松和刺槐木材密度初期呈缓慢增加趋势,到35年时均达到最大。35年后,油松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刺槐一直下降;杨树木材密度在4年以前增速较快,4~18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18~28年处于下降趋势。3)油松碳含量最大值在20年,达60.52%,最小值在40年,为46.14%,波动较大;刺槐碳含量最大值在5年,为56.96%,最小值在25年,为42.58%,波动较大,但25年后趋于稳定;杨树变化不大,出现由高到低的缓慢变化,最大值为48.64%,最小值为46.64%。4)油松、刺槐和杨树的平均碳储量最大值分别为70年(2.5267kg)、40年(3.7939kg)和30年(2.7810kg)。
- 殷鸣放杨琳殷炜达雷庆国谭希斌张艳会李志伟
- 关键词:木材密度碳储量油松刺槐杨树
- 森林多功能评价与表达方法被引量:20
- 2012年
- 以大边沟林场为例,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对森林多功能评价与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从森林多功能经营的需求与森林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基于小班森林多功能经营要求的计量与评价方法,对14个小班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木材生产等主要功能进行了评价。引入雷达图法,提出了多功能值和多功能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用以表达小班整体功能,划分为优势齐备型、稳定平衡型、弱势缺失型等3个多功能类型。建立多种评价指标对小班多功能进行评价,用相对值比较法,即用"高、中、低"表达小班各种功能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将各小班的多功能用雷达图方法全面表达,实现小班层次的多功能与整体功能评价与表达一体化。
- 殷鸣放郑小贤殷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