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70062)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艳勤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民营报刊与二战后的新闻自由运动
- 2012年
- 二战后,民营报刊成为国内新闻自由运动的中流砥柱。美国新闻自由运动的号召、言论自由毫无保障的残酷现实、以言论导引政治走向的内在自觉是民营报刊参与新闻自由运动的原因。在运动中,民营报刊阐明了新闻自由的意义,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原则,规定了言论自由的限度,联合起来争取言论自由这一基本人权。新闻自由运动是新闻界联合起来争取人权的运动,具有范围广、力度大、方向准的特点。
- 王艳勤
- 关键词:民营报刊人权
- 二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想象
- 2013年
- 在二战后的民主潮流中,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基于时代的要求,主张"中国型的民主"应当两条腿走路,即政治的民主与经济的民主必须兼得。因此,调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成为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在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之间,自由知识分子固然希望一张票与一碗饭兼得,但他们仍然理性地在二者之间进行价值序列的优先性选择;经济民主内部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关系同样让自由知识分子颇费思量,争论的焦点在于计划社会是否必要。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想象凸显了他们的人民立场、建立现代国家的愿望以及从城市到乡村的目光转向,这些特点为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所作的选择提供了思想史的注脚。
- 王艳勤
- 关键词:政治民主经济民主自由知识分子
-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被引量:6
- 2012年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权的历史重任。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自决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双重权利,其成果集中体现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执政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使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重要保障;实践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历史昭示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的不二法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选择;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体系,是中国对于人类的重要贡献。
- 王艳勤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 抗战烽火中的《时代批评》与人权运动被引量:2
- 2013年
- 1941年,抗战进行到紧要关头,《时代批评》(半月刊)同人以笔为武器,在香港一隅发起了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人权运动。各界人士在人权运动中积极探讨关于人权的基本理论问题,激烈控诉国民政府摧残人权的"滔天罪行",以期恢复全民拥护抗战、参加抗战的爱国权。此次人权运动,兼重理论与行动,在性质上是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环,在政治倾向上属于中间偏左,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时代感强的特点。
- 王艳勤
- 关键词:人权运动抗战
- 国权与民权调和: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民权观被引量:1
- 2011年
- 诸多论者认为梁启超1903年访美以后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学说,因此思想发生了由民权论向国权论的转变。实际上,梁启超在卢梭与伯伦知理之间、国权与民权之间、干涉与放任之间,一直是主张调和的,只是依不同时代的需要调整了比例,他的国权-民权调和论已经达到近乎"科学"的地步了。合群的思想通常被用来证明梁启超民权思想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特征,然而梁启超的合群论并未淹没独立的个人,相反倒是彰显了个人独立的重要性。梁启超为了回应时代的要求而汲汲于在国权与民权之间求得平衡,这种调和倾向有其理论依据与现实根源。
- 王艳勤
- 关键词:国权自由主义
- 罗素访华与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
- 2012年
- 在五四前后的社会改造思潮中,研究系以罗素为精神导师。罗素(Betrand Russell)来华之前为社会经济改造的过渡时代找到的社会改造方案是基尔特社会主义。1920年9月至1921年7月,罗素应邀来华讲学。离开中国之际,罗素在临别赠言中对中国何以才能走上自由之路给出了答案,值得注意的是,他给出的方案并非基尔特社会主义,而是国家社会主义。对罗素访华表现出最大热情的研究系不满罗素为中国听众指出的自由之路,依然坚持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在《改造》时代,研究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先入之见来对待罗素学说的,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对研究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 王艳勤
- 关键词:研究系基尔特社会主义
- 中国式自由主义如何可能——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困境的一种考察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国式自由主义抱持乐观主义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可以进步的,少数优秀分子的人性是无可置疑的,民众是可以教育的,因而使得自由主义者对教育充满期待,对民主缺乏警惕,其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只能成为少数精英的书斋之谈;中国式自由主义从发生机制来看,属于半截子的自由主义,尽管传统资源在接引西方自由主义时没有缺席,但是与同时代其他社会思潮相较,西方典范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作用力远较传统为大,理论建树缺乏系统性;中国式自由主义的传播机制表现出对于启蒙的迷信,走的是精英主义路线,使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成为书斋里的玄想和少数精英分子的共识,而难以形成必要的政治运动,这就决定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近代中国终究只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乌托邦建构。
- 王艳勤
- 关键词:人性论
- 晚清中国民权话语的形成被引量:3
- 2014年
- "民权"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并非源自日译,而是来自传教士的翻译,较早见于1837年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民权"起初并不固定对应于某一个词汇,在意义上与"人人有自主之权"相对等,其内涵不出自由、平等、权利、Democracy之外。迟至戊戌时期,国人在是否倡导民权的问题上远未达成共识。随着"梁启超式的输入"所产生的刺激作用,自戊戌以迄辛亥,倡言民权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清季十年,国人开始重新结构君、民、官、绅的基本秩序,在"民进君退"的历程中,民权最终在新的秩序安排中成为国家建制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 王艳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