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C33009)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再元孙元水徐继何琦文邵钦树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癌
  • 2篇远端
  • 2篇远端胃
  • 2篇术后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1篇伊马替尼
  • 1篇预后
  • 1篇远端胃癌
  • 1篇远端胃大部切...
  • 1篇远端胃大部切...
  • 1篇远端胃切除
  • 1篇远端胃切除术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上皮细胞黏附...
  • 1篇术后胃
  • 1篇术后胃瘫
  • 1篇术式
  • 1篇切除术后

机构

  • 4篇浙江省人民医...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叶再元
  • 2篇何琦文
  • 2篇徐继
  • 2篇邵钦树
  • 2篇王元宇
  • 2篇孙元水
  • 1篇赵仲生
  • 1篇严志龙
  • 1篇吕振晔
  • 1篇王永向
  • 1篇钱振渊
  • 1篇张勤
  • 1篇胡浩威

传媒

  • 2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远端胃癌术后胃瘫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分析引起远端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0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12个可能引起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围手术期高血糖、术前营养不良、焦虑、术前幽门梗阻、毕II式吻合、术后第2天低蛋白血症与胃瘫发生有关;术中迷走神经干保留是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极处理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胃瘫的发生。
吕振晔钱振渊叶再元孙元水
关键词:远端胃切除术胃瘫综合征
胃间质瘤59例疗效及生存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治疗效果及生存分析。方法59例胃间质瘤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分析外科治疗疗效、预后因素及5年生存率。结果59例患者失访2例,17病例死亡,其余术后恢复均良好。患者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98.31%、83.12%和71.22%。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胃外器官受累或伴发胃癌、恶性潜能分级与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78、10.12、5.71、7.79,P均<0.05)。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胃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OR分别=3.13、3.94,P均<0.05)。结论胃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且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是胃间质瘤的预后因素。
王元宇王永向叶再元严志龙邵钦树
关键词:胃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对比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连续性空肠间置术与Billroth I式及Roux-en-Y式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手术的远端胃癌患者95例,按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3组。A组30例患者行连续性空肠间置术,B组32例行Billroth I式吻合术,C组33例行Roux-en-Y式吻合术。比较3组患者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及1年并发症发生率、进食量、血浆白蛋白水平、体重及Visick分级指数。结果3组患者术前PNI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与B组无明显差异,且均明显少于C组的手术时间(均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3组患者的进食量、体重及营养状况的恢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组患者术后腹胀情况明显少于C组(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连续性空肠间置,安全有效,与传统的Billroth I式及Roux-en-Y式吻合术比较,可缩短手术时间,更快的恢复患者的消化功能,维持消化道正常通路,防止胆汁反流,将有可能成为消化道重建的主要方式之一。
何琦文叶再元徐继胡浩威邵钦树张勤孙元水
关键词:胃癌消化道重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以及EPCAM作为胃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靶点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6例胃癌组织及92例癌旁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情况,分析并探讨EPCAM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92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50例(54.3%)EPCAM蛋白为阴性表达,42例(45.7%)呈弱阳性表达。在436例胃癌组织中,EPCAM蛋白高表达179例(41.1%),低表达257例(58.9%),主要在细胞包膜表达。EPCAM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均P<0.01),而与患者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 05)。EPCAM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57 2%)明显低于EPCAM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17.3%,P<0.05)。Ⅰ、Ⅱ和Ⅲ期EPCAM高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EPCAM低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Ⅳ期EPCAM高表达和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EPCAM表达、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均P<0.05)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PCAM在胃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的TNM分期显著相关,提示EPCAM可以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以及治疗的靶点之一。
何琦文叶再元徐继赵仲生王元宇
关键词:胃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