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280)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建孟陈浚蒋轶锋于佳佳杨宣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生物转鼓过滤器中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从稳定运行处理NO废气的生物转鼓过滤器中筛选分离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DN3,发现该菌在好氧条件下能有效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根,培养28h后的反硝化率大于8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菌株DN3为短杆菌,带有鞭毛,大小为(0.4~0.8)μm×(2.0~2.5)μm,菌落表面呈现乳白色.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基因序列研究分析,初步判断菌株DN3为假单胞菌属中的Pseudomonas putida.菌株DN3的好氧反硝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菌的对数生长期较长,在pH为7.5时反硝化能力最强,而在pH低于5的酸性环境中无法存活.菌株DN3对浓度低于400mg·L-1的硝酸根离子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碳源对DN3的反硝化作用影响明显,且葡萄糖和琥珀酸钠的利用率优于甲醇、甘油和碳酸氢钠.
- 陈浚于佳佳蒋轶锋陈建孟
- 关键词: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PUTIDA降解特性
- 紫外诱变法提高好氧反硝化菌降解性能的研究
- 2012年
- 采用紫外诱变方法对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得的1株好氧反硝化菌(YS)进行处理,得到1株突变菌株(TB),考察了诱变前后2菌株的理化性能及反硝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TB的反硝化能力得到改善.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菌株TB对硝酸根的去除能力可从菌株YS的87%提高至93%,培养基中的亚硝酸根浓度从212.48 mg.L-1减少到37.62 mg.L-1,去除率从15%快速提高至85%,表明菌株TB对亚硝酸根的去除能力大幅提高,且传代前后菌株TB对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去除率变化不大,遗传稳定性较好.对两菌株的反硝化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发现菌株YS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5%左右,pH为6,C/N比为10,碳源为葡萄糖;而菌株TB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5%左右,pH为9,C/N比为10,碳源为琥珀酸钠.
- 于佳佳陈浚杨宣陈建孟
- 关键词:生物强化紫外诱变反硝化作用
- Fe~Ⅱ(EDTA)络合协同RDB去除NO废气效能及过程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为进一步提高一氧化氮(NO)的去除效率,在新型生物转鼓反应器(rotating drum biofilter,RDB)中,以FeⅡ(EDTA)络合协同RDB生物转鼓的耦合技术强化难水溶性NO的气液传质速率,提高生物还原效能为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FeⅡ(EDTA)被添加到RDB底部营养液后,能迅速吸收气相中的NO并生成FeⅡ(EDTA)-NO络合物,进而可通过反硝化实现同步脱氮和络合剂再生.在转速0.5 r.min-1、空床停留时间(EBRT)57.7 s、温度30℃、pH 7~8的实验条件下,RDB的净化效能随络合剂的投加而显著改善;FeⅡ(EDTA)质量浓度从0增至500 mg.L-1后,NO去除率从61.1%提高到97.6%,去除负荷从16.2 g.(m3.h)-1上升到26.7 g.(m3.h)-1.分析了FeⅡ(EDTA)络合协同净化NO的反应过程,建立了NO净化效率与FeⅡ(EDTA)添加浓度的关联方程,可较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 陈浚杨宣於建明蒋轶锋陈建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