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XBBS200909)

作品数:4 被引量:10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玉刚李晨华唐立松李彦刘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三工河流域
  • 2篇施肥
  • 2篇绿洲
  • 2篇长期施肥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实时定量
  • 1篇荧光实时定量...
  • 1篇有机碳
  • 1篇施肥模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固碳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农田
  • 1篇驱动力
  • 1篇人工绿洲
  • 1篇综合评价
  • 1篇微生物
  • 1篇无机碳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王玉刚
  • 2篇李彦
  • 2篇唐立松
  • 2篇刘丽娟
  • 2篇李晨华
  • 1篇陈效民
  • 1篇荣井荣
  • 1篇吴宇澄
  • 1篇贾仲君
  • 1篇李小玉
  • 1篇陆晴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疆三工河流域人工绿洲演化特征的综合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的阜康绿洲、阜北绿洲和整个流域农业绿洲作为3个评价单元,从绿洲景观结构、植被建设、水资源利用程度、绿洲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土壤结构、能值特征和水利工程建设水平8个方面对干旱区人工绿洲的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表明,在42项二级指标中,有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100%,能够解释全部的信息含量,可归属为水利工程建设特征因子和社会经济生产力因子。发育度分析表明,阜康绿洲为较高开发程度的绿洲,阜北绿洲为潜在开发程度的绿洲,整个流域农业绿洲为弱开发程度的绿洲。
刘丽娟王玉刚李小玉
关键词:人工绿洲综合评价三工河流域
不同施肥模式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4
2012年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CK)相比,20年长期单施化肥(CF)或者化肥配施秸秆(CF/O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其中,土壤AOB最低增加了16倍,而AOA最多增加了3倍,表明AOB可能在原位土壤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尽管CF/OM处理的作物产量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该施肥模式在维持作物产量的同时,其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数量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多土壤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李晨华贾仲君唐立松吴宇澄李彦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酶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5
2012年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的绿洲农田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无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和秸秆还田处理(NPKS)下,土壤无机碳(SIC)和有机碳(SOC)在剖面和各施肥年限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剖面层次和施肥年限对SOC与SI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1)。在各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NPK、NPKM和NPKS的SOC与SIC含量明显增加(P<0.05),并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SI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在剖面层次间,SIC含量从0~20cm的9.12 g/kg增加到40~60 cm的9.94 g/kg,而SOC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表明合理施肥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配施会使耕层以下土壤无机碳增加。
荣井荣李晨华王玉刚唐立松陈效民
关键词:绿洲土壤施肥无机碳有机碳土壤固碳干旱地区
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近30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被引量:17
2013年
干旱区绿洲水土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导致了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区为例,利用1978、1987、1998和2009年4期影像数据,综合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GIS、RS和统计等手段,分析了流域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演变及其驱动要素。结果表明:人为土地开发作用的加强,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区域景观斑块由自然景观类型中的草地景观类型为主导,转变为人工景观中的耕地景观类型。由于区域耕地的增加,引发对水资源需求加大,造成人为水利建设作用加强,推动了流域景观的演变,同时人类经济活动也加速了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化过程。
陆晴刘丽娟王玉刚李彦
关键词:三工河流域土地利用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