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YY032)
- 作品数:18 被引量:75H指数:5
- 相关作者:姜欣姜怡陶源王钰刘卉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东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少数民族特质在中国古典茶诗翻译中的凸显与融合被引量:1
- 2017年
- 古典茶诗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现不同民族多姿多彩风格的文学形式,其作者中不乏少数民族或者少数民族后裔。本文通过对唐朝鲜卑族后裔元稹、匈奴后裔刘禹锡,和元朝契丹文人耶律楚材等几位名人所作茶诗的分析,探讨了这些诗歌在传承中华茶文化中多元共融传统的共性,同时挖掘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根性。在对此类茶诗进行跨语际翻译时,译者在传达其"华夷一统"和谐共性的同时,也努力突出其珍贵的少数民族特质,以期在对外传播中更全面地呈现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多元融合的风貌。
- 姜欣姜怡
- 关键词:茶文化翻译
- 跨语际翻译与民族文化模因的有效复制——以《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翻译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其具备范式特征的民族语言模因,达到"成型性"、"表达性"、"一致性"、"公众性"和"权威性"的优质标准。本文以《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一书中藏、彝、赫哲、纳西等少数民族的造茶、制毡等传统手工艺翻译为例,说明异化音译加阐释是保留特有术语"成型性"的有效手段;精准引用典籍标题可强化模因新宿体译文的"权威性";根据互文线索追踪其前期民族语言原始文本,可保持同源模因的"一致性";适时嵌入异质文体有助于维护真实意义上的原作美学风格,加强其"表达性";借助英语的巨大张力可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模因更具"公众性",从而得以有效而广泛的繁衍。
- 姜欣姜怡
- 关键词:翻译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
- 一叶知秋:美国对华态度变化在茶中的映射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大致经历了几个迥然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本文从茶及茶文化这一层面切入,对比揭示茶在动态的中美关系史中受到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解析其中反映出的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的看法。分析发现,这种微观与宏观变化的虽不完全吻合,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相互映射的揭示与分析可以有助于提高对民族文化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所起作用的认识,制定我国茶文化与贸易在新形势下更具针对性的全球发展策略。
- 林帜姜欣
- 关键词:茶文化
- 中国古典茶诗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 2018年
- 茶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之茶与诗的完美结合,常借助隐喻手法表现其幽远深邃的神韵。而在现代研究中,隐喻不再是单纯的修辞方法,也是建构和解读诗歌的有效策略,具有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能够展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同时建构诗歌的蕴意。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意象的完美传达。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其相关诗歌中的隐喻的理解就更加值得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以源于茶文化主题的茶诗为例,借助George Lakoff与Mark Johnson等学者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讨论中国古代茶诗中概念隐喻的应用,来分析和探讨出现在茶诗中的各种概念隐喻的应用,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茶诗,以期为茶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 孙煜洋姜怡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隐喻
- 模因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生态性解读——以《茶经》翻译为例
- 2018年
- 跨学科的理论对比和借鉴往往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翻译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创新,作为翻译中重要成分之一的典籍翻译更是当今中华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本文拟从生物学中蛋白质的合成原理去对比解读典籍翻译的过程,期望将典籍翻译放入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典籍文献之一的《茶经》的翻译,在此将作为案例来佐证。从模因和基因,转录与转译,修饰与修改等多项对比中发现其内在相通性。
- 王文权姜欣
- 关键词:典籍翻译《茶经》模因蛋白质合成
- 《茶经》与《续茶经》的模因母本效应与对外传播现状被引量:9
- 2014年
-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和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前者是世界首部茶叶专著,开创了历史先河;后者带有明显的类书性质,为我国古代茶典籍集大成者。因此,这两部古代茶著都具备较强的模因母本效应,被某些异国作者在其作品中直接引用或者翻译成书,从而使其语言文化模因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复制繁衍,但其对外传播现状依旧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等引用例证的基础上,指出异国译者难以避免的"前见"和翻译引用时的主观"意图",是造成茶典籍传播中出现弱化阐释现象的两大因素,验证本土译者在与原作者的历史视域融合度与语言美学感知上所具的优势,以期强化中华茶典籍的模因效应,将中华茶文化推向世界。
- 姜怡姜欣包纯睿开蓉
- 关键词:翻译文化传播
- 典籍互文翻译中多维度“视阈”的套叠与融合
- 2014年
- 根据哲学诠释学理论,翻译中译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基于前见与对话,作为诠释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视域融合"过程。本文以清朝《续茶经》中引用的"六羡歌"为例,分析了典籍文本中前期互文本及原创语境对其引用作者、原文本、原文本读者/译者视域产生的套叠影响。译者不仅需要与自己及原文本的视域实现融合,且需完成与原文本中所引用的前期互文本的"对话"。此外,在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双重历史性理解之后,译者还需转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和美学期待。多维视域融合的套叠循环是实现典籍文本跨越语际、时空传译的必要步骤。
- 姜欣姜怡
- 关键词:典籍视域融合诠释学互文性
- 真理·方法:伽达默尔与利科之争——兼论现代诠释学对精神科学独特真理的辩护被引量:1
- 2015年
- 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科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邱进杜凤刚
- 关键词:伽达默尔利科真理
- 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被引量:13
- 2014年
-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以及横向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有些外国作者的引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的文化语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别于独立原著,需引起读者和研究者们关注。
- 姜欣姜怡
- 关键词:《茶经》茶文化互文传承
- 茶典籍翻译中的互文关联与模因传承——以《荈赋》与《茶经》的翻译为例被引量:17
- 2016年
- 互文关联与语言模因的传承相辅相成。在两者的互动中,新的词语表达得以接受并被复制进新文本,促进了语言模因的生衍发展。源于同一语域的茶典籍具有超强的互文性,其共同主题使文本中很多模因呈现复合体状态,形成强势模因,其共核的外缘在不断扩展,展现出茶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以晋代诗文《荈赋》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追溯唐朝《茶经》中所包含的互文线索,使《荈赋》译文与茶文化模因"共核"保持一致连贯,同时以适当调整其翻译的"外缘",使模因在英译本这一新宿体中与时俱进,致力于让传统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姜欣姜怡
- 关键词:强势模因《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