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0701)

作品数:16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彪陈大伟马敬红张凡王枫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7篇基因
  • 4篇胆固醇
  • 4篇胆固醇酯
  • 4篇胆固醇酯转运...
  • 4篇脂蛋白
  • 4篇固醇
  • 4篇阿尔茨海默病
  • 3篇蛋白
  • 3篇多巴
  • 3篇多巴胺
  • 3篇多态
  • 3篇病患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类
  • 2篇多巴胺能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多态性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空军总医院
  • 3篇沈阳市胸科医...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二...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家人类基因...
  • 1篇广西南宁灵康...

作者

  • 14篇陈彪
  • 4篇陈大伟
  • 3篇马敬红
  • 3篇张凡
  • 2篇邹海强
  • 2篇董秀敏
  • 2篇刘玮
  • 2篇孙菲
  • 2篇蔡彦宁
  • 2篇岳峰
  • 2篇陈晋文
  • 2篇江泓
  • 2篇左晓虹
  • 2篇胡国华
  • 2篇冯秀丽
  • 2篇周亚芳
  • 2篇王枫
  • 2篇孙丽叶
  • 1篇左萍萍
  • 1篇廖书胜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纹状体时钟基因表达的生后发育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小鼠纹状体中时钟基因表达的生后发育。方法选新生早期(P3)、断奶前期(P14)和成年(P60)小鼠,光照1h[01Hour-After-Light-On(HALO)=09:00]起取纹状体,连续24h取材,取材时间间隔6h。实时定量RT—PCR检测时钟基因Bmall,Clock,Cryl,Perl和Rev-erbamRNA水平。结果P3组中,5种时钟基因表达均无明显波动;P14组仅有Rev-erb αmRNA表达随时间变化(P=0.027),表达高峰在19-01HALO;而P60组,各基因表达均表现明显波动[Bmall(P=0.004)、Clock(P=0.004)、Perl(P=0.004)、Rev—erbcL(P=0.004)],Bmall,Clock和Cryl的高峰在01HALO,Perl和Rev—erbct分别在13HALO和07HALO。此外每种基因的总体表达水平出生后也呈动态变化,Bmall,Clock,Perl和Rev—erb表达丰度随发育而增加,P3组〈P14〈P60;Cryl则在P3和P60表达相近,P14表达较低。P3和P14组Bmall、Clock分别为1.74和1.16,表明发育早期Bmall的表达高于Clock。结论纹状体时钟基因在出生后逐渐发育,最终形成成年小鼠中调节纹状体生物节律的、功能完善的网络。
左晓虹蔡彦宁李宁刘姝张燕莉陈彪
关键词:昼夜节律纹状体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的表达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时钟基因的表达,探讨帕金森病的分子时钟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17例帕金森病(PD)患者(9例男性,8例女性)和16例正常人对照(9例男性,7例女性),分别在夜间21:00、00:00、06:00和09:00四个时间点取血样,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PD患者中,Bmal1在21:00、00:00、06:00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21:00[(22.17±4.09),(51.14±8.31),P=0.003];00:00[(30.30±5.45),(100.00±24.71),P=0.008];06:00[(19.02±3.33),(65.61±14.11),P=0.002]。Bmal2在21:00、00:00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21:00[(48.09±7.40),(84.96±9.34),P=0.005];00:00[(65.85±7.88),(100.00±11.78),P=0.025]。结论PD患者的周围分子时钟发生了改变。PD患者时钟基因Bmal1和Bmal2在外周血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为疾病监控和研究疾病对药物的反应性提供分子基础。
林庆玲蔡彦宁袁艳鹏左晓虹陈彪
关键词:BMAL1昼夜节律白细胞帕金森病
湖南汉族人群PPP2R2B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突变被引量:3
2008年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数SCA亚型的发病与致病基因编码区的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突变有关,而SCA12是一种惟一由致病基因PPP2R2B非编码区CAG三核苷酸重复导致的SCA亚型。
王俊岭江泓张申周亚芳沈璐严新翔廖书胜宋兴旺唐北沙
关键词:三核苷酸重复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汉族人群B基因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食蟹猴年龄相关的运动功能减退及其与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的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运动行为和脑内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4岁、10岁和15岁3个年龄组的健康食蟹猴共29只,利用计算机化的网络摄像头视频检测系统和行为分析软件连续采集和分析每个动物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各年龄组分别选取4只动物用多巴胺转运体(DAT)配体99mTc-TRODAT-1结合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CT)显像观察脑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放射性摄取率的变化。结果在4岁、10岁和15岁年龄组,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106)分别为5·00±1·93,3·28±1·02,2·79±0·67,在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34·50%和55·71%(P<0·05,P<0·01),但此两个年龄组运动活动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纹状体99mTc-TRODAT-1放射性摄取率分别为2·98±0·08,2·56±0·12和2·27±0·35,10岁和15岁较之4随年龄组分别降低了14·00%和25·60%,但仅4岁与15岁年龄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二者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直线回归分析显示两者分别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57,P=0·001;r=-0·86,P<0·01)。8h随意运动活动总量与纹状体99mTc-TRODAT-1放射性摄取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P<0·05)。结论正常食蟹猴老化过程中,脑内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伴随着运动行为的减少,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佐证了运动功能的减退可能是由于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减退所致。
岳峰陈彪曾思恩易德桥张愚
关键词:纹状体膜转运蛋白质类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PINK1基因多态位点IVS5-5G〉A可能增加中国人晚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PINK1基因第5外显子上游调控区IVS5-5G〉A多态位点与散发晚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对IVS5-5G〉A多态位点是否可能影响mRNA剪接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382例散发晚发性PD病例和336名匹配的对照进行了PINK1基因IVS5-5G〉A多态与中国汉族人散发晚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基因型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和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含子区IVS5-5G〉A多态位点位于第5外显子剪接受点区域内,可能是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区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PINK1基因IVS5-5G〉A多态性与中国人散发晚发性PD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OR=1.95,95%CI:1.29~2.94,P=0.0012)。携有A等位基因的纯合子(AA)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2.45,95%CI:1.27~4.72,P=0.009)。结论研究结果证实PINK1基因IVS5-5G〉A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晚发PD的一个危险因素。
王枫陈彪冯秀丽邹海强马敬红董秀敏李勇杰
关键词:帕金森病PINK1基因遗传易感性
北京市50例正常男性汉族SRY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筛查中国人群是否存在SRY基因变异,探讨SRY基因变异是否与PD有关。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测序方法对北京市50例正常男性汉族SRY基因的rs3583729、rs11575897及启动子区进行检测。结果所有DNA标本的PCR产物均未发现基因变异。结论 SRY基因是比较保守的基因,没发现相关多态性位点。
孙丽叶陈彪李华
关键词:SRY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
基因决定脑的性别分化
2009年
三十多年前人们发现雌兔和雄兔的内侧视前区的突触模式存在差异,至今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大脑从行为表现到分子水平发现了几百个性别差异。研究发现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心理行为以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存在性别差异。例如男人和女人对伤害性疼痛和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这一功能的性别的差异可能与男女大脑的组织结构不同有关。故动物和人的初级性器官是生殖腺,另一个重要的性器官是大脑,因为它可以控制机体的功能和行为使其表现出性别差异,
孙丽叶陈彪
关键词:性别分化大脑基因性别差异脊椎动物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MPTP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0年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4次MPTP(16mg/kg,间隔2h),EGCG治疗组为MPTP+EGCG(5mg/kg)组,EGCG正常给药组不做任何处理,每日给予5mg/kgEGCG。连续给药3周后检测行为学指标,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结果模型组5min内的自发运动次数(71.4±14.0)下降,而EGCG治疗组自发运动次数(87.9±10.7)提高(P<0.05)。与模型组转杆停留时间(73.5±24.9)s相比,EGCG治疗组转杆停留时间(118.6±31.2)s延长(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EGCG治疗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与模型组相比,数量明显增多。模型组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浓度显著降低,而EGCG治疗组DA、DOPAC和HVA浓度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GCG改善MPTP致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能力下降,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王涛岳峰刘佳左萍萍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神经保护多巴胺
中国北方老年人和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L296Q突变的缺失
2010年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的一个新发多态位点——L296Q与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SA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和测序等方法检测107例SAD患者和115名健康老年人L296Q基因多态性。结果无论是哪种方法均未发现SAD组和对照组存在Q等位基因或LQ和QQ基因型。结论在研究人群中未发现此多态位点,可能与研究人群间的种族、年龄差异或技术问题有关。
陈大伟张凡谢仁厚李华军陈彪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运蛋白阿尔茨海默病高密度脂蛋白
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足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足的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原发性PD的228例患者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其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出现足肌张力障碍的时间等临床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8例患者中有80例(39%)出现了足的肌张力障碍,其中有25%(20例)的患者是在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之前出现的,52.5%(42例)的患者是在用药之后出现。16.25%(13例)的患者虽然服用左旋多巴制剂无效,但也出现了此症状。6.25%(5例)的患者足肌张力障碍出现时间不详。女性出现足的肌张力障碍的危险性为男性的7倍多(OR=7.110,P=0.000)。发病年龄与足的肌张力障碍呈负相关(OR=0.958,P=0.038)。UPDRS总分与足肌张力障碍呈正相关(OR=1.041,P=0.006)。而病程、用药时间、有无运动并发症等因素与足肌张力障碍的关系不大。结论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不是足肌张力障碍出现的唯一因素。性别、起病年龄及UPDRS总分与是否出现足肌张力障碍密切相关。女性、发病年龄越早及UPDRS总分越高越易出现足肌张力障碍。
马敬红胡国华邹海强孙菲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