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X014)
- 作品数:33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许恒兵谭孟灵李鸣陈帅陶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政治学院国防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论析
- 2015年
-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作了独特的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并非流俗观念所理解的,是所有时代每个人所固有的各种特性(如劳动性、社会性、意识)的加和,而应是体现人的本真性存在的自由创造性以及由此所彰显的历史性。以此为前提,马尔库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作了深入的阐释,内容广泛涉及历史过程的性质问题、异化与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问题、历史决定论问题等等。马尔库什的阐释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其将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观作为理解的根本出发点,从而无论在人的本质抑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上,都存在着理论缺陷。
- 许恒兵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论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蕴及其哲学变革被引量:2
- 2016年
- 马克思曾将自己的哲学革命以隐喻的方式归结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因此,为了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要义,便不能不理解"颠倒"的真实意蕴。在传统理解中,"颠倒"被理解为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内部所实现的"倒置",即从精神至上或唯心主义翻转为物质至上或唯物主义。此种简单化的理解由于疏离了"颠倒"的真实意蕴,以致无可避免地使得马克思如费尔巴哈般地最终归属于黑格尔哲学。实际上,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哲学的实质表现为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颠倒"为有限的现实的个人,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得以真正从传统形而上学的"上下"对峙结构中"转变出来",确立了"感性世界—个人—精神世界"的全新阐释路径,进而实现了一条既肯定感性世界又肯定精神世界的新道路,并由此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真正改造为唯物辩证法,最终达于"改造世界"的新哲学。
- 许恒兵
-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颠倒哲学变革
- 斯托扬诺维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误读论析
- 2015年
-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托扬诺维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一种"分裂式"解读,即他撇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整体:一方面单向度地考察马克思对物质生产或经济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强调;另一方面单向度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能动性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强调,从而滑向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斯托扬诺维奇提出了一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决定论"的解读模式,其思想实质就是单向度地强调人的能动性作用。虽然斯托扬诺维奇正确地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经济决定论"的根本缺陷,但其"分裂式"的解读路径无疑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内涵的辩证法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性。
- 许恒兵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误读
- 亚当·沙夫历史唯物主义观概论
- 2014年
- 作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沙夫秉持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普遍共有的人道主义诉求。在此基础上,沙夫的突出贡献在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多维度阐释。从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来看,沙夫坚持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连贯性,坚持用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内在具有的主题与基本框架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出发点上存在着非法性,但由于其对异化理论的拓展式理解,仍旧取得了非凡的理论成就,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性维度、批判性维度、价值诉求维度作了全方位的理解和阐释。沙夫的理解和阐释虽然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存在着背离马克思的倾向,但却在总体上切中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全面分析和把握沙夫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多维度阐释,对于我们立足于当今时代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许恒兵
- 关键词:异化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多维度
-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从苏联学者的“推广论”谈起被引量:1
- 2014年
- 考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可知,"推广论"不仅是苏联学者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之产生的基本理解模式,而且也是他们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这一理解模式从根本上消解了实践原则在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实际上,"实践原则"的确立是马克思超越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所在,并由这一原则的全面贯彻和落实,马克思哲学形成了全然不同于一切旧哲学之对象、性质和功能的全新理论形态。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原像,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和作用。
- 许恒兵李鸣
- 关键词:哲学革命
- 重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理论——从苏联理论家的理解说开去被引量:3
- 2015年
-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原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及其关系的界定有赖于对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历史的根本观点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彻底终结了任何从抽象的观念出发阐释历史的理论路向,开启了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释历史的新路向,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并通过制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从纵向上描绘物质生产的过程,它们作为同一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基于不同的视角予以概念界定的结果,生产力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能力之状态的视角,生产关系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共时性结构视角。只有深入到历史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它由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而获得定向)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态才能真正凸显出来,并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
- 许恒兵谭孟灵
- 关键词:生产力辩证法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质被引量:2
- 2016年
- 在传统理解中,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地被归结为"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导致说明人的能动性的困境。充分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批判语境,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之首要不在于确立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在于确立了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哲学(包括一切旧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首要地在于方法论的对立。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真实意义,可为合理说明人的能动性问题提供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
- 许恒兵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决定论
- 矛盾抑或误读——里格比对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解读论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一书中,里格比基于对马克思大量论断的归类分析,判定马克思是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即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释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同时生产力的变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里格比看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生产力决定论"都是一种站不住脚的解释人类历史变迁的理论模式,并同时基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提出了一种对"生产力决定论"的替代方案,其核心是强调生产关系在解释历史中的首要作用。里格比的解读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其将马克思判定为一个"生产力决定论者",并由此认为马克思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历史的原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误读。他的理论失误警示我们,确立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对于切中马克思思想的精神实质,无疑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 许恒兵申一青
- 关键词:生产力
- 马克思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双重逻辑——从苏联东欧理论家的论证路径说开去
- 2016年
-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苏联和东欧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阐释无疑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持续出现的"分裂式"解读的典型案例。苏联学者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的客观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已然建成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与之相对,东欧学者则极力澄明历史唯物主义之实践的能动性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论证未来理想社会实现的可能性;这两种论证皆由于逻辑上的单维度性而不可避免地偏离了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客观性与实践的能动性之双重逻辑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路线。苏联和东欧学者的理论失足表明,只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之整体,才有可能真正切中马克思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方式。
- 许恒兵
- 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解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其在总体上持续存在着逻辑上的分裂式解读,即要么坚持以单一的科学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要么坚持以单一的人本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并表现出两者交替式演进的特征。如何处理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归马克思思想演进的过程,其在总体上经历了从人本逻辑向科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化,但人本逻辑并未遭致完全地丢弃,而是始终以外在于科学逻辑的方式对其发挥了多方面的前提性作用。反过来,正是基于科学逻辑对社会现实的确定性的说明,马克思基于人本逻辑的未来构想才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就此而言,科学逻辑又在根本上支撑着人本逻辑。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
- 许恒兵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