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0GGX10133)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敏丁方香路致远杨茂全光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2篇丘脑
  • 2篇放电
  • 1篇电刺激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行为学
  • 1篇运动皮质
  • 1篇神经行为
  • 1篇神经行为学
  • 1篇神经行为学表...
  • 1篇帕金森病大鼠
  • 1篇帕金森病模型
  • 1篇帕金森病模型...
  • 1篇皮质
  • 1篇丘脑底
  • 1篇丘脑底核
  • 1篇羟基
  • 1篇羟基多巴胺

机构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王敏
  • 3篇路致远
  • 3篇丁方香
  • 2篇光奎
  • 2篇杨茂全
  • 1篇艾洪滨
  • 1篇计义正
  • 1篇赵以亮
  • 1篇李芳
  • 1篇宋永吉
  • 1篇孙建涛
  • 1篇王晓清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刺激丘脑腹外侧核对运动皮质2区放电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刺激帕金森病(PD)大鼠丘脑腹外侧核,观察运动皮质2区局部场电位的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12只,实验组建立PD模型,采取信号后,实验组大鼠行电刺激,再采集信号,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频谱分析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电刺激前8~12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升高,26~40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降低(P<0.05,P<0.01)。与电刺激前比较,实验组大鼠电刺激后8~12 Hz和13~25 Hz频段频率信号显著降低,26~40 Hz和41~100 Hz频段信号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刺激丘脑腹外侧核可以改善PD大鼠大脑运动皮质2区的异常放电。
路致远丁方香王晓清计义正王敏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刺激
特定行为下大鼠M1的LFPs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利用自制单通道微电极、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对大鼠抓食行为过程中初级运动皮层(M1)的局部场电位(LFPs)进行了记录,并根据所记录的LFPs的变化和与之同步的大鼠抓食行为变化,将大鼠抓食行为分为4个时期:抓食前期、计划期、抓食期和完成期,之后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时域分析、功率谱分布分析和时频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LFPs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鼠在抓食行为过程中,M1前肢运动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引发的LFPs变化对应于大鼠不同的行为状态,说明M1的LFPs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编码"作用,证明了用与前肢运动相关的M1的LFPs来识别前肢运动行为的可行性。
赵以亮孙建涛宋永吉李芳艾洪滨王敏
关键词:脑机接口MATLAB
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模型实用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模型的实用性及黑质神经元的凋亡特征。方法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大鼠模型,5周后用自制梯子和跑步机模型测试大鼠行为学指标。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黑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对比其凋亡情况。结果在梯子实验中,PD模型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行走速度下降,行走时间延长(P<0.05),行走失误率显著增加(P<0.01);在跑步机实验中,PD模型大鼠较正常对照组持续爬行时间显著缩短,一定时间内的跌落次数增加(P<0.01)。组织学观察PD模型大鼠注射药物侧黑质神经元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显著增多,胞质染色加深。结论本文造模大鼠在自制梯子和跑步机实验中的行为学改变与黑质神经元凋亡程度相一致,此实验方法可以初步用于PD大鼠模型的鉴定。
杨茂全光奎丁方香路致远王敏
关键词:帕金森病6-羟基多巴胺神经行为学表现黑质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及初级运动皮质放电模式的变化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以丘脑底核作为刺激靶点的脑深部刺激在治疗帕金森病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帕金森病病理状态下丘脑底核和初级运动皮质的局部场电位变化。方法:实验组在Wistar大鼠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以在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为对照。通过植入金属电极采集两组大鼠不同状态下丘脑底核和初级运动皮质的局部场电位。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丘脑底核放电频率整体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放电能量高于对照组(P<0.05)。与静止状态相比,对照组大鼠抓食运动状态下的初级运动皮质局部场电位在7~12Hz及12~30Hz内变化显著(P<0.05),在30~100Hz内变化极显著(P<0.01),抓食过程中信号频率整体变小;实验组大鼠在两种状态下初级运动皮质局部场电位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分布变化不大,仅在30~100Hz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帕金森病大鼠表现为丘脑底核电活动过强,而初级运动皮质电活动受到明显抑制。
光奎杨茂全路致远丁方香王敏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