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235)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5H指数:8
- 相关作者:陆洲导余江滔张远淼廖杰洪刘媛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受火后混凝土损伤深度的超声波检测算法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CECS 21:2000规程的超声波平测算法在受火后混凝土损伤深度评估应用中误差较大,为此进行了改进.采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混凝土损伤沿混凝土深度方向的变化,采用抛物线模型模拟不同混凝土深度处超声波的传播路径,导出了改进算法公式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编程和计算.将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与超声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改进算法可更合理、更精确地评估受火后混凝土的损伤深度.
- 余江滔刘媛陆洲导
- 关键词:混凝土超声波
- 高温中荷载对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设置高温中和高温后不同的钢筋笼,用以区分高温中和高温后模型的异同,利用ABAQUS损伤塑性模型考虑混凝土损伤的积累,建立模拟高温中荷载对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采用该模型分析高温中不同荷载水平及作用位置对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中荷载的增加,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降低;当高温中荷载小于其极限荷载的0.6倍时,受剪承载力降低较小,当高温中荷载大于其极限荷载0.6倍时,降低明显;对于高温中和高温后作用点相同的情况,剪跨比越小,受剪承载力下降越大;随着高温中荷载的增加,残余应变增大,但高温后刚度变化较小。
- 廖杰洪陆洲导余江滔
-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剩余承载力
- 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抗火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为研究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抗火性能,进行了35个化学植筋试件在不同温度下(25~200°C)的拉拔试验以及12个植筋连接混凝土构件的受火试验。拉拔试验重点研究了植筋胶的粘结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温度下植筋胶的粘结—滑移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植筋胶的粘结力显著下降。植筋构件的受火试验中,考虑了植筋深度(15d,20d,d为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25、40、60mm)两种影响因素。首先对6个试件按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升温(荷载为常温下植筋构件设计承载力的10%),到指定时间后,加载至构件破坏失效,结果表明: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均有重要影响。其后进行了6个构件的恒载升温试验(荷载为常温下常规植筋构件设计承载力的80%),直至构件破坏,结果表明:当保护层厚度小于40mm时,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耐火极限均有重要影响;当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对耐火极限的影响植筋深度要大于保护层厚度。
- 陆洲导刘媛余江滔刘长青
- 关键词:火灾拉拔试验耐火极限保护层厚度植筋深度
- 注胶修复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被引量:3
- 2012年
- 以相似比为1∶4的双跨8层混凝土框架模型为试验对象,按照8度多遇(0.084g)、8度基本(0.24g)、8度罕遇(0.48g)以及8度半罕遇(0.612g)的顺序,分四个阶段对模型结构进行模拟地震试验,框架模型损坏后,对框架损伤区域的裂缝进行环氧树脂注胶修复,然后对框架模型输入与初次振动台试验相同的工况进行再次振动台试验,并比较混凝土框架模型在初次振动台试验、再次振动台试验中动力特性指标的变化特点,注胶修复前、后的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构件开裂、压碎等破坏形态以及模型结构层间刚度;将试验结果推算至原型,比较原型层间位移角等指标,以此评价注胶修复技术修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环氧树脂注胶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震损后的混凝土框架结构。
- 余江滔张远淼陆洲导陶磊
-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
- 混凝土框架震损与修复过程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该文以地震下、修复中以及修复后遭遇地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动力特性为研究目的,进行了框架模型的初次振动台试验、震损后修复和再次振动台试验。试验对象为相似比1/4的双跨8层混凝土框架。在初次振动台试验中,框架模型经过31个工况地震波和5次白噪声的输入,结构破坏明显。其后,对框架损伤区域的裂缝进行压力注胶修补,并通过地脉动法和撞击荷载法监测修复过程中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修复后,再次进行工况相同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框架模型的频率随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加大而明显降低,阻尼比则随之明显增大;修复过程中,结构的频率和阻尼比逐步恢复,第一自振频率达到甚至超过模型的原有水平;修复后的再次振动台试验中,模型的频率降幅及阻尼比的增幅均低于初次振动台试验。结合两次试验中结构的变形幅度可知,结构动力特性与其抗震性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动力特性指标的变化,能有效反映框架结构在震损及修复中的抗震性能。
- 余江滔张远淼陆洲导陶磊肖芳
-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特性阻尼比
- 混凝土-环氧树脂黏结界面的断裂性能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采用夹心楔入劈拉试件并结合双K断裂模型研究混凝土-环氧树脂黏结界面断裂性能.相比于原混凝土试件,环氧树脂注胶后形成的夹心试件的起裂荷载、极限荷载、双K断裂参数以及断裂能均有增长,而黏聚断裂韧度值没有提高;粗糙界面试件的黏聚断裂韧度试验值与采用软化曲线计算得到的黏聚断裂韧度计算值相等,光滑界面试件由于壁效应的存在,黏聚断裂韧度较低.可以认为环氧树脂注胶技术推迟了裂缝的再开展,使得起裂断裂韧度提高,采用起裂断裂韧度代入裂缝偏折判断条件进行界面裂缝偏折判断时,结果与试验相符.
- 张远淼余江滔陆洲导
- 混凝土与环氧树脂粘结界面断裂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楔入劈拉试件研究环氧树脂与混凝土粘结界面的断裂性能,并引入双K断裂模型计算得到界面起裂断裂韧度与失稳断裂韧度。分析了光滑粘结面与自然断开面两种粘结界面情况下,界面破坏模式变化及界面断裂韧度的差异。界面起裂断裂韧度的提高能有效推迟裂缝的再次开裂,建议将界面起裂断裂韧度值作为注胶修复效果的参数。通过双材料界面断裂力学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界面起裂韧度,并与试验值进行比较,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 张辉余江滔张远淼陆洲导
- 关键词:环氧树脂
- 基于纤维模型的火后钢筋混凝土框架构件性能模拟被引量:2
- 2014年
-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整体结构中梁、柱、板构件截面进行离散,并对高温损伤后构件(梁、板)截面中的纤维赋予相应温度的材性,对板采用分层壳单元模型,并赋予每层单元相应温度的材性,使受损构件和非受损构件结合组成整体框架结构。利用SAP2000方便快速的建模功能,然后导入ABAQUS中,利用其强大的非线性分析功能进行高温后框架整体力学性能的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荷载—位移曲线、应变等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可靠。借助这种方法,进一步进行了悬臂梁、框架梁火后的应变比较和荷载位移曲线比较并探究其规律,结果表明:翼缘对悬臂梁的承载力和刚度的提高幅度较大,翼缘对框架梁的影响较小。
- 杨旭陆洲导余江滔刘书雷
- 关键词:纤维模型钢筋混凝土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的计算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研究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对已有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计算火灾后构件力学性能简化算法.试验设置1根受火梁及1根对比梁,依据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对受火梁开展升温试验,静置后,进行受火梁及对比梁常温静载试验.根据实际升温曲线,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受火梁温度场进行计算,结合常温及火灾损伤后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出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得出截面抗弯刚度,继而计算出受火连续梁及对比连续梁的弯矩及位移.结果表明:当截面受压区直接受火时,刚度及承载力都有较大降低,其中刚度下降更加显著,当截面受拉区直接受火时,刚度及承载力变化较小;受火梁与对比梁相比,梁弯矩明显更多地向加载点分配,最终导致梁出铰顺序不同,随着荷载增加,常温梁中支座先屈服,继而加载点截面屈服,而受火梁加载点截面先于中支座截面屈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的计算连续梁的方法,表明其不适用于预测火灾后损伤的连续梁力学性能.
- 陆洲导柴继锋余江滔
- 关键词:火灾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有限元
-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的RC剪力墙抗震性能模拟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基于ABAQUS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RC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进行模拟,将模拟所得的开裂破坏过程、滞回曲线、滞回环和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开裂混凝土单元的力学反应,结果表明模拟所得的构件开裂过程和破坏形式,以及试件承载能力、刚度退化、位移延性等性能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借助这种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轴压比和剪跨比等影响因素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轴压比增大,剪力墙承载力增大,极限位移减小;剪跨比减小时,剪力墙承载力有所增加,而极限位移减小。以上模拟结果均与试验结论一致。
- 瓮文芳余江滔陆洲导张远淼
- 关键词:剪力墙滞回曲线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