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XJEDU2004I35)

作品数:11 被引量:254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志忠武胜利肖晨曦孙秋梅刘丽梅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流域
  • 5篇灌丛沙堆
  • 5篇河流域
  • 5篇风洞
  • 3篇风洞实验
  • 2篇植被
  • 2篇流场
  • 2篇绿洲
  • 2篇荒漠
  • 2篇和田河流域
  • 2篇发育过程
  • 2篇风洞试验
  • 1篇单株
  • 1篇养分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土地荒漠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机构

  • 11篇新疆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李志忠
  • 10篇武胜利
  • 7篇肖晨曦
  • 6篇孙秋梅
  • 3篇惠军
  • 3篇何牡丹
  • 3篇葛琳
  • 3篇刘丽梅
  • 2篇张中华
  • 2篇王晓峰
  • 1篇海鹰
  • 1篇韩洪凌
  • 1篇徐国强
  • 1篇穆赫塔尔

传媒

  • 3篇新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孙秋梅李志忠武胜利肖晨曦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风洞试验绿洲荒漠过渡带
新疆和田河流域灌丛沙堆风洞流场的实验研究(Ⅱ)被引量:35
2007年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风力、沙源、植物是影响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灌丛沙堆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作成无植被“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选用区间在6~14m·s^-1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沙堆模型作纯气流模拟实验流场观测,探讨在不同风力作用下灌丛沙堆表面的流场结构变化特征。模拟实验表明,气流在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受到正面风压影响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具有高速气流风蚀区域,而圆锥形沙堆迎风坡气流均匀爬坡加速,背风坡涡流强盛,因此两者在无沙情况下的纯气流流场结构特征、沙堆形态动力平衡特点有较明显差异。
李志忠武胜利肖晨曦刘丽梅孙秋梅张中华
关键词:风洞实验
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被引量:28
2008年
灌(草)丛沙堆形态是由区域植物、风力和沙源相互作用塑造的一种动力平衡形态。本文在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野外考察、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灌(草)丛沙堆的形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各种灌(草)丛沙堆的长度、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灌(草)丛沙堆以及同一类型沙堆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沙堆形态特征的数学模型分析,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风沙环境特点,可把灌(草)丛沙堆发育划分为各形态指标协同变化的增长阶段,以植物动力影响为主、长宽尺度均衡发展、坡度较大的稳定阶段,以及沙堆长度相对缩短、各形态指标关系趋于复杂的风蚀衰退阶段。
武胜利李志忠惠军葛琳何牡丹
关键词:发育阶段和田河流域
全球气候变化与塔里木盆地古城绿洲演变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大。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突起给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盆地气温降水的突变。从而使塔里木盆地水流分布状态发生改变,导致盆地中原有的古绿洲的蜕变,进而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历史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气候服从于全球气候变化,并且与某些人文事件,特别是古城绿洲兴盛与消亡有着十分一致的耦合关系。所以,全球环境变化对古城绿洲发展影响重大。
孙秋梅李志忠武胜利韩洪凌肖晨曦刘丽梅
关键词:全球变化环境演变塔里木盆地
灌丛沙堆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风成沙丘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直接反映沙丘表面风蚀风积特点,因而是研究沙丘表面地貌过程的重要依据。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性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柽柳沙堆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成四组模型,选用起沙风速区间在6~14m/s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四组模型在风洞中作纯气流表面压力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无植物覆盖的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存在高压剪切气流区域,圆锥形沙堆则不存在这种风压变化,此外半球形和圆锥形沙堆两翼的高低压风蚀区域分布特点也不一致。人工“植物”引发的沙堆丘顶和背风坡区域表面风压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截留沙尘、保护沙堆免受风蚀并促进沙堆增长。
武胜利李志忠惠军肖晨曦孙秋梅
关键词:人工植被灌丛沙堆风洞实验
新疆和田河流域单株柽柳灌丛流场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柽柳是新疆和田河流域广泛分布的一种灌木,是影响柽柳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的柽柳灌丛为原型,用塑料制作成高(h)10 cm、冠幅10 cm×10 cm单株柽柳灌丛实验模型,在风洞中选用6,8,10,12 m/s和14 m/s 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单株柽柳灌丛模型作纯气流流场的模拟实验和在风沙流作用条件下单株柽柳灌丛周围沙粒蚀积特征的观测。模拟实验表明:在不同动力条件作用下,单株柽柳灌丛迎风侧的“足部”为一明显的气流减速区,但沙粒的蚀积特征表现为风蚀;在单株柽柳灌丛的上方一倍植株高度的范围内为气流加速区;在单株柽柳灌丛的背风侧顺风向为弱涡流区,表现为积沙、气流恢复区、风蚀;而在单株柽柳灌丛的两侧为气流的加速区,表现为强烈的风蚀;随着实验风速的增加,单株柽柳灌丛后涡流区内,积沙形成的沙条长短轴的长度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过程;柽柳灌丛引发的风沙流流场结构的变化,干扰了风沙流的运行,对于维持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促进柽柳灌丛沙堆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武胜利李志忠海鹰惠军
关键词:灌丛风洞实验
荒漠绿洲过渡带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研究的最新进展,阐明了灌丛沙堆的"沃岛"效应、变化特征、空间异质性以及不同类型灌丛沙堆养分变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晓峰李志忠武胜利葛琳何牡丹张中华
关键词:灌丛沙堆土壤养分
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沙堆的生物地貌发育过程被引量:34
2007年
柽柳沙堆是我国干旱区分布最为广泛的灌丛沙堆类型之一。在实地考察新疆和田河流域柽柳生态地理特征、测量223个柽柳沙堆形态,并在两个野外观测点上实测4个沙堆的风沙流剖面,结合室内风洞实验段风速8m/s条件下模拟沙堆风流场结构等综合分析方法,本文探讨了柽柳沙堆的生物地貌学特征及其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柽柳的生态类型属于以胡杨林与灌木林下土壤为基础的吐加依土生境类型,这个生境类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生境,这些亚生境反映了柽柳沙堆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由于柽柳灌丛的寿命长、木质化枝干的刚性较强、根株萌发力强耐风蚀沙埋,可对地面风沙流运行产生强烈扰动,其风速剖面有别于芦苇沙堆和骆驼刺沙堆,风流场结构有利于聚集风沙,因此风沙依托柽柳灌丛堆积发育而成的柽柳沙堆平均坡度较大、沙堆存活与发育的周期也较长。
李志忠武胜利王晓峰何牡丹葛琳穆赫塔尔徐国强
关键词:柽柳灌丛沙堆
风沙环境风洞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8
2006年
风沙物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风洞试验作为风沙物理学发展的技术支撑,在试验手段和内容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文章对于国内外风洞研究给出全面、系统的总结,指出国内在风洞研究中创新之处,对未来的风洞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和预测。
孙秋梅李志忠武胜利肖晨曦
关键词:风洞试验风沙物理学
粒度分析及其在沉积学中应用研究被引量:111
2006年
粒度是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作为沉积物及沉积岩分类的定量指标,可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流体力学性质,又能作为分析与对比环境的一种依据。粒度直接影响沉积岩与沉积物的物理性能,如可塑性、烧结性、孔隙性及渗透性。因此,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粒度的定义与粒度标准,总结粒径测试技术方法及粒度特征描述的方法,评述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和判别水动力条件等方面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粒度分析测试技术正朝向自动化和测试内容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多样化。
肖晨曦李志忠
关键词:粒度分析粒径粒度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