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090701)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文惠季宇彬林文翰张若曦朱全刚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海洋候选药物FGFC1冻干粉针剂处方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为了优化FGFC1粉针剂处方和制备工艺,选用不同的助溶剂、赋形剂,通过考察FGFC1粉针剂的溶解度、外观及p H筛选适宜处方,并制备3种FGFC1粉针剂,通过外观、FGFC1含量、p H作为考察指标考察FGFC1粉针剂的稳定性,优化制备工艺。发现当FGFC1∶枸橼酸钠∶甘露醇=1∶3∶10、-48℃冻干48 h制得的粉针剂外观性状良好、复溶时间为(15.33±1.53)s,p H为6.86±0.03,在葡萄糖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中30℃水浴24 h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FGFC1高温环境下稳定,还发现高湿和强光促进FGFC1粉针剂中FGFC1降解,低温条件下性质稳定。研究结果显示,FGFC1粉针剂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
- 徐蓓蕾吴文惠朱全刚田虹张若曦
- 关键词:粉针剂稳定性处方工艺
- 应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钙拮抗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溶出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在许多水难溶性药物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分散体在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布洛芬、酮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 徐蓓蕾朱全刚吴文惠张若曦
- 关键词:固体分散体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溶出度
- 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2014年
-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β-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β-羟基-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 于洋刘真林文翰季宇彬
- 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海绵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进食方式使其体内部聚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产生了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了海洋药物研发的热点。就海绵中共附生真菌的分布情况,新技术的应用及其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展开综述。
- 宋恺胡洁林文翰季宇彬
- 关键词:海绵次级代谢产物化学防御生物活性
- 盐效应分离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索通过盐效应分离长孢葡萄穗霉FG216(Stachybotrys longispora 216)发酵液中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fungi fibrinolytic compound 1)的方法。方法长孢葡萄穗霉FG216经过种子液培养和发酵培养获得的发酵液经浓缩后添加氯化钠、氯化铵和氯化钙至不同饱和度,用乙酸乙酯萃取,通过HPLC检测FGFC1的分离效果,并分析FGFC1的质谱和光谱特性。结果随着氯化钠、氯化铵和氯化钙的饱和度从20%升高到90%,氯化钠和氯化钙的盐效应分离作用效果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60%饱和度的氯化钠能达到18.8 mg/mL的FGFC1提取率,是甲醇分离方法的118%,采用盐效应分离和用甲醇分离获得的FGFC1的质谱和光谱特性一致。结论用氯化钠盐效应分离长孢葡萄穗霉FG216发酵液中FGFC1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该盐效分离结果符合盐效分离的基本理论。
- 张启包斌倪玲陈丽娟田晓清葛亮吴文惠
- 关键词:盐效应萃取饱和度
- 中国南海新型α-芋螺毒素Im1.6的克隆及合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从中国南海堂皇芋螺(Conus imperialis)中克隆出新的芋螺毒素序列并用化学方法合成该毒素。方法根据A超家族保守的信号肽序列设计引物,采用cDNA的3'端快速扩增方法(3'RACE),从芋螺毒腺管中克隆出新的毒素基因。固相法合成线性多肽,折叠形成目标产物,用两步氧化折叠法测定多肽的二硫键连接方式。结果发现一种新的α-芋螺毒素cDNA序列Im1.6,其编码的成熟肽序列为GCCDIPDCYNKNREQC-NH2,二硫键连接方式为"C1-C3,C2-C4"。结论 Im1.6是一种新的α4/7型芋螺毒素,其氨基酸序列与报道的α-芋螺毒素显著不同。
- 刘娜刘珠果孙婷崔志芳戴秋云
- 关键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