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011033-4)
-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先平王孟本范晓龙王小岗马国强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学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数量分类与排序被引量:8
- 2014年
- 草地植被空间格局研究是草地景观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空间格局研究不仅限于描述景观的空间特征,而是要深入分析空间格局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机制。以1∶50万《山西省草地类型图》、《山西省行政区域图》及《山西省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借助GIS技术,应用TWINSPAN和DCA对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1127个样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TWINSPAN分类结果中,31个群丛组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很好地揭示了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40°43'N向34°34'N依次分布着北部草原、中部灌草丛和草丛及南部的暖温带草丛。(2)1127个样方DCA排序图纵轴揭示了明显的海拔梯度,即由上至下海拔逐渐降低,相应地草地景观变化为亚高山草甸、灌草丛、草原及河漫滩草甸;DCA排序图的横轴揭示了明显的水分梯度,即从左到右水分逐渐增加。两大优势群丛组样方及44个优势群丛组物种DCA的排序图都很好地刻画了山西高原水热组合的变化,即从西北向东南由于地形地貌引起的水热组合由冷干向暖湿逐渐变化,水热组合的梯度变化进一步影响了草地景观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GIS技术与数量生态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技术体系。
- 张先平李志琴王孟本王小岗
- 关键词:GISTWINSPANDCA
- 叶面喷肥对油松移栽苗叶片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研究了叶面喷肥对油松移栽苗叶片内保护酶活性变化影响,以期为油松移栽苗进行科学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法,对移栽油松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尿素处理,尿素浓度设置为0.60%、1.20%、1.80%,对照喷施清水,3次重复。结果表明:1.20%处理的油松叶片内SOD、CAT、PPO酶活性处于最高值,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OD酶活性5-8月份1.20%处理为最高,显著高于对照;1.80%处理的SOD、POD、PPO酶活性在6-7月份高于对照,低于1.20%处理,CAT酶活性除7月份外,其余月份均低于对照和1.20%处理;0.60%处理SOD酶活性在7-9月份低于对照和1.20%处理,POD酶活性仅8月份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尿素的喷施浓度为1.20%时对提高油松移栽苗叶片内保护酶活性效果最佳。
- 范晓龙陶莉
- 关键词:PODPPO
- 太原东山试验林场油松人工林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应用TWINSPAN和DCA对东山试验林场油松人工林的40个样地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TWINSPAN将40个样地划分成10个群丛。10个群丛组从左到右的顺序揭示了油松人工林的演替进程及林下草本层的变化规律。DCA样方排序的第1轴反映了油松人工林生境中坡向的变化;第2轴反映了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和水分梯度变化。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都是间接梯度分析,这两种方法结合很好地揭示了人工林演替进程中林内生境异质性及下层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
- 张先平范伟伟王孟本
-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排序演替
- 短角外斑腿蝗GST基因的鉴定及其杀虫剂敏感性
- 2020年
- 【目的】鉴定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humilis brachycerus)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GST基因在短角外斑腿蝗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探究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基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通过Blast软件筛选GST基因;采用邻接法构建代表性昆虫GST家族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XbGSTd7、XbGSTd8、XbGSTe2和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10个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通过注射dsRNA沉默XbGSTd8和XbGSTe4,结合杀虫剂敏感性试验,比较GST基因沉默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15条GST全长序列和12条GST片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5条短角外斑腿蝗GST全长序列分别属于Delta、Epsilon、Theta和Omega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XbGSTd8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相对较高,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和中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沉默XbGSTe4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沉默XbGSTd8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提高。【结论】XbGSTd8可能参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代谢解毒过程。
- 马国强高俊仙廉梅霞
- 关键词:谷胱甘肽S-转移酶
- 山西高原植被景观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以《山西省植被类型图》(1︰500 000)和《山西省地形图》(1︰500 000)为数据源,借助MAPGIS系统,对图件进行矢量化,建立研究区植被缀块数据库。选取2类9种景观指数,对山西高原植被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植被占植被景观总面积的55.05%。在118个群系中以玉米(Zea mays)为主的农作物群系所占面积最大,为44.00%;以棉(Gossypium hirsu-tum)、麦(Triticum aestivum)为主的农作物群系次之,占8.44%,再次为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群系,为5.17%;2)在山西境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纬向地带性,以恒山为界,北部为温带草原带,南部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景观优势度指数很清晰地揭示了山西高原植被类型的地域特色,灌丛植被是山西高原植被景观的优势成分,其次是温性针叶林,再次是灌草丛。
- 张先平张彦军王孟本
- 关键词:植被GIS
- 中条山林区人工林林分质量评价被引量:9
- 2017年
- 以中条山林区12个林场的44块人工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用集对分析法从林地土壤、林分结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产力等4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44个样地相对贴近度值变化范围为0.292 2~0.840 6;林分质量较高的森林类型有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五角枫(Acer mono)混交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山杏(Prunus sibirica)混交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混交林、白皮松(Pinus bungeana)+油松(P.tabulaeformis)混交林,其相对贴近度值分别为0.840 6、0.752 5、0.744 1、0.739 0和0.698 0;地带性森林类型油松(P.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侧柏(P.orientalis)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质量最差。从成林树种来看,质量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为华山松(P.armandii)>白皮松(P.bungeana)>山杨(P.davidiana)>油松(P.tabulaeformis)>侧柏(P.orientalis)>刺槐(R.pseudoacacia)。集对分析法比较客观地评价了中条山林区人工林的质量,并针对不同分类等级的森林类型提出相应的培育或经营建议。
- 梁爱军梁爱军闫彩云张先平
- 关键词:人工林贴近度集对分析法
- 水杨酸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水杨酸在华北落叶松育苗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A浸种和外施2种方式,设置0.1,0.5和1.0mmol/L 3个SA浓度处理华北落叶松种子,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25℃培养条件下分析SA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SOD、POD活性及MDA、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比较培养温度为25,30和35℃时,各处理幼苗POD、SOD活性以及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SA浸种可以显著提高华北落叶松种子的发芽率,以0.1mmol/L处理最高,发芽率为87.22%,0.5mmol/L处理次之,对照发芽率仅为54.02%;0.1mmol/L SA处理的胚根长度较对照提高83.91%,胚芽长提高84.67%,0.5mmol/L处理次之,但对胚芽长的提高作用不显著;0.1mmol/L SA浸种处理在30和35℃下的POD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59%和174.42%,SOD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6.98%和109.82%,而外施SA处理幼苗的POD和SOD活性在30℃下分别较对照提高217.82%和128.15%,35℃条件下分别提高56.77%和277.67%;30和35℃条件下,0.1mmol/L SA浸种处理幼苗的MDA含量分别较对照降低17.72%和7.32%,外施SA处理分别降低12.94%和11.10%;0.1和0.5mmol/L SA处理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在SA处理后的12d内,0.1~0.5mmol/L的SA对促进华北落叶松胚根、胚芽生长和提高幼苗SOD、POD酶活性及降低MDA含量效果较佳。
- 范晓龙陶莉马国强卫书平
- 关键词:水杨酸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POD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