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935)

作品数:16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茶蓝锴黄彬庞雪云糜祖煌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耐药
  • 11篇单胞菌
  • 11篇铜绿
  • 11篇铜绿假单胞
  • 1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1篇假单胞菌
  • 6篇耐药基因
  • 6篇基因
  • 5篇耐药性
  • 3篇耐药机制
  • 3篇基因研究
  • 2篇多药
  • 2篇多药耐药铜绿...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血清学分型
  • 2篇药性分析
  • 2篇子机
  • 2篇相关基因
  • 2篇相关基因研究

机构

  • 16篇广东省中医院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无锡市克隆遗...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中医药大...

作者

  • 14篇陈茶
  • 8篇蓝锴
  • 8篇黄彬
  • 6篇庞雪云
  • 4篇糜祖煌
  • 3篇罗强
  • 3篇周强
  • 3篇张文
  • 2篇林冬玲
  • 2篇鄂顺梅
  • 2篇陈利达
  • 2篇李红玉
  • 2篇屈平华
  • 2篇邓晨晖
  • 2篇叶惠芬
  • 2篇林海标
  • 2篇陈树林
  • 2篇江从海
  • 2篇吴燕峰
  • 2篇张妮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富西亚分枝杆菌从血液与静脉插管中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从同一患者血液和静脉插管中分离的两株抗酸阳性细菌B0793、V1948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广谱PCR扩增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基因,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并与相关菌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以传统的表型实验对基因鉴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参考CLSI M24-A的方法和解释标准进行分离株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2株细菌均为血平板上生长缓慢的革兰染色着色较淡的抗酸阳性杆菌,但2株细菌的菌落形态差别较大,B793在血平板培养4d形成直径1cm、米黄色、圆形、突起、不溶血、易乳化的光滑型菌落,V948则为直径约2cm、米黄色、豆腐渣样、边缘不规则的粗糙型菌落。16SrRNA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与富西亚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hocaicum)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其半定量触酶、68℃触酶试验、5%NaCl耐受试验与脲酶试验阴性,亦符合富亚分枝杆菌的特征。结论该2株抗酸阳性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富西亚分枝杆菌,其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鄂顺梅屈平华黄彬陈茶张妮袁慧吴河森
关键词:分枝杆菌
广州低保老年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趋势
2009年
目的分析低保老年患者非发酵菌的感染分布特点、耐药率及其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和更换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间≥60岁老年患者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作为分析对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阳性率、耐药率及其多重耐药率等。结果3年内共检出非发酵菌496株,其中≥60岁患者(老年组)占71%,老年组阳性率7.6%远高于非老年患者(对照组)的3.4%,检出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55.0%)、鲍曼不动杆菌(3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7%)3种为主;耐药分析显示,除对于碳青霉烯类、部分氨基糖苷类和部分复合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保持相对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都很高;耐药趋势大体呈阶梯状逐渐上升;多重耐药的比率铜绿假单胞菌达29.5%,鲍曼不动杆菌达48.7%,其中老年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比率达到2.4%。结论低保老年患者非发酵菌感染阳性率高,耐药率高,耐药率增高变化快,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比例增加明显。
罗强易四维陈茶徐宁杨嶽鑫
关键词:非发酵菌低保人群耐药分析
广州地区2004年至2007年临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调查被引量:1
2010年
随着一些新型抗生素的诞生和不断进入临床治疗领域,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株越来越多。一些曾普遍被人们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却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出现了耐药菌株,且随着时间推移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耐药株越来越多。这些致病耐药菌株的存在。使由其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越发难以预防和控制,并且由于各个地区所用抗生素的习惯不同。因此,细菌耐药性具有时间性和地域特点,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耐药性有所差异。对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性进行连续监测和报告.及时了解本地区细菌的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钟秀芳周强邓晨晖邓云飞陈茶
关键词:抗药性细菌抗菌药甲氧西林抗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耐环丙沙星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6′)-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泛耐株”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目的研究"泛耐"铜绿假单胞菌中多种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2株"泛耐"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和整合酶基因。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22株菌中oprD2、blaCARB、gyrA、aac(6')-Ⅰb、ant(2″)-Ⅰ和qacE△1-sul1基因均阳性;blaSHV、blaSPM、blaGIM、blaDHA、blaOXA-10、blaGES、blaPER、aac(3')-Ⅰ和aac(6')-Ⅱ基因均阴性;blaIMP、blaTEM、blaVEB、aac(3')-Ⅱ、ant(3″)-Ⅰ、intⅠ1和blaVIM阳性率分别为95.5%、77.3%、13.6%、4.5%、4.5%、4.5%和4.5%。结论oprD2基因阳性说明这些泛耐菌株中外膜蛋白并未缺失,多种耐药基因同时存在是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泛耐"的根本原因。
陈茶黄彬蓝锴庞雪云糜祖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耐药机制
VITEK2筛选鲍曼不动杆菌产头孢菌素酶可靠性评价
2011年
目的验证和评价VITEK2高级专家系统(AES)判定鲍曼不动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的可靠性。方法首先收集2009年l~8月经VITEK2的AES判定为产AmpC酶鲍曼不动杆菌,用AmpC纸片法进行确证试验,最后用聚合酶链反应验证阳性株是否存在AmpC基因。结果15株AES判断为产AmpC酶的菌株,经AmpC纸片法确证试验为阳性,其中12株阳性产酶株可以检测到AmpC基因。132株AES判断为不产AmpC酶的菌株中,经AmpC纸片法验证均为阴性。结论VITEK2AES可以很好地预测鲍曼不动杆菌产AmpC酶情况,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这一相关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蓝锴邓光远何敏林海标张文庞雪云唐小龙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头孢菌素酶耐药机制
对一株铜绿假单胞菌22种耐药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和整合酶基因检测,并对VIM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该菌株aac(6′)-Ⅰb、blaCARB、gyrA、oprD2、ant(2″)-Ⅰ、qacE△1-sul1、blaIMP-I、blaTEM、blaVEB、aac(3)-Ⅱ、ant(3″)-Ⅰ、intⅠ1、blaVIM基因均为阳性,而aac(3)-Ⅰ、aac(6′)-Ⅱ、blaGES、blaGIM、blaOXA-10群、blaPER、blaSPM、blaSHV、blaDHA基因均为阴性,VIM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经BLAST同源性分析表明为VIM-2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基因。管壁涂有季胺类、双胍类消毒剂和磺胺的II代导管的抑菌效果需重新评价。
陈茶黄彬蓝锴庞雪云糜祖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法检测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gyrB、parC、parE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Ib-cr、oqxA和oqxB,并对gyrA和parC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98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parE、qnrC和qnrS基因。gyrA、gyrB和parC的阳性率分别为96.9%、87.8%和75.5%。测序证实84株菌(85.7%)发生gyrA或parC基因突变。90株菌(91.8%)携带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A、qnrB、qnrD、qepA、aac(6')-Ib-cr、oqxA和oqxB的阳性率分别为31.6%、86.7%、15.3%、11.2%、53.1%、8.2%和26.5%,其中qnrB和aac(6')-Ib-cr具有高携带率。结论: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以及质粒携带qnr、qepA、aac(6')-Ib-cr和oqxAB耐药基因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B基因和qnrD基因。
陈树林陈利达陈茶黄彬屈平华吴强贵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质粒突变
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了解该院铜绿假单胞菌(Pae)金属酶的产生及其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Pae金属酶初筛、确证试验,并检测4种金属酶基因。结果产金属酶菌株初筛阳性率为53.5%,用头孢他啶(CAZ)/乙二胺四乙酸(EDTA)、CAZ/2-巯基丙酸(2-MPA)、亚胺培南(IMP)/EDTA、IMP/2-MP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95%、15.12%、17.44%、18.60%。PCR扩增结果仅IMP-1出现阳性,阳性率达16.28%,其余3种金属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不同方法对金属酶检测结果不尽相同;携带IMP-1金属酶基因是该院Pae耐碳青霉烯类等多种药物的主要原因。
蓝锴陈茶庞雪云张文林海标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耐药基因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2009年
目的进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中β-内酰胺酶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临床分离的22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的12种β-内酰胺酶基因(IMP、GIM、SPM、VIM、TEM、GES、VEB、PER、DHA、CARB、OXA-10、SHV)。结果22株菌中CARB基因全部阳性(100.0%),IMP基因阳性21株(阳性率95.5%),TEM基因阳性17株(阳性率77.3%),VEB基因仅3株阳性(13.6%),VIM基因1株阳性(4.5%),其余基因无阳性检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CARB及IMP基因携带率高,常常同时携带其他耐药基因,导致菌株出现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和医院感染监控带来极大的困难。
陈茶黄彬蓝锴庞雪云糜祖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