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33120)
- 作品数:33 被引量:559H指数:16
- 相关作者:华仁民李晓峰胡受奚金章东朱金初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 再论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被引量:21
- 2000年
- 本文从德兴斑岩体岩石化学、流体包裹体、Sr同位素的研究出发,论证了铜厂成矿体系斑岩内在性质对成矿物质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浅侵位岩浆能产生大量的热液流体,并由中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携带铜等成矿物质从深部向上部及边部迁移、聚集,在斑岩体顶部及接触带中、上部沉淀成矿。进一步的研究又支持了德兴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成因。
- 金章东朱金初倪培李福春
- 关键词:铜矿床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
- 关于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与梁祥济研究员商榷被引量:11
- 1998年
- 斑岩体内成矿元素分布、品位变化、水平分带及同位素资料均表明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矿区外围降低场的存在仅仅反映了(近)地表围岩成矿物质发生一定活化迁移,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很小部分的成矿金属,并受中酸性岩浆的驱动,最后参与流体混合和成矿作用。
- 金章东朱金初
- 关键词:斑岩铜矿成矿元素铜矿床
- 铜陵-安庆地区若干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文章在研究铜陵狮子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矿床成矿流体的基础上,对比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其他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探讨了该区燕山期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体系,从夕卡岩型、斑岩型、高温热液型至低温脉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规律。认为成矿流体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来源从单纯的岩浆来源变为岩浆与雨水的混合来源,成矿流体沸腾作用随之减弱。这些典型矿床基本代表了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热液成矿体系。
- 肖新建倪培顾连兴李子颖
- 关键词:燕山期热液矿床
- 铜陵地区金属硫化物矿床沸腾流体成矿过程中气体逸失量的估算被引量:2
- 2004年
- 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使得气液相分离 ,逸出大量的气体物质 ,造成流体的成矿物质浓度增大 ,并发生沉淀成矿。然而 ,沸腾作用究竟能使多少气体组分逃逸 ?从而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上述影响呢 ?笔者以铜陵地区的狮子山矿床和铜官山矿床为例 ,试图定量化地探讨这一问题。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在狮子山矿床中 ,沸腾作用可使 2 6%以上的原始成矿流体损失 ,这是非常可观的比例 !
- 肖新建顾连兴倪培李子颖
- 关键词:成矿流体
- 金山金矿热液蚀变粘土矿物特征及水-岩反应环境研究被引量:30
- 2003年
- 粘土矿物是流体作用过程中水 岩反应的产物 ,因此其特征反映了流体活动的特征和水 岩反应的环境。金山金矿蚀变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 ,其中 ,蚀变糜棱岩中的伊利石含量大于绿泥石含量 ;而蚀变超糜棱岩中的绿泥石含量大于伊利石含量。蚀变糜棱岩中伊利石的多型为 2M1,超糜棱岩中为 2M1和 1M。金山金矿蚀变绿泥石的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富铁绿泥石 ,由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组成 ,绿泥石中Fe、Mg质组分不仅来自围岩 ,而且也有一部分来自流体。利用地质温度计计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 2 0 6~ 2 5 8℃ ,流体的f(O2 )为 1 0 -2 9.56~ 1 0 -3 1.48。本文认为金山金矿热液蚀变为酸性蚀变 ,其环境为还原环境 ,流体作用的水/岩比较高 ;在水 岩反应过程中 ,流体中的Fe、Mg、Si为带出组分。粘土矿物的形成机制为溶解 迁移 沉淀。
- 华仁民李晓峰张开平季峻峰张文兰
- 关键词:流体作用水-岩反应绿泥石
- 赣东北矿集区含金建造的分形研究被引量:5
- 2000年
- 赣东北矿集区含金建造双桥山群主要由双桥山上亚群、双桥山下亚群组成。其中 ,下亚群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早期伸张体系的碎屑沉积建造 ,上亚群为大陆边缘的火山沉积建造。本文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双桥山群金含量的分维数结构特征 ,并对其含金性进行了评价 ,初步探讨了双桥山群赋存矿床类型、矿床作用与其分形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赣东北矿集区含金建造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在 ( 0 6~ 2 50 )× 1 0 - 9范围内 ,具有标度自相似性。双桥山群、双桥山上亚群、双桥山下亚群的分维数特征值分别为 0 5838、 0 4 1 2 5、 1 5642。结合矿床的种类、矿床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岩浆活动的关系 ,可知 :分维数越小 ,越有利于金的活化、迁移 ,易形成独立式金矿床 ,即双桥山上亚群赋存独立式金矿床的可能性比双桥山下亚群要大。
- 李晓峰华仁民邱德同王果
- 关键词:含金建造分形成矿作用金矿床
- 成矿流体对德兴斑岩铜矿床中伊利石结晶度的制约被引量:4
- 2000年
- 伊利石广泛存在于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内, 是钾化的特征热液蚀变矿物, 其结晶度(IC)和膨胀层含量受携带矿质的热液流体量制约. 以浸染状强矿化为特征的斑岩体中上部, 特别是接触带附近, 伊利石结晶度较小, 主要是高水/岩比作用的结果. 同时指示了, 伊利石结晶度小的部位, 矿化品位高, 蚀变程度也强. 在低水/岩比、流体量小的深部斑岩体内, 伊利石结晶度则主要受温度、时间控制.
- 金章东朱金初季峻峰卢新卫李福春
- 关键词:伊利石结晶度成矿流体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
- 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流体特征被引量:71
- 2000年
- 大尹格庄金矿位于中国胶北地体西北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蚀变花岗质碎裂岩 (绢英岩 )带中 ,断裂上盘为胶东群变质岩系。金主要产于黄铁绢英岩和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 +石英±碳酸盐脉 -细网脉中 ,构成细脉 -浸染状矿石。对蚀变围岩和金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钾长石化岩 (钾长石 -石英脉 )和绢英岩 (第 I和第 II阶段 )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2 -H2 O包裹体 ,而金 -硫化物矿石和石英 -碳酸盐脉 (第 III和第 IV阶段 )中 CO2 - H2 O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显微测温指示 ,钾长石化岩和绢英岩石英中的 CO2 - H2 O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 2 80~ 36 0℃ ;而金 -黄铜矿和金 -方铅矿 -闪锌矿矿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 2 40~ 2 75℃和 180~ 2 5 0℃。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 ,第 I和第 II阶段的成矿流体含 10~ 2 5mol% CO2 ;而第 III和第 IV阶段的含 <5~ 10 mol% CO2 ,并含少量至可观数量 CH4,H2 S和 SO2 等。广泛的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蚀变以及缺乏较高盐度的水包裹体说明金很可能是以硫络合物和碳络合物形式被搬运。金的沉淀与温度下降、由裂隙的(重复 )开放引起明显的压力降低和原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有关 。
- 沈昆胡受奚孙景贵凌洪飞赵懿英孙明志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成矿流体金矿床地质
-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被引量:14
- 1999年
- 福建尤溪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闪锌矿经50%HNO_3浸蚀后发现,微米级的黄铜矿交生体呈乳滴状、棒条状、蠕虫状等沿闪锌矿解理面、双晶面和颗粒边界、裂隙等处分布,并且黄铜矿交生体所占体积均在5%以上,因此闪锌矿中有限的Cu的溶解度使出溶无法解释黄铜矿交生体的成因。交生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黄铜矿脉的关系暗示其可能是交代成因。而对横切黄铜矿乳滴的电子探针分析中铁含量特征的研究,证实梅仙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交生体系含Cu、Fe的热液交代所致。
- 周兵顾连兴张文兰段芸
- 关键词:闪锌矿黄铜矿交代作用硫化物矿床
- 锶、钕同位素对德兴斑岩铜矿元素迁移的示踪被引量:3
- 2001年
- Sr同位素 (而不是Sr浓度 )由斑岩体内部向围岩接触带呈有规律升高 ( 0 70 5→ 0 71 1 ) ,指示了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元素是从岩体内部随成矿流体迁移到接触带附近的 ,这符合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成因模式。Nd同位素则相对稳定 。
- 金章东朱金初王银喜张传林李福春饶冰
- 关键词:成矿元素示踪斑岩铜矿床锶同位素钕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