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23)
- 作品数:12 被引量:319H指数:11
- 相关作者:李跃清蒋兴文周长艳王鑫柳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 基于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
- 齐冬梅李跃清
- 关键词:高原季风年际变化季风指数中国气候
- 水资源评价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被引量:15
- 2008年
- 以投影寻踪理论为基础,利用动态聚类方法构建投影指标,建立了水资源评价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该模型是投影寻踪与动态聚类的有机结合,完全依据数据样本特征进行水资源评价,整个过程毋需人为给定参数,客观性强,操作简便。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进行水资源评价有效、可行,是水资源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 王顺久
-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投影寻踪动态聚类
-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被引量:69
- 2007年
- 利用1981—2000年夏季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平均的水汽输送状况及四川盆地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差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旱涝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时,其外侧东南风可以把南海水汽带到盆地西部,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受到阻挡被迫停留在盆地西部,形成了盆地西部异常的水汽辐合,东部异常的水汽辐散,由此导致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时,其西南侧的南海水汽不能到达盆地西部,只能到达盆地东南部,而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则可以进入盆地东部,在盆地东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在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造成四川盆地西旱东涝。
- 蒋兴文李跃清李春杜军
-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汽输送旱涝异常
- 近20年四川盆地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被引量:31
- 2008年
- 利用1981-200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20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按地域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盆西型、盆东型和全盆移动型,近20年里,盆西型暴雨最多,盆东型暴雨最少;四川盆地各种类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东亚主要环流系统之间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辐合中心明显不同,而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这就决定了各类暴雨的发生地点不同;80年代前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东亚主要大尺度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环流的改变使近20年的环流特征更有利于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发生。
- 蒋兴文王鑫李跃清陈栋
- 关键词:四川盆地大暴雨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
-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利用ECMWF资料对2001年6月1~5日东移出高原的低涡个例的动力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东移过程中,闭合等高线或者闭合气旋式环流的垂直厚度随时间呈加厚趋势;(2)高原低涡在东移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几乎都是正涡度,500hPa上正涡度随时间呈增强趋势;(3)在高原上时涡区明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移出高原后表现为微弱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甚至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4)处于高原上时涡区整层都为上升运动,移出高原以后上升运动微弱,中低空经常为下沉运动。(5)低涡处于高原上时,涡区在边界层始终有水汽辐合,移出高原以后在低空只有微弱的水汽辐合甚至辐散。涡区外围东南侧的槽前脊后区存在低空急流,是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
- 柳草李跃清李德俊
- 关键词:高原低涡动力结构
-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6
- 2008年
-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纵向岭谷区夏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冬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 万云霞张万诚肖子牛
- 关键词:纵向岭谷
- 高原季风研究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被引量:29
- 2007年
- 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原季风的若干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各阶段高原季风研究的特点。同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丰富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并对高原季风变化的物理成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齐冬梅李跃清
- 关键词:高原季风高原气候季风指数
- 中国地区水汽输送异常特征及其与长江流域旱涝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8年
- 利用中国地区1981-2002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地区水汽输送的异常特征、水汽输送异常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及其环流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区水汽输送异常存在一些主要的模态,其中第一模态最为显著,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在长江流域的水汽辐合或辐散,其变化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偏强,印度季风低压偏弱,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中高纬度槽后时,大量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的水汽在长江以南形成强大的西南风水汽,与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辐合,容易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偏弱,印度季风低压偏强,中高纬为平直西风气流时,不利于引导低纬海洋水汽进入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没有稳定的西南风水汽输送,我国北方冷空气偏弱,不易南下到长江流域,导致在长江流域没有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容易偏少。
- 蒋兴文李跃清王鑫
- 关键词:水汽输送长江流域旱涝
-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被引量:19
- 2009年
- 利用TRMM卫星探测结果,结合多普勒雷达风廓线资料,研究了2007年7月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在不同阶段的降水粒子风廓线、潜热和降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环流结构。(2)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层云降水。(3)降水发展旺盛阶段,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7 km,强降水主体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存在非均匀的降水强度分布;减弱阶段,强降水雨顶高度仅10 km左右,且其层云降水有清晰亮度带。
- 李德俊李跃清柳草顾清源
- 关键词:TRMM卫星风廓线降水结构
- 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被引量:28
- 2007年
- 应用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上游9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也存在由阿拉伯海北部经印度半岛北部再经青藏高原东南部进入长江上游的水汽路径;不同暴雨过程其水汽来源差别较大;长江上游的复杂地形和水汽输送形式的共同作用是决定长江上游暴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偏强,印度季风低压偏弱时,有利于长江上游暴雨的水汽输送;长江上游水汽输送的特征决定了其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复杂性。
- 李跃清蒋兴文
- 关键词:长江上游暴雨水汽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