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4000319)
-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5
- 相关作者:高宝嘉侯建华高立杰朱新玉董建新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被引量:22
- 2007年
- 在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25类,10420头,分属于6纲24目.交错区地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有8类,稀有类群15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森林带的多样性指数(H′)、密度-类群指数(DG)和均匀度指数较大,而草甸草原带各种指数较小.pH值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关联度较大,而温度和含水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关联度较大.
- 朱新玉高宝嘉毕华铭王文勋袁胜亮胡云川
- 关键词: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鸟类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2005—2006年夏季在河北塞罕坝地区运用固定样线法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恢复形成的40年生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并同自然恢复形成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和天然针阔混交林进行比较。共记录鸟类39种,分别隶属于8目17科。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人工针叶林鸟类物种数为(4.14±0.60)种.hm-2,密度为(26.21±7.64)只.hm-2,均高于或显著高于(P=0.018)天然阔叶林,且密度与天然混交林无显著差异(P=0.902),人工针叶林中的沼泽山雀和黄眉柳莺的密度有了显著提高,分别从(2.78±0.67)只.hm-2和(1.21±0.45)只.hm-2增加到(13.57±5.58)只.hm-2(P=0.027)和(5.95±1.56)只.hm-2(P=0.009,0.002),但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值(H′)较小(0.98±0.10)、均匀度(J)显著较低(0.73±0.04)(P=0.003,0.045);在鸟类4个取食集团中,人工针叶林有2个取食集团的物种组成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但密度却有较大的变化,人工针叶林可以显著提高食虫鸟的密度(P=0.041),但杂食鸟和食谷鸟密度均显著低于天然混交林(P=0.007,0.002)。
- 侯建华董建新高立杰高宝嘉李兰会
- 关键词:鸟类群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
-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石蜈蚣目、双翅目、同翅目及蜘蛛目。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化。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即森林带>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森林带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显著大于草原带。
- 马冬雪高宝嘉田永璐侯建华
-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河北塞罕坝冬季黑琴鸡种群密度调查被引量:6
- 2008年
- 2007年12月对河北塞罕坝地区的黑琴鸡(Lyrurus tetrix)冬季种群密度进行了专项集中调查。越冬期种群密度为3.26只/km2,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地区黑琴鸡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该地区栖息地的质量恶化、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和偷捕偷猎活动有关。
- 侯建华武明录赵立群鲁艳华纪福利
- 关键词:黑琴鸡种群密度
- 森林-草原交错带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为研究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不同林型鸟类群落特征,2005—2006年夏季对其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8目17科36种,天然次生林鸟类占该地区夏季鸟类总数的49.32%。其中,鸟类优势种为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常见种为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entali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orientalis)和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inornatus),天然阔叶林有鸟类24种,天然混交林有鸟类27种,天然混交林具有最大的鸟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天然阔叶林和天然混交林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有4种鸟类的密度在两种林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对丰富交错带鸟类群落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保护天然次生林,以促进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健康发展。
- 董建新侯建华高立杰高宝嘉刘玉芝
-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鸟类群落多样性
-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秋季森林带节肢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 利用人工网捕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地带秋季森林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节肢动物共纪录到12目43科56种,分属于昆虫纲和蛛形纲,其中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蜘蛛目、膜翅目的种类和个体数最多...
- 侯建华高宝嘉毕华明国志峰刘颖华高立杰李兰会朱凤恩
- 关键词:节肢动物群落森林带秋季
- 文献传递
-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同功能种团组成及分布被引量:11
- 2011年
- 通过对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的野外调查,研究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同功能种团组成、分布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节肢动物营养方式以腐食性为主,捕食性、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较少,反映出土壤节肢动物对地上生态系统的适应。森林-草甸带中腐食性和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相对较为贫乏,系统养分来源不足,土壤肥力较为贫乏。各营养功能团的类群和个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其中腐食性同功能团具有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与土壤质量高低的生物指标潜力。
- 朱新玉高宝嘉胡云川
- 关键词: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 高立杰侯建华安哲高宝嘉
-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 森林-草原交错带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3
- 2008年
- 2004-2006年夏季利用样线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共记录鸟类73种,隶属于13目28科56属,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密度年间差异不显著,α多样性随森林-草原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物种数、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差异极显著、但科-属多样性差异不显著,鸟类群落α多样性各项指数表现为森林带〈交错带森林草甸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草原带的特征与变化趋势(DG-F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森林带);其中,森林草甸区是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增长区,具有最高的物种数和密度,明显体现了交错区的边缘效应,草甸草原区是鸟类向草原过渡的显著变化区域、物种多样性开始显著减少。β多样性随不同植被地带逐级发生显著变化,环境差异最大的森林带-森林草甸区和草甸草原区-草原带具有最高的β多样性,物种替代速率最大;鸟类物种替代速率与环境梯度“陡度”有密切关系。鸟类优势种在各植被地带之间存在较大变化。鸟类群落的物种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H′)与森林斑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大尺度空间上森林斑块数是影响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 侯建华高宝嘉董建新高立杰李兰会房川
- 关键词:鸟类群落多样性夏季
-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2006年5~8月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两次系统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1560头,隶属6纲22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膜翅目和啮目为优势类群,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等为常见类群。通过4块样地对比可得出:天然次生林群落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落叶松人工林,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类群数和个体数也随之减少;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有比较高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两类林分在土壤节肢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量分布上有较大的相似度。
- 王文勋朱新玉荆英高宝嘉于晓红
- 关键词: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华北落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