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5034) 作品数:12 被引量:27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伟 肖国杰 张婕 冯爽 更多>> 相关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2020年 持续性异常降水会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2017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利用2017年6-7月欧洲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要素空间分布演变分析方法,对2017年6月22日至7月1日降水过程的时空特征和大尺度背景场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异常降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沿长江呈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具有持续性时间长、降水量大的特点;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北低压和南亚高压,其中副高的影响最大,南亚高压主要影响此次降水的范围;东北低压与副高相配合,使南下的干冷气团与北上的暖湿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交汇位置的移动影响雨带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上升运动强烈,850 hPa上的低空急流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空气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此次持续性异常降水是由各种因素相互配合形成的。 王泽宇 王伟关键词:气象学 环流形势 水汽通量 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及其成因分析 2020年 2017年秋季(9-10月)华西地区(25°N^35°N,100°E^110°E)长时间阴雨寡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通过对华西地区的降水特征和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分析可知2017年为典型秋雨年。结果表明:2017年华西地区秋季多雨区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北,秋雨具有阶段性分布特征。9月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维持两槽两脊环流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至90°E,脊线位于20°N附近,位置偏西、偏南,而10月转为东高西低型,副高西伸至100°E,脊线位于25°N附近,位置偏东、偏北;9月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主要受西北冷空气影响,而10月主要来源于东海,受西路冷空气影响。2017年秋季华西地区位于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保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低层的辐合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上升运动,为秋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ENSO事件也是造成华西秋雨异常的重要外部强迫条件之一。 郭彦昕 王伟关键词:气象学 气候变化 华西秋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20年和1998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2022年 2020年与1998年均为典型的超强梅雨年,为探讨这两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差异,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江淮流域2020年与1998年梅雨汛期降水特征的异同点,并对比分析这两年导致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均具有同期偏多,入梅时间早,出梅时间晚,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的特征,2020年梅雨异常程度总体上强于1998年梅雨期。2020年多雨带覆盖整个江淮流域,最大累计降水量为1623.6 mm,位于安徽黄山附近。1998年多雨带位置较2020年偏南,最大累计降水量为1119.0 mm,位于江西景德镇附近。(2)这两年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变化过程,副高的北抬和南撤与梅雨的起始和结束、主雨带的位置、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这两年环流特征较相似,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副高偏强偏西,中高纬表现为典型的“两脊一槽”型,江淮流域为槽后南下冷空气与副高西南侧北上暖湿气流的水汽辐合区。(4)2020年梅雨期中高纬阻塞高压、东亚沿海低槽、冷空气势力活跃强度较1998年更强,且2020年MJO对流在印度洋的活跃程度强于1998年,更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产生异常的反气旋环流,因此南下冷空气与北上暖湿气流在江淮流域的辐合更强,具有更有利的水汽条件,导致2020年梅雨期降水强度强于1998年。 胡佳洁 王伟关键词:江淮流域 梅雨 汛期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环流异常 MJO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解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天气过程,利用NOAA提供的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提供的逐日气象数据集,分析了2016年6月10-17日华南地区持续性降水过程的降水实况和相应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中,华南大范围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100 mm,相当于日总降水量在10 mm以上,逐日降水大值区从东南逐渐往西北方向移动;(2)200 hPa上南亚高压的东伸以及高空急流南侧气流拖曳产生的切变而形成反气旋,使华南地区高空处于辐散场中;500 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缓慢北移,其西北侧与北上的暖湿气流汇合带动水汽在华南交汇,华南地区降水区位于副高西北侧;(3)700 hPa低层南支槽前暖湿气流稳定维持,整层水汽通量矢量的输送大值区与850 hPa西太平洋反气旋西北侧配合良好,孟加拉湾和南海为此次持续性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4)高低空配置呈现为一深厚系统,有利于此次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 蒋淑艺 王伟 任晓玥 胡佳洁关键词:气象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急流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2020年夏季,中国江淮流域发生持续性强降水,为研究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机理,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1981-2010年平均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这次江淮强降水的降水过程和环流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持续性降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8-24日,雨带分布上呈现带状,表现为无降水中心或多降水中心的特征,最大累计降水量为268 mm,位于安徽六安;第二阶段6月26-30日,雨带呈现分散的两条带状分布,最大累计降水量为220.7 mm,位于浙江衢州;第三阶段7月2-8日,雨带呈现纺锤形,最大累积降水量达到了606.8 mm,降水强度强于前两阶段,位于安徽六安。(2)冷空气来自东北路径。第一阶段江淮地区上空被暖气团控制不受冷空气影响,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冷空气均来自东西伯利亚低槽,且第三阶段冷空气更强。(3)南亚高压的强度上,三个阶段分别为强弱强,与西南水汽输送强度相对应。西太副高在第一阶段强度较弱,范围较大;在第二阶段强度较强,范围较小;第三阶段副高强度和范围都较大。南海的水汽输送强弱主要受副高强度控制。因此,受南亚高压和副高影响的不同,三个阶段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为强、弱、强;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为弱、强、强,第三阶段水汽最为充沛。(4)第一阶段,日本南部低空急流较弱、存在索马里低空急流,高空急流在东北亚有中断;第二阶段,日本南部低空急流较强、无索马里急流,高空急流连续;第三阶段,日本南部低空急流较强、索马里急流较强,高空急流连续且在东北亚下凹。各阶段高低空急流配置与水汽和冷空气的输送情况相一致,对此次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付江云 王伟 胡佳洁关键词:气象学 持续性强降水 水汽输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急流 1951-2011年西南地区春旱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西南地区46个国家基准站1951-2011年3-5月逐月降水资料,以降水距平序列作为干旱指数,对西南地区典型春旱年和典型春涝年进行判定,分析表明:该指数能够较准确地筛选典型春旱和春涝年份。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对典型年份的环流形势进行对比分析。对典型春旱年的合成分析表明:春季西南地区上空(500 h Pa)受高压脊的控制,辐散气流强,是西南地区春季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后对2009-2010典型冬春连旱年个例进行分析。 王璐思 王伟关键词:春旱 环流形势 2000~2017年江淮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低频特征分析 2019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2000~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4次FNL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依据持续性异常降水指数挑选出67个低频降水事件,之后采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滤波、位相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低频降水的统计特征和高中低层的低频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降水最强的阶段平均持续3~8天,降水带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中心主要位于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低层(850 hPa),江淮地区的持续性异常降水受到西北太平洋上空西北向传播的低频信号和河套地区东南向传播的低频信号共同作用的影响;中层(500 hPa),江淮地区的持续性异常降水主要受到位于其上空的气旋式系统和南海–菲律宾海地区的反气旋系统的影响;高层(200 hPa),南海–菲律宾海的反气旋环流、江淮地区西北侧的气旋环流及巴尔喀什湖的反气旋环流,三者构成西北–东南向移动的低频波列,与江淮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活跃中断相对应。 夏颖 王伟近30年南靖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南靖站198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采用回归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方法对南靖县近30a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0年南靖县气温以0.32℃/10a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降水量以-33.4mm/10a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著.日照时数以21.7h/10a呈增加趋势,但整体上升趋势也不显著.蒸发量以134.2mm/10a趋势显著增加,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 庄毅斌 肖国杰 张婕 施宗强关键词: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量 西南地区夏季旱涝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多个站点1951--2008年夏季逐月降水资料,1951--2008年的厄尔尼诺(拉尼娜)指数(Nin03.4),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相关联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前期厄尔尼诺(拉尼娜)指数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如云南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广西的西北部和贵州中部,东南部呈弱的负相关,除这几个地区都是呈现正相关。整个西南地区的相关系数,南部呈负正负,北部呈正的强弱强分布。合成分析表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夏季,西南地区降水距平基本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较多,易造成涝灾;拉尼娜事件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较少,易造成旱灾。 王伟 冯爽关键词:气象学 气候变化 夏季降水 1822号台风“山竹”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解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的环流等特征,利用H本气象厅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测站降水资料和欧洲气象中心环流海温数据,对其路径、强度变化、海温背景、环流特征、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动热力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竹”生成后先西行,后转为西北行并依次登陆菲律宾广东台山市海晏镇;台风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心气压和中心最大风速变化呈负相关。“山竹”移动路径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影响;台风发展至强盛过程中,环境风垂直切变跳跃式变低,最低值可达1.51762m/s,有利于维持“山竹”的暖心结构,促使其强度一直维持较高数值;下垫面较高海温的维持也为“山竹”的强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山竹”在海晏镇登陆前后形成强降水过程,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同时台风中心附近有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广东地区上空的上升区与广西西部和台湾南部海域上空的下沉区构成垂直环流圈,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强烈的辐合抬升运动,致使台风登陆前后暴雨持续发生。 曾琰 王伟 胡佳洁关键词:气象学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