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40031)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罗忠勇龙国莲刘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社会关系
  • 1篇道德推脱
  • 1篇道德行为
  • 1篇德行
  • 1篇少年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行为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亲社会
  • 1篇亲社会行为
  • 1篇青少年
  • 1篇教养方式
  • 1篇教化
  • 1篇父母教养方式

机构

  • 1篇长沙民政职业...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怀化学院

作者

  • 1篇龙国莲
  • 1篇刘冬梅

传媒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长沙民政职业...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基于对4000多名初高中学生的调查,本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亲情感温暖型教育方式、父亲保护型教育方式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中的孤独感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认可度则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姜文斌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
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0省/市4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
2016年
基于对全国10省(市)4000多名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推脱的总体水平不算高,得分为1.38分,介于对道德推脱持"不同意"和"有点同意"之间,但其道德推脱中责任扩散机制的水平则比较高,得分为1.85分,已接近对相关推脱指标持"有点同意"的水平;这暗示,青少年更多地以模糊行为与后果间因果关系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免除自我谴责;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社会关系、等级式权威教化和理性选择均对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有一定解释力。
龙国莲杨阿诺刘冬梅卓云辉
关键词:道德推脱社会关系青少年
道德行为形成机制的多维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道德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政治学学科视角看,道德行为是等级式权威教化的产物;从社会学学科视角看,道德行为是源于由社会关系所促成的责任、信任与监控的产物;而从经济学学科视角看,道德行为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不同学科视角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综合解析,有助于还原道德行为的真实运作逻辑及其过程,可为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行为的再造和引导提供学理依据。
龙国莲
关键词:道德行为社会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