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1B02)
- 作品数:19 被引量:225H指数:9
- 相关作者:王庆成郝龙飞姜静李开隆刘婷岩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指数施肥对白桦容器苗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3年
- 采用常规施肥、指数施肥、1/2指数施肥、2倍指数施肥以及不施肥(对照)5种不同施氮肥处理,研究其对白桦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动态变化及苗木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苗木达到生长高峰期时,生物量净增速率顺序为:2倍指数施肥>指数施肥>1/2倍指数施肥>常规施肥>对照。(2)生长结束后,2倍指数施肥处理苗木年单株生物量为13.32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在苗木生长高峰期(施肥后第10周)测定苗木叶面积,指数施肥和2倍指数施肥处理对苗木叶面积增加效果最为明显,达到53.36、53.39 cm2。(4)在苗木生长结束后,2倍指数施肥处理苗木最高为98.89 cm;而指数施肥处理苗木地茎最大,达到7.53 mm。指数施肥处理为最佳施肥方式,有效促进了白桦播种苗生长,改善了苗木形态结构。
- 丁钿冉郝龙飞张静娴刘婷岩刘邵宇李昂李开隆
- 关键词:指数施肥生物量
- 混栽对白桦、落叶松苗木生长和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盆栽方法,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落叶松(Larix olgensis)苗木分别进行纯栽和二者混栽,通过研究混栽对白桦、落叶松苗木生长、生物量、叶片养分、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混交林种间互作机制。结果表明:混栽能促进两树种苗木的生长,一个生长季内混栽的白桦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较纯栽提高7%、20%和97%(P>0.05),落叶松分别提高6%、15%和185%(P<0.05)。两树种养分吸收动态存在明显差异,混栽时,白桦对氮素吸收集中在7—8月,对磷、钾吸收集中在6—7月;落叶松对氮素吸收集中在6—7月,磷集中在8—9月,钾集中在7—8月。混栽时两树种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存在时间差异,白桦对土壤氮的改善作用及落叶松对磷营养的改善可能是导致混栽增产的原因。
- 刘忠玲薛思雷王庆成张英楠
- 关键词:白桦落叶松混栽养分
- 指数施肥对白桦裸根苗生长动态、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设定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1.5倍指数施肥(EF1.5)3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氮素施入方法和剂量对白桦1年生裸根苗生长(苗高、地径、生物量)动态、生物量分配、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处理苗木生长前期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EF与EF1.5显著高于CF(P<0.05),EF与EF1.5间差异不显著(P>0.05);(2)生长结束时,EF、EF1.5处理苗高分别比CF高18.2%和25%(P>0.05),地径分别比CF高11.2%和5.8%(P<0.05),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F高41.5%和25.4%(P<0.05);(3)EF与EF1.5处理苗木的茎、叶、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F,各处理间苗木的根冠比差异不显著(P>0.05);(4)EF1.5处理和EF处理苗木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均显著高于CF处理(P<0.05),而EF1.5处理和EF处理间仅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显著水平,且EF>EF1.5(P<0.05);(5)苗木生长高峰期,EF处理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处理16.8%(P<0.05),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4.5%(P>0.05)、5.0%(P>0.05)。EF、EF1.5处理常规施肥处理促进了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二者促进效果类似,认为EF为最佳的施肥处理。
- 李雯张程王庆成郝龙飞刘爽
- 关键词:白桦裸根苗指数施肥光合作用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为探讨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对象,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ξ1)对林分上层结构(ξ2)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9;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正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75,直接影响系数为0.4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8,直接影响系数为-0.12。林分上层结构(ξ2)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5;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5,直接影响系数为-0.38。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直接负影响,影响系数为-0.31。对林分下层密度(x11)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总影响系数为-0.19,直接影响系数为-0.12。对林分下层平均树高(x12)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平均树高(x6),总影响系数为-0.28,直接影响系数为-0.13。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和树高多样性(x10)对林分下层树种多样性(x14)影响较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38和-0.36。树冠面积(x7)的影响全为直接影响;树高多样性(x10)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林分上层结构(ξ2)与树木多样性(ξ3)中的观测变量对林分下层树冠面积(x13)影响不明显。
- 周健平王树力
-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次生林林分结构
- 毛果杨PGR5基因转南林895杨的分子鉴定及表达量
- 2015年
-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PGR5基因转化南林895杨,经潮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表达量分析。普通PCR检测结果显示,有12株检测到阳性信号,表明该基因已整合到南林895杨基因组中;经RT-PCR检测,该12株转化子在目的基因处有阳性条带,表明该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株阳性苗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2-20倍。
- 王丽娜李开隆
- 关键词:分子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转基因杨树
- 立地类型对长白山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91.2%(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20.4%44.4%(P>0.05);2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99.3%137.6%(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40.7%67.0%(P>0.05);3生态系统碳储量(139.44 231.12 t·hm-2),呈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上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35.6%65.7%(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5.8%34.7%(P>0.05);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92 11.25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32 5.32 t·hm-2·a-1)均呈阴坡上、中部>阳坡上、下部与阴坡下部及谷地>阳坡中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中、低立地型42.5%128.7%和45.2%129.3%(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10.6%56.3%和14.2%53.4%,但仅阴坡下部提高显著。因此,长白山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均受到立地类型的强烈影响,故对其碳汇功能评价应考虑其立地分异规律性。
- 李娜娜牟长城郑瞳张毅程家友曹万亮
- 关键词: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净初级生产力
- 林隙大小对蒙古栎和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和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蒙古栎、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2个树种的林隙内及林冠下人工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地区15年生蒙古栎和9年生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大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和林冠下)内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进行生长、形态(枝系特征、叶片特征)调查,测定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并探讨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减小,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的树高、地径、冠长和冠幅均显著减小(P<0.05);2个树种的1级枝长度和1级枝基径均显著减小(P<0.05),1级枝密度均表现为增加趋势,1级枝分枝角度均增大;2个树种的叶片长、宽、单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蒙古栎幼树根冠比逐渐下降,水曲柳幼树根冠比则先下降后增加。【结论】大林隙能显著促进蒙古栎、水曲柳幼树生长,小林隙和林冠下则抑制其生长;林隙对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时间持续存在,因而用较长时间的林隙内幼树生长效果评价林隙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更可靠;林隙大小对人工更新蒙古栎幼树生长的影响高于对水曲柳的影响,人工更新时,蒙古栎适宜较大林隙,水曲柳则适宜较小林隙。
- 朱凯月王庆成吴文娟
- 关键词:水曲柳蒙古栎生物量
- 择伐干扰对长白山阔叶林中水曲柳及其伴生树种分布格局及种间相关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择伐干扰对水曲柳自身的生长及其伴生树种的影响,为水曲柳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择伐干扰对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的影响。[结果](1)轻度择伐对椴树、红松、水曲柳分布格局影响不大,对色木槭和榆树分布格局改变明显;重度择伐对水曲柳、椴树、红松分布格局影响较大。(2)轻度择伐对水曲柳与椴树、红松、榆树种间关系影响不大,但对水曲柳与色木槭种间关系影响较大。[结论]轻度择伐主林层中的水曲柳有助于改善种群结构,对于水曲柳与椴树、红松种间关系改变不明显,但是重度择伐有助于阔叶树种椴树的的生长,但不利于处于更新层中针叶树种红松的生长。
- 阚彬彬王庆成吴文娟
- 四倍体桦树树皮中三萜化合物的测定与评价被引量:9
- 2015年
- 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白桦脂醇是桦树树皮中含量较高的3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实验以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桦树树皮中的三萜化合物,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3种三萜化合物,进而构建小提琴图和星相图等研究2种四倍体桦树树皮中3种三萜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并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四倍体桦树单株。结果表明:三萜化合物分离、检测的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5 m L/min,检测波长为195 nm;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2种四倍体桦树树皮中齐墩果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下,2种四倍体桦树树皮中白桦脂酸和白桦脂醇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杂种白桦中3种三萜化合物含量普遍高于白桦;3种三萜化合物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白桦脂酸和白桦脂醇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11,而白桦脂醇和齐墩果酸间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631;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F=48.620%F1+21.080%F2+21.075%F3桦树三萜综合评价公式,并筛选出了综合性状相对优良的桦树单株,其中白桦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个单株依次为4126、4123、4125,杂种白桦中得分最高的前3个单株依次为4202、4204、4208。
- 王遂赵慧杨传平姜静
- 关键词:桦树四倍体白桦脂酸齐墩果酸
- 长白山核桃楸分布格局及其与伴生树种空间关联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核桃楸及主要伴生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伴生树种种间关联性的变化,为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择伐和抚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Ripley’K函数点格局分析方法,开展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研究。[结果]在核桃楸幼龄林阶段,更新层的杨树幼苗、黄菠萝幼苗与核桃楸幼苗存在种间竞争,不利于核桃楸幼苗的生长;在核桃楸中龄林阶段可采伐林中的杨树以及与核桃楸生长较近的蒙古栎、椴树大树,与核桃秋中尺度距离的黄菠萝可以保留;在核桃秋近熟林中,应该择伐蒙古栎、杨树、黄菠萝大树,可适当保留林中椴树。[结论]在核桃楸生长的不同阶段尽可能控制不利于核桃楸生长的阔叶树种,适时抚育,调整群落结构。
- 阚彬彬王庆成吴文娟
- 关键词:核桃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