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1B02) 作品数:19 被引量:217 H指数:9 相关作者: 王庆成 郝龙飞 姜静 李开隆 刘婷岩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中国林科院 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指数施肥对白桦容器苗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 2013年 采用常规施肥、指数施肥、1/2指数施肥、2倍指数施肥以及不施肥(对照)5种不同施氮肥处理,研究其对白桦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动态变化及苗木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苗木达到生长高峰期时,生物量净增速率顺序为:2倍指数施肥>指数施肥>1/2倍指数施肥>常规施肥>对照。(2)生长结束后,2倍指数施肥处理苗木年单株生物量为13.32 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在苗木生长高峰期(施肥后第10周)测定苗木叶面积,指数施肥和2倍指数施肥处理对苗木叶面积增加效果最为明显,达到53.36、53.39 cm2。(4)在苗木生长结束后,2倍指数施肥处理苗木最高为98.89 cm;而指数施肥处理苗木地茎最大,达到7.53 mm。指数施肥处理为最佳施肥方式,有效促进了白桦播种苗生长,改善了苗木形态结构。 丁钿冉 郝龙飞 张静娴 刘婷岩 刘邵宇 李昂 李开隆关键词:指数施肥 生物量 混栽对白桦、落叶松苗木生长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盆栽方法,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落叶松(Larix olgensis)苗木分别进行纯栽和二者混栽,通过研究混栽对白桦、落叶松苗木生长、生物量、叶片养分、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混交林种间互作机制。结果表明:混栽能促进两树种苗木的生长,一个生长季内混栽的白桦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较纯栽提高7%、20%和97%(P>0.05),落叶松分别提高6%、15%和185%(P<0.05)。两树种养分吸收动态存在明显差异,混栽时,白桦对氮素吸收集中在7—8月,对磷、钾吸收集中在6—7月;落叶松对氮素吸收集中在6—7月,磷集中在8—9月,钾集中在7—8月。混栽时两树种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存在时间差异,白桦对土壤氮的改善作用及落叶松对磷营养的改善可能是导致混栽增产的原因。 刘忠玲 薛思雷 王庆成 张英楠关键词:白桦 落叶松 混栽 养分 指数施肥对白桦裸根苗生长动态、生物量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5年 设定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1.5倍指数施肥(EF1.5)3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氮素施入方法和剂量对白桦1年生裸根苗生长(苗高、地径、生物量)动态、生物量分配、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处理苗木生长前期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EF与EF1.5显著高于CF(P<0.05),EF与EF1.5间差异不显著(P>0.05);(2)生长结束时,EF、EF1.5处理苗高分别比CF高18.2%和25%(P>0.05),地径分别比CF高11.2%和5.8%(P<0.05),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F高41.5%和25.4%(P<0.05);(3)EF与EF1.5处理苗木的茎、叶、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F,各处理间苗木的根冠比差异不显著(P>0.05);(4)EF1.5处理和EF处理苗木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RGR)均显著高于CF处理(P<0.05),而EF1.5处理和EF处理间仅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显著水平,且EF>EF1.5(P<0.05);(5)苗木生长高峰期,EF处理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处理16.8%(P<0.05),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4.5%(P>0.05)、5.0%(P>0.05)。EF、EF1.5处理常规施肥处理促进了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二者促进效果类似,认为EF为最佳的施肥处理。 李雯 张程 王庆成 郝龙飞 刘爽关键词:白桦 裸根苗 指数施肥 光合作用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讨林分上下层间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关系,以阿什河流域天然次生杂木林为对象,构建了立地条件-林分上层结构-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立地条件(ξ1)对林分上层结构(ξ2)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9;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正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75,直接影响系数为0.4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8,直接影响系数为-0.12。林分上层结构(ξ2)对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具有直接正影响,影响系数为0.55;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负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55,直接影响系数为-0.38。林分上层树木多样性(ξ3)对林分下层结构与树木多样性(ξ4)具有直接负影响,影响系数为-0.31。对林分下层密度(x11)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总影响系数为-0.19,直接影响系数为-0.12。对林分下层平均树高(x12)影响最大的林分上层观测变量为林分上层平均树高(x6),总影响系数为-0.28,直接影响系数为-0.13。林分上层树冠面积(x7)和树高多样性(x10)对林分下层树种多样性(x14)影响较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38和-0.36。树冠面积(x7)的影响全为直接影响;树高多样性(x10)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林分上层结构(ξ2)与树木多样性(ξ3)中的观测变量对林分下层树冠面积(x13)影响不明显。 周健平 王树力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次生林 林分结构 16年生落叶松白桦纯林与混交林林分生长量及生物量对比 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落叶松、白桦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生物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白桦人工天然混交林较落叶松人工纯林和白桦天然纯林具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效益。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生长表现均优于各自纯林,平均树高分别高出15.1%和20.5%,平均胸径分别高出8.0%和2.3%,平均单株材积分别增加11.5%和15.8%,林分总蓄积量分别增加14.7%和12.3%。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干材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全林生物量也较落叶松纯林和白桦纯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夏成财 刘忠玲 王庆成 李开隆关键词:生物量 氮素指数施肥对白桦播种苗养分承载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1 2014年 为改善白桦苗木质量,本文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2指数施肥(HEF)、2倍指数施肥(DEF)以及对照(CK)处理,研究容器苗中不同N施肥处理对白桦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分配、养分含量动态和养分承载以及苗木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结束后,EF处理提高了苗木生物量,同时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EF处理苗木总生物量较CK提高23.87%(P<0.05),同时EF处理较CF和DEF处理苗木根茎比提高均为26.09%(P<0.05)。2)EF处理提高了苗木体内的养分承载,与DEF处理苗木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EF处理苗木养分含量较CF、HEF、CK处理分别增加29.65%、33.42%、113.74%(P<0.05)。3)苗木生长高峰期,EF处理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处理苗木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处理分别提高15.2%(P<0.05)、7.3%(P>0.05)。EF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处理14.3%(P<0.05)。4)5种施肥处理苗木N、P养分浓度及N、K养分浓度呈线性相关(P<0.01)。指数施肥提高了苗木P、K吸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P、K吸收效率由高到低均为EF>DEF>HEF>CF>CK。EF处理有效促进了苗木生物量积累,提高了苗木养分承载,同时明显提高了苗木体内P、K的养分利用效率,因此EF处理为最佳施肥方式。 郝龙飞 刘婷岩 张连飞 贾斌英 李宁 李开隆关键词:白桦 指数施肥 生物量分配 叶片光合作用 指数施肥对斑叶稠李苗木生物量分配、光合作用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4年 施肥可以增加苗木体内养分含量,改善苗木质量( Sardans et al.,2006a; 2006b)。长期以来施肥技术是苗木培育研究的重点,Ingestad 等( 1986 ) 和 Ingestad(1987)创立"指数养分承载理论"后,相关施肥技术在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Timmer, 1996; Oliet et al.,2009; Islam et al 2009; 李素艳等,2003; 魏旭红等,2010a; 2010b)。研究表明:指数施肥技术可以提高苗木生物量积累和增加苗木养分承载,同时也避免了大量养分施入而造成养分毒害( Timmer,1996; Salifu et al.,2001; 2009; 魏旭红等,2010a; 2010b; 郝龙飞等,2012 ),而苗木生物量积累及养分吸收主要来源于叶片光合作用和根系养分吸收(潘瑞炽,2008)。地上部分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是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潘瑞炽, 2008)。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和水分,并输送到地上部分供植物利用(梁泉等,2007)。细根形态反映细根的功能( Guo et al.,2008),决定植物从土壤中获取有效资源的途径,但土壤养分有效性同时也影响植物细根的形态特征( Eghball et al., 1993)。不同根序等级的细根直径、根长和比根长既反映了细根形态结构,又反映了细根在养分吸收、运输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Fitter et al.,1991; Pregitzer et al.,2002)。施肥处理改变了苗木生长的营养环境,苗木能够通过调节其生理和形态对营养供给的差异做出敏感的反应,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Robinson,1994; Forde et al. ,2001)。目前关于指数施肥技术对苗木地上叶片光合能力以及地下根系形态的影响缺乏相关研究,指数施肥是否对苗木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产生影响,同时苗木根系形态对指数施肥技术产生怎样的响应,以及苗木体内的养分承载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郝龙飞 王庆成 刘婷岩 许丽娟关键词:指数施肥 生物量分配 光合作用 根系形态 毛果杨PGR5基因转南林895杨的分子鉴定及表达量 2015年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PGR5基因转化南林895杨,经潮霉素抗性基因筛选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表达量分析。普通PCR检测结果显示,有12株检测到阳性信号,表明该基因已整合到南林895杨基因组中;经RT-PCR检测,该12株转化子在目的基因处有阳性条带,表明该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株阳性苗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2-20倍。 王丽娜 李开隆关键词:分子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转基因杨树 立地类型对长白山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对比分析长白山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温带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长白山天然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5.61 87.22 t·hm-2)呈阴坡上、中部与谷地>阳坡上、中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下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50.8%91.2%(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20.4%44.4%(P>0.05);2土壤碳储量(66.71 158.51 t·hm-2)呈阳坡上部、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下部>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99.3%137.6%(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40.7%67.0%(P>0.05);3生态系统碳储量(139.44 231.12 t·hm-2),呈阴坡中部与谷地>阳坡上部与阴坡下部>阳坡中、下部与阴坡上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低立地型35.6%65.7%(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5.8%34.7%(P>0.05);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92 11.25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2.32 5.32 t·hm-2·a-1)均呈阴坡上、中部>阳坡上、下部与阴坡下部及谷地>阳坡中部变化趋势,且高立地型显著高于中、低立地型42.5%128.7%和45.2%129.3%(P<0.05),中立地型高于低立地型10.6%56.3%和14.2%53.4%,但仅阴坡下部提高显著。因此,长白山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库与固碳能力均受到立地类型的强烈影响,故对其碳汇功能评价应考虑其立地分异规律性。 李娜娜 牟长城 郑瞳 张毅 程家友 曹万亮关键词:白桦林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 林隙大小对蒙古栎和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蒙古栎、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2个树种的林隙内及林冠下人工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地区15年生蒙古栎和9年生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大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和林冠下)内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进行生长、形态(枝系特征、叶片特征)调查,测定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并探讨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减小,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的树高、地径、冠长和冠幅均显著减小(P<0.05);2个树种的1级枝长度和1级枝基径均显著减小(P<0.05),1级枝密度均表现为增加趋势,1级枝分枝角度均增大;2个树种的叶片长、宽、单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蒙古栎幼树根冠比逐渐下降,水曲柳幼树根冠比则先下降后增加。【结论】大林隙能显著促进蒙古栎、水曲柳幼树生长,小林隙和林冠下则抑制其生长;林隙对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时间持续存在,因而用较长时间的林隙内幼树生长效果评价林隙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更可靠;林隙大小对人工更新蒙古栎幼树生长的影响高于对水曲柳的影响,人工更新时,蒙古栎适宜较大林隙,水曲柳则适宜较小林隙。 朱凯月 王庆成 吴文娟关键词:水曲柳 蒙古栎 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