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999054203)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志焕黄健周健陈力勇李磊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部撞击伤、内毒素血症及其复合损伤对大鼠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大鼠胸部撞击伤、内毒素血症及其复合损伤时肺组织微血管通透性变化规律。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撞击伤组、内毒素组、撞击伤加内毒素组及对照组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肺组织在各损伤情况下荧光素钠 (FINa)的含量 ,以定量反映肺组织微血管的通透性变化。结果 在撞击伤组和复合致伤组撞击侧肺 (右肺 )早期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 (伤后 0 .5h) ,非撞击侧肺 (左肺 )在观察点的晚期明显升高并达到峰值 (伤后 8h) ;非撞击侧肺在复合致伤组血管通透性升高最大 ,内毒素血症组次之 ,撞击伤最小。结论 肺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差异 ,说明 3种致伤因素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 ;测定荧光素钠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 廖克龙朱佩芳王正国卢家凯李磊尹志勇
- 关键词:胸部撞击伤内毒素血症肺微血管通透性
- 全身炎症反应大鼠迷走神经反射通路兴奋性的改变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迷走神经反射通路兴奋性的改变。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观察内毒素(LPS,5mg/kg)注射前(0min)和注射后5、10、30、60min NTS单位放电以及LPS注射前(0min)注射后10、30min,1、2、4h颈迷走神经传入、传出纤维放电的变化。结果LPS注射后NTS单位放电由0min时(4.69±0.76)次/s分别增加至11.58±2.76、11.58±2.15、10.80±2.22、11.26±2.27次/s,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注射后颈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各时间点分别为9.83±0.89、15.17±1.50、15.5±1.50、15.83±1.17、16.33±1.78、17.00±1.00次/s,与对照组和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升高,各时间点分别为8.16±1.13、12.55±1.57、14.01±1.82、14.83±2.61、13.42±2.05、13.97±1.99次/s,与对照组和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迷走神经反射通路兴奋性升高,这种变化可能有利于机体对全身炎症反应的调节。
- 黄健杨志焕陈力勇周健蒋东波
- 关键词:迷走神经兴奋性内毒素放电炎症反应
-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肝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观察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肝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mRNA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症反应模型。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在注射前、注射后2,4,6h共4个时相点,检测肝组织TNF—α、IL-10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SOCS1、SOCS3 mRNA表达。结果注射LPS后,肝组织TNF—α、IL-10水平升高,其中注射后4h TNF—α高于注射后2,6h(P〈0.01,P〈0.05)。在LPS注射后的各时相点,迷走神经刺激组TNF—α浓度显著低于内毒素组(P〈0.05)。注射后4,6h迷走神经刺激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注射后2h水平(P〈0.01),且高于内毒素组(P〈0.05)。注射后4h,LPS组SOCS1、SOCS3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1);迷走神经刺激组SOCS3 mRNA水平高于内毒素组(P〈0.01)。结论IVNS能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其抗炎机制涉及SOCS信号转导途径。
- 黄健谢斌周健杨志焕
- 关键词:迷走神经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0
- 创伤感染时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与炎症反应发生的关系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水平揭示创伤感染条件下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探寻有效调控炎症反应的措施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小鼠内毒素血症、盲肠结扎穿孔、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刺激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主要模式识别受体的表达;利用细胞转染模型研究CD14、TLR4、MD-2相互作用及其与跨膜信号转导的关系。结果免疫细胞清道夫受体和CD14、TLR4、MD-2,分别呈现下调和上调表达,且转染CD14、TLR4和MD-23种表达质粒的HEK293细胞株对FITC-LPS结合率最强(P<0.05),在内毒素刺激后NF-κB活性、TNF-α分泌最显著(P<0.05)。结论免疫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下调和效应性受体上调参与炎症反应失控过程,调控模式识别受体表达对减轻机体炎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 杨策陈永华黄宏王海燕谢国旗蒋建新
- 关键词:模式识别受体内毒素
- 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抗炎作用及其对SOCS3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09年
- 笔者前期的工作表明,调节迷走-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具有抗炎效应。迷走和交感神经对效应器官功能活动的影响是分别通过其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后来实现的。这种整体水平上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对炎症的调节作用,在效应细胞上可能会表现为ACh和NE抗炎作用的相互作用或联系。
- 黄健周健陈力勇杨志焕
-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抗炎作用乙酰胆碱SOCS3基因表达抗炎效应
- 内毒素血症大鼠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的改变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改变以及迷走神经刺激对二者间平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内毒素组(LPS组)、内毒素+迷走神经刺激组(LPS+VNS组)、等渗盐水+迷走神经刺激组(NS+VNS组)和对照组(CON组,只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各组分别于注射LPS或等渗盐水后0min、2h、4h、6h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极低频功率(VLF)、标准化低频功率(LFnm)、标准化高频功率(HFnm)、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并检测各组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的水平。结果注射LPS后HFnm、LFnm、LF/HF、VLF以及肝组织ACh水平均升高,肝组织NE水平下降,与NS+ 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S后,HFnm升高,LF、VLF和LF/HF降低,肝组织ACh水平升高。与NS+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失衡,交感神经张力高于迷走神经;VNS是调节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迷走神经发挥其抗炎作用。
- 黄健杨志焕张年春陈力勇周健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迷走神经电刺激心率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