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000)

作品数:41 被引量:994H指数:16
相关作者:方小敏李双成姚檀栋陈克龙张伟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6篇气候
  • 5篇盆地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冰川
  • 3篇日变
  • 3篇日变化
  • 3篇沙尘
  • 3篇沙尘气溶胶
  • 3篇生态
  • 3篇气溶胶
  • 3篇孢粉
  • 3篇孢粉记录
  • 2篇多尺度
  • 2篇多尺度分析
  • 2篇早更新世
  • 2篇上新世
  • 2篇生态服务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兰州大学
  • 9篇北京大学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青海省基础地...

作者

  • 9篇方小敏
  • 7篇李双成
  • 6篇姚檀栋
  • 6篇陈克龙
  • 4篇张伟林
  • 3篇韩永翔
  • 3篇韩文霞
  • 3篇刘新
  • 3篇何丙辉
  • 3篇包维楷
  • 3篇苏茂新
  • 3篇高军平
  • 3篇宋春晖
  • 3篇李伟平
  • 2篇卢京花
  • 2篇戴霜
  • 2篇朱迎堂
  • 2篇李芳兰
  • 2篇白艳
  • 2篇田立德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冰川冻土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理研究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苏地质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1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纳木错沉积物单水方解石出现前后的环境变化被引量:21
2008年
2005年在西藏纳木错水下60m处钻取一支332cm的湖芯,沉积物皆为灰黑-黑色碳酸盐粘土。对湖芯1cm间隔取样并进行X射线、扫描电镜、Sr/Ca和碳酸盐含量的分析。研究发现,纳木错湖底0~258cm沉积物中出现了单水方解石,扫描电镜下该矿物晶形完好,这是个亚稳定矿物,具有重要环境意义。利用碳酸盐含量(24.12%~54.52%)、Sr/Ca比值(〈0.006)、方解石中Mg含量(MgCO3mol%〈3.325%)、石膏、粘土矿物(伊利石和镁绿泥石)、单水方解石成因和沉积速率讨论了单水方解石形成前后湖泊环境的变化。2.1cal.kaB.P.单水方解石开始出现,此时纳木错湖水性质推断为pH〉8.6,molMg/Ca〉6.5,Ca2+和SO42-离子浓度足以沉淀少量石膏,演化至现代,表层湖水性质为pH:9.4,molMg/Ca=10.03~15.03,SO4^2-浓度较高,Ca2+含量低,不足以沉淀石膏。单水方解石出现之前的3.0~2.1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低(0.134mm/a),蒸发作用强度不稳定,湖水温度低,矿化度呈上升趋势。该矿物出现后的2.1~1.7cal.kaB.P.时期,沉积速率快(1.639mm/a),矿化度稳定,气温低,1.8cal.kaB.P.温度达到最低值,为气候冷事件的表现。较快的沉积速率(〉1.168mm/a)是纳木错单水方解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碳酸盐沉积加快和入湖碎屑物质增加是沉积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李明慧康世昌朱立平王君波张强弓谢曼平游庆龙
关键词:环境矿物碳酸盐矿物湖泊青藏高原
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龙海何丙辉包维楷游秋华
关键词:采伐迹地次生植被植被结构
Response of grain size of Quaternary gravels to climate and tectonics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被引量:3
2007年
The widely distributed thick gravel deposits along the ri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long thought to be the product of rapid tectonic uplift of the plateau. However, thi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recent works that suggest these thick gravels may be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w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field measurement of gravel grain sizes from the Jiuquan and Gobi Gravel Beds in the top of the Laojunmiao section in the Jiuxi Basi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lian Mts.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rain sizes of the Jiuquan and Gobi Gravel Beds over the last 0.8 Ma are characterized by nine coarse-fine cycles having strong 100-ka and 41-ka periodicities that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loess-paleosol monsoon record and isotopic global climatic record from deep sea sediments as well as by a long trend of coarsening in gravel grain size. The coarse gravel layer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warm-humid interglaciations while the fine layers correspond to the cold-dry glaciations. Because the paleoclimate in NW China began to get dramatically drier after the mid-Pleistocene, we think the persistent coarsening of gravel grain size was most probably caused by the rapid uplif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at the orbital scale cyclic variations in gravel grain size were driven by orbital forcing factors that were superimposed on the tectonically-forced long-term coarsening trend in gravel size. These findings also shed new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 results of climate and tectonics in relation to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U KaiDaoFANG XiaoMinGAO JunPingHAN WenXiaLI LiLi
关键词:TIBETANGRAVELSCLIMATE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被引量:173
2006年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姚檀栋朱立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全球变化
现代土壤中含季碳支链烷烃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中国及蒙古国不同气候区的26个深约20cm表层土壤中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在现代土壤中首次发现的含季碳的支链烷烃系列化合物,如5,5-二乙基烷烃、6,6-二乙基烷烃、5-丁基,5-乙基烷烃和6-丁基,6-乙基烷烃等.它们每个系列都只有奇碳或偶碳分布,明显指示生物来源,其碳数分布具有协变性.其中5,5-二乙基烷烃的分布同正构烷烃一样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气候和植被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关系.在湿热的东南和西南地区其低碳数组分占优势,主峰基本上为C21或C23;而在寒冷干旱的西北地区及蒙古国高碳数组分丰度较高,主峰基本上为C29.研究结果证明:和正构烷烃的ΣC?21/ΣC+21一样,5,5-二乙基烷烃的高低碳数分布优势作为一个新的独立指标,可以敏感地指示土壤生态和气候的变化.
白艳方小敏王永莉Fabien Kenig陈秀玲王有孝
关键词:环境意义
关于点苍山“大理冰期”被引量:9
2007年
云南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通过文献查询明确了大理冰期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基于多次的实地考察,对云南点苍山冰川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冰川活动可靠的年代序列,明确了冰川发育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点苍山最早的冰川活动发生于30~40 ka BP,之后经历了末次冰期晚阶段、晚冰期、新冰期等各次冰川前进,直至1.2~1.5 cal ka BP前后冰川最后消失.空间上,该地区的冰川活动仅局限于海拔3600m以上的主体部分,低海拔及其周边山体上没有冰川发育.
杨建强崔之久易朝路孙继敏杨利荣
关键词:冰川地貌绝对年龄
不同气候带内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孢粉记录的环境对比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位于非季风区的柴达木盆地、过渡区的临夏盆地两个早更新世典型湖相沉积剖面孢粉记录的研究,揭示出早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地带性植被整体以疏林草原/草原为主,临夏盆地早期为柏疏林草原后演变为针叶林/针叶林草原而后又演变为疏林草原;已有的季风区黄土高原孢粉资料表明三门古湖早期为疏林草原后演变为松林/针阔混交林,泥河湾古湖为针叶林后演变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明早更新世时自西向东湿润程度增加,并且各地气候都较现在湿润,暗示着当时存在较强的东亚夏季风.
吴福莉方小敏苗运法董铭
关键词: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孢粉生态环境
喜马拉雅北部地区春季大气特征及日变化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珠峰北部地区的观测资料和AIR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喜马拉雅北部地区的大气日变化及其垂直结构。结果发现喜马拉雅北部地区气温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单谷型特征,一天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8: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早上7:00~9:00。风速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气压的平均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分布特征,气压极大值出现在2:00和12:00,气压极小值出现在6:00和19:00时,其中19:00出现气压最小值。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平均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具有一致性,春季感热通量大于潜热通量。净辐射通量的日变化特征是单峰型特征,每日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早2个小时。引起高原地区日变化剧烈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高原地区大气柱的质量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小,且相同的辐射加热和冷却可使较少大气产生较大温度变化;二是高原地区是大气云光学厚度较小的区域,由此可使地面在日间接受较强烈的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较大,在夜间又接受较小的大气长波逆辐射而降温较大。
刘新刘晓汝马耀明李伟平
关键词:日变化气象要素通量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55
2010年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选择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构建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对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病态水平,但逐年趋向于健康方向发展,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高等学历数和恩格尔系数是胁迫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的主要因子;预测未来3年西宁市病态和不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下降趋势,而健康和很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上升趋势,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状态将达到亚健康水平。
陈克龙苏茂新李双成卢京花陈英玉张斐刘志杰
关键词:城市生态
藏西南札达盆地磁性地层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3
2008年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山北坡一个重要的晚新生代盆地,对盆地地层的年代学研究将为反演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与构造演化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盆地新生代地层厚近750m,共采集古地磁定向样品268块.系统古地磁测量表明岩石经热退磁显示大多数样品在500~690℃之间可以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实测极性柱与标准极性柱对比表明该套地层的古地磁年龄为9.5~2.6Ma.盆地的沉积地层年龄不支持藏南拆离系作为控盆构造的假说,结合盆地内沉积构造特征及盆地北缘活动构造特征,认为盆地形成受喀喇昆仑断裂活动控制.
王世锋张伟林方小敏戴霜Oliver Kempf
关键词:札达盆地磁性地层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