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001)

作品数:66 被引量:825H指数:19
相关作者:方小敏宋春晖潘保田李吉均戴霜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青藏高原
  • 9篇新生代
  • 9篇盆地
  • 8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6篇隆升
  • 5篇土地利用
  • 5篇青藏
  • 5篇阶地
  • 5篇古环境
  • 4篇岩石
  • 4篇早白垩世
  • 4篇土壤
  • 4篇白垩世
  • 4篇北缘
  • 4篇冰期
  • 4篇柴达木盆地
  • 4篇城市
  • 3篇岩石磁学
  • 3篇生物标志

机构

  • 52篇兰州大学
  • 3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20篇方小敏
  • 16篇宋春晖
  • 11篇潘保田
  • 10篇戴霜
  • 9篇李吉均
  • 7篇朱强
  • 7篇高军平
  • 7篇苏怀
  • 6篇张建明
  • 5篇孔立
  • 5篇王永莉
  • 5篇苗运法
  • 5篇刘耕年
  • 5篇王亚东
  • 5篇刘俊伟
  • 5篇黄永波
  • 5篇唐玉虎
  • 5篇张军
  • 4篇杨桂山
  • 4篇胡小飞

传媒

  • 7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科学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中国沙漠
  • 3篇冰川冻土
  • 3篇沉积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质谱学报
  • 2篇Scienc...
  • 2篇Scienc...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年份

  • 7篇2011
  • 9篇2010
  • 20篇2009
  • 9篇2008
  • 17篇2007
  • 5篇2006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刘耕年张跃傅海荣陈艺鑫石磊
关键词:冰川沉积
兰州盆地黄河800ka 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被引量:11
2009年
兰州东盆地的枣树沟黄河第四级阶地(T4),砾石层顶高出黄河河面84 m,其上堆积厚约64 m的风成黄土,黄土地层中包括八层古土壤,最底部发育了古土壤S8。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古土壤S1上部的年龄为70.4±7.6 ka。黄土古土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枣树沟T4上覆风成黄土的年龄为865 ka,T4至少形成于865 ka B.P.。
胡春生潘保田苏怀李吉均
关键词:兰州盆地古地磁年代
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沉降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被引量:25
2006年
通过对2001年4月中亚强沙尘暴过程在中国、韩国、日本和北美大陆地面PM10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出了北太甲洋PAPA地区的沙尘沉降通量,结合同期PAPA地区的海洋表层有机碳和叶绿素观测结果,探讨了北太平洋沙尘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强沙尘暴过程可以给PAPA地区带去大约3.1-5.8μg/m^3的风成Fe元素,它激发了海洋生物泵。引起海洋浮游植物的快速繁盛.
韩永翔宋连春赵天良张强奚晓霞
关键词: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09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通过六盘山地区丁家二沟剖面的精细古地磁研究发现,白垩纪结束后至中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23°的长期顺时针构造旋转,并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可能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9°的顺时针旋转、早渐新世晚期顺时针快速旋转约9°、早中新世初顺时针快速旋转约5°,同时它们也被地层变形侵蚀和沉积演化所记录,说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峰最迟在约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就已经达到六盘山地区。这比目前普遍认同的六盘山地区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中最晚形成(第四纪以来)的观点早了至少3千多万年,它为深入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
用转换函数研究那木错站地壳结构
2007年
青藏高原是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天然的试验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于2004年在西藏那木错建立了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为了解那木错站下方的地质构造,于2005年8月在本站布设了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器为Reftek130,摆为STS2),并于2006年5月取得首批数据.本文利用宽频带地震仪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那木错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表明,那木错站Moho面深度在85公里左右,地壳结构复杂,尤其在中上地壳,明显呈高低速互层结构,反映了该地区构造活动、物质交换活跃,表明这些地区还未达到均衡;同时,为了便于研究该地区地壳结构,还对IRIS提供的临近地区的地震宽频带进行了处理,为研究那木错地区圈层结构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郭志苏有亮王卫民高星于萍
关键词:波形反演转换函数模拟退火算法
六盘山群火石寨剖面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28.10~115.30 Ma气候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对六盘山盆地火石寨剖面沉积物连续采样和色度测量,结合地层沉积及磁性地层年龄,获得128.10~115.30 Ma色度变化序列.发现在地表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环境亮度值低并呈升高趋势、红度黄度值高且逐渐降低,在滨浅湖环境色度值趋势性不明显,波动幅度不大;亮度值与岩石胶结物有关,而红度值与赤铁矿质量分数有关.综合沉积环境、岩石及色度值变化分析表明:六盘山地区128.10~115.30 Ma气候变化分为128.10~125.00 Ma相对湿热阶段和125.00~115.30 Ma相对温湿阶段,基本与全球海平面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气候转型以沉积相变化和色度值的渐变为特征,转型时间比全球海平面温度在123.30 Ma由高到低转变提前约1.70 Ma,说明陆地系统比海洋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孔立戴霜刘学朱强赵杰张明震黄永波刘俊伟
关键词:色度气候变化早白垩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5
2009年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宋春晖孟庆泉夏维民徐丽苗运法杨用彪胡思虎
关键词:古近纪古环境青藏高原北缘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被引量:23
2009年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研究是认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和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对六盘山盆地中北部火石寨剖面厚730m的沉积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古地磁采样测量,发现了11个长的正极性柱和11个短的负极性柱,可与标准极性柱M3n至M—"3r"段进行很好的对比,并与已有的生物化石资料显示的年代对应,从而获得六盘山群的年代约为127—100Ma。
戴霜朱强胡鸿飞唐玉虎黄永波刘俊伟孔立方小敏
关键词:磁性地层早白垩世
宛川河阶地的年代与下切机制被引量:5
2007年
宛川河是黄河一条小规模支流,在榆中盆地中发育了至少四级堆积阶地。以"古土壤断代法"为基础,结合OSL测年和14C测年,较准确的确定了宛川河四级阶地形成的年代为330、130、50和10 ka。区域构造表明榆中盆地相对下陷,地面抬升不是引起河流下切的主要原因,同时阶地位相说明作为宛川河侵蚀基准面的黄河对宛川河下切影响只限于距河口不远的一小段距离。每级阶地面上都堆积一层古土壤指示宛川河下切于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对应于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的时期,河流下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胡小飞潘保田苏怀安春雷周天
关键词:阶地
腾格里沙漠南部(河西走廊东段)沙尘暴代用指标初探被引量:2
2009年
沙沟剖面蕴涵着上风向腾格里沙漠南部(河西走廊东段)沙尘暴形成与演化的丰富信息.文中通过对沙沟剖面3个样品组粒径—标准偏差的分析,发现各样品组都存在4个敏感粒组,由古土壤层向黄土层、砂层各敏感粒组呈现出变粗的趋势.在粒度分布模式上,沙沟剖面3个样品组存在分异,S1(平均)、L1(平均)均为双峰分布模式,L1(砂层)则为三峰分布模式,即多了一个较粗的第三峰(275.4—550μm),这与现代腾格里沙漠尘暴样的粒度分布模式相一致,而且古砂层第三峰所处的粒径范围恰好与其4个敏感粒度组分之一基本吻合.由于L1(砂层)是腾格里沙漠沙尘暴过程的直接产物,因此可以将沙沟剖面275.4—550μm的粒组含量作为腾格里沙漠南部(河西走廊东段)沙尘暴的敏感代用指标.
管清玉潘保田徐树建邬光剑李娜赵明徐先英潘俊斌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沙尘暴粒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