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9)
- 作品数:99 被引量:608H指数:14
- 相关作者:李健刘萍高保全李吉涛陈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的比较被引量:17
- 2015年
-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 吴旭干龙晓文刘乃更何杰王武成永旭
- 关键词:性腺发育生化组成
- 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培育
- 2015年
- 近年来,由于种质、病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工养殖的虾、蟹基本上使用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经过累代养殖,出现了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性状退化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过连续5代的群体选育,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5号”和我国第一个海产蟹类新品种——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中国对虾“黄海5号”收获对虾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仔虾1期成活率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速度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52%,通过养殖示范与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李健刘萍王清印何玉英高保全李吉涛
- 关键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群体选育胁迫
-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研究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甲壳白色斑纹特征及蜕壳前后斑纹特征的变化被引量:5
- 2018年
- 为进行三疣梭子蟹外观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三疣梭子蟹背部白色斑纹评估方法,经人工对比验证其准确性达100%。在此基础上,对来自海域的30只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2.8±0.56)g]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蜕壳前后白色斑纹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而白色斑纹面积和斑纹区域面积则会随着蜕壳后蟹壳面积的增加而扩大;蜕壳后,白色斑纹面积增加89.33%±8.61%,斑纹区域面积增加90.51%±7.95%,蟹壳面积增加94.66%±8.26%,均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区梭子蟹白色斑纹分布特征,对来自朝鲜、中国辽宁和浙江等不同海区的三疣梭子蟹进行白色斑纹个数(N)、白色斑纹面积(S1)、斑纹区域面积(S2)、白色斑纹面积百分比(R1)、斑纹区域面积百分比(R2)和密度(D)等6项参数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斑纹性状存在显著特点,朝鲜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辽宁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多、占蟹壳总面积比例高的特点;浙江海区呈现斑纹大、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本研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研究,通过建立评估参数阐明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的生长规律,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具有地理多样性的特征。
- 卢少坤李荣华施欧文王春琳王春琳宋微微母昌考徐建瑜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图像识别蜕壳
-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及鳃SOD、GST和MDA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选择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株),研究其是否能通过引发中国明对虾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经肌肉注射方式染毒中国明对虾,于染毒后1、3、6、12、24和48 h测定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染毒后1~6 h,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SOD,GST活性均增加,12和48 h鳃组织的上述指标受到抑制。中国明对虾肝胰腺MDA含量除1 h外未见明显改变,鳃中MDA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对中国明对虾的鳃具有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MDA含量增加,SOD和GST活性降低。
- 梁忠秀李健谭志军李吉涛梁俊平葛红星
-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中国明对虾
- 斑节对虾Chitinase-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蜕皮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研究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转录组获得的几丁质酶基因(Pm Chi)片段,运用RACE技术克隆了PmChi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PmChi-2。PmChi-2基因c DNA全长2 050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144 bp、3'-UTR 319 bp和开放阅读框(ORF)1 587 bp,编码52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mChi-2与其他甲壳动物Chi-2的相似性为78%~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mChi-2在蜕皮前期(D期)表皮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胃、鳃、腹神经节和眼柄中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在其他组织(肝胰腺、肠、肌肉、心脏)中几乎不表达。不同蜕皮阶段,PmChi-2在鳃、胃和表皮3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均在蜕皮期(E期)表达量最低,而最高表达量在鳃中出现在蜕皮后期(A期),在胃和表皮中为D期。幼体不同发育阶段分析揭示PmChi-2 mRNA在幼体发育阶段的无节幼体到糠虾幼体第二期表达量维持在一个低水平,在糠虾幼体第三期PmChi-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仔虾期又显著下降,推测PmChi-2 mRNA可能与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mChi-2基因可能在斑节对虾蜕皮以及幼体的变态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斑节对虾几丁质酶发育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 周凯敏江世贵黄建华杨其彬姜松邱丽华杨丽诗周发林
- 关键词:斑节对虾几丁质酶蜕皮
- 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16
- 2013年
- 根据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获得的EST序列,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EcCatL基因。该序列全长1136bp,包括5'非编码区24bp,开放阅读框960bp和3'非编码区152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19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35.30×103,理论等电点为5.27。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EcCatL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甲壳动物高度保守,与变色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varians)及北极甜虾(Pandalus borealis)CatL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7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cCatL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变色小长臂虾的CatL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CatL基因在血细胞、鳃、肝胰腺、肌肉、卵巢、肠、胃及眼柄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及WSSV后6h和12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CatL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极显著增加(P<0.01),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表明EcCatL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 段亚飞刘萍李吉涛李健高保全陈萍
- 关键词:脊尾白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 南北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探讨南北两地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江苏阳澄湖和辽宁盘锦的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电子鼻研究新鲜、100℃和150℃加热温度下的蟹肉挥发性物质,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南北中华绒螯蟹均检测出较高的醇类、醛类和碳氢类物质;经100、150℃加热后,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变成酯类和碳氢类物质。两地新鲜的中华绒螯蟹中均检测出1-戊烯-3-醇、三甲胺和柠檬烯等物质;经100℃加热后,2种蟹均检测出2-戊基呋喃;150℃加热后,阳澄湖蟹还能检测出高含量的柠檬烯。本研究结果对开发螃蟹风味食品具有指导意义。
- 何珊蔺佳良张迪骏黄忠白孙婷婷周君黄健张春丹李晔苏秀榕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 近交对三疣梭子蟹若干经济性状衰退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本实验通过定向交尾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交近交家系。在生长季节,通过对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测定,对F--F6家系的生长、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进行评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F1家系,近交系数每增加10%,就会引起全甲宽-2.4%-5.1%的衰退,体质量-0-8%~3.5%的衰退,存活-34.4%-69.9%的衰退,与存活相关的产量-14.1%~35.4%的衰退,可以发现全甲宽和个体平均体质量的衰退程度较低,存活以及与存活相关的产量的衰退程度较高。近交系数为37.5%的F,无论在生长、存活还是产量上都没有出现近交衰退,但150El龄时各个指标的差异系数明显较F1、F2大,表明其整齐度比F1、F2差;F2、F4、F5和F6相比于F1在生长、存活和与存活相关的产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差异显著(P〈0.05);在150日龄收获时,分析各代家系的整齐度发现,F6的变异系数最大,整齐度最差,但与其他各代的差异并不显著(P〉O.05)。6代家系近交衰退的-致性表明近交确实降低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存活和产量,尽管-些衰退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应当尽量避免近交的发生,近交应当在动物育种工作需要时才使用,只适宜在培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系、种群提纯与保纯的过程中采用,在无目的或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应避免近交。本研究通过观察连续近交的三疣梭子蟹在生长、存活及相关的产量方面的变化,旨在为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 王好锋刘萍高保全潘鲁青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近交衰退存活经济性状
- 脊尾白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516 bp,开放阅读框1 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45.06 kD,理论等电点为5.694,并含有两个糖基结合位点。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同源性最高,达到49%。组织表达分析表明,serpin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胰腺和鳃组织,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不同盐度胁迫后脊尾白虾的血细胞serpin基因表达量在盐度胁迫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组织中serpin基因表达量在盐度胁迫后2 h和24 h出现明显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脊尾白虾serpin基因参与了急性盐度胁迫下机体的应激反应。本研究通过克隆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DNA全长,分析盐度胁迫后其在血细胞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期为脊尾白虾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李洋刘萍李健李吉涛马朋高保全
- 关键词:脊尾白虾盐度胁迫应激反应
- 不同活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采用投喂轮虫、轮虫与卤虫、卤虫3种不同的投喂模式饲喂中华绒螯蟹Ⅴ期溞状幼体,以其变态为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存活率以及实验结束时存活个体的重量、甲壳长、甲壳宽为评价指标,探讨了3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活饵料投喂模式的溞状幼体的存活率和96 h时变态率以单独投喂卤虫组最高,分别为33.33%±2.31%和86.2%±7.2%,但与另外两组差异不显著。2)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的存活大眼幼体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存活I仔蟹平均体重为(12.10±0.98)mg至(13.16±1.10)mg之间,单独投喂卤虫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的存活大眼幼体的平均甲壳长和甲壳宽均以单独投喂卤虫组的效果最好;3种不同活饵料投喂模式下I期仔蟹平均甲壳长和甲壳宽有显著差异,单独投喂轮虫组的甲壳长宽均小于其他两组;将卤虫作为单一饵料在促进中华绒螯蟹后期溞状幼体的变态和存活方面效果最好,其次轮虫卤虫混合组的饲喂效果优于单独投喂轮虫。
- 肖起珍杜雪刘青徐建发王少兵姜晓东成永旭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体生物饵料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