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403)

作品数:24 被引量:122H指数:8
相关作者:肖志坚徐泽锋秦铁军张悦张宏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骨髓
  • 17篇增生
  • 16篇异常综合征
  • 16篇增生异常综合...
  • 16篇综合征
  • 16篇骨髓增生
  • 16篇骨髓增生异常
  • 16篇骨髓增生异常...
  • 10篇细胞
  • 7篇预后
  • 6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骨髓增...
  • 4篇突变
  • 4篇贫血
  • 4篇综合征患者
  • 3篇遗传学
  • 3篇造血
  • 3篇纤维化
  • 3篇基因
  • 3篇基因突变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10篇肖志坚
  • 6篇张悦
  • 6篇秦铁军
  • 6篇徐泽锋
  • 4篇张宏丽
  • 3篇曲士强
  • 3篇徐俊卿
  • 2篇方力维
  • 2篇潘丽娟
  • 2篇胡耐博
  • 2篇李冰
  • 1篇崔蕊
  • 1篇李璘
  • 1篇李羿
  • 1篇王婕妤
  • 1篇王婕好
  • 1篇李艳
  • 1篇于明华
  • 1篇蔡文宇
  • 1篇苏涛

传媒

  • 18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胞遗传学指标在439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评价细胞遗传学指标对于中国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9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Log-rank、似然比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DIPSS)、DIPSS-plus和DIPSS-Chinese进行评估.结果 439例PMF患者中男298例,女141例,中位年龄56(8~83)岁.DIPSS-plus可对中国PMF患者进行准确的危险度分组和预后评估(P<0.01);DIPSS-plus较DIPSS有更准确的预测能力[-2 log似然比分别为989.5(DIPSS-plus)和1001.9(DIPSS),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正常核型、复杂非单体核型、单纯+8和单纯平衡易位核型的患者预后较好,将染色体核型分为预后良好组(正常核型、复杂非单体核型、单纯+8和单纯平衡易位)和预后不良组(其他核型异常).经多因素分析提出了修订的DIPSS-Chinese预后积分系统,各参数赋值如下:DIPSS-Chinese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5分,不良染色体核型组0.5分,良好组0分.439例患者中低危组(0分)163例,中危-1组(0.5~1分)187例,中危-2组(1.5~2.5分)82例,高危组(3分)7例,各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4(95% CI 42~106)、39(95%CI26~52)、12(95%CI1~25)个月,总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中国PMF患者中,DIPSS-plus较DIPSS有更好的预测价值,结合中国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修订的DIPSS-Chinese可望更好地指导PMF患者分组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冰徐俊卿徐泽锋李承文秦铁军方力维张宏丽胡耐博潘丽娟曲士强王静雅张悦张培红肖志坚
关键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预后细胞遗传学分析
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化疗后骨髓油滴和巨核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其预后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化疗后骨髓油滴和巨核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99例初诊AML(非M3)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规范治疗各阶段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数变化及其对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的影响。结果99例患者中位DFS为21个月(2~88个月),3年DFS率为47.3%,中位OS70个月(4~89个月),3年OS率55.8%。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骨髓油滴数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将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意义的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巨核细胞数变化率、诱导缓解后第1—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变化、骨髓纤维化分级、初诊乳酸脱氢酶值、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天至第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等观察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小于50%、诱导缓解后第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较诱导化疗CR期增多对于延长患者DFS时间有独立预后意义(P=0.010、0.018);而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天至第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10%及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骨髓巨核细胞数变化率≤一50%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9、0.038)。结论AML(非M3)患者达CR后,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骨髓油滴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动态观察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计数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
王婕好于明华苏涛蔡文宇秦铁军徐泽锋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巨核细胞预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集落形成细胞培养特征及其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体外集落形成细胞(CFC)培养特征及其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初诊未治的155例MDS患者的EFC培养结果及其与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参数的相关性,并与初诊未治的122例NSAA患者体外CFC培养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MDS患者红细胞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中位数9(0~157)/10^5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中位数30(0~625)/10^5BMMNC,粒一单该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中位数14(0—125)/10^5BMMNC,较正常参考值均显著减;66例(42.6%)仅BFU—E和(或)CFU—E低于正常下限,3例(1.9%)仅CFU—GM低于正常下限,70例(45.2%)BFU—E和(或)CFU—E且CFU.GM低于正常下限。MDS患者中集簇数同BFU—E、CFU—E及CFU.GM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5、0.338、0.642,P值均为0.000),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L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均呈负相关(rm性率=-0.315,P=0.001;r日性积分=-0.257,P=0.006)。MDS组各类型集落中位数均明显高于NSAA组(BFU—E9对5/10^5BMMNC,P=0.017;CFU—E30对19.5/10^5BMMNC,P=0.023;CFU—GM14对10/10。BMMNC,P=0.003),两组内BFU—E和CFU—E均呈正相关(rMDS=0.712,P=0.000和rNSAA=0.757,P=0.000),MDS组相关度低于NSAA组(P〈0.05)。结论MDS起病初期造血祖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红系受累更为广泛而显著;BFU—E、CFU—E和CFU—GM能够反映出体内造血祖细胞水平但并非残存的正常造血克隆,集簇数代表了发育异常祖细胞克隆但不等同于白血病样原始细胞。
张天佼冯敏郑以州李星鑫徐泽锋秦铁军张悦杨玉宝刘俊霞任彦松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集落形成单位测定骨髓衰竭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合并克隆性造血系统非肥大细胞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合并克隆性造血系统非肥大细胞疾病(SM-AHNMD)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SM-AHNM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SM-AHNMD作为SM的第二种常见亚型,主要表现为骨髓或其他皮外器官多病灶致密的肥大细胞浸润,骨髓切片异染色质染色(甲苯胺蓝或吉姆萨)结果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类胰蛋白酶、CD117、CD25和(或)CD2表达阳性,多数成年患者可发现c—kit基因突变。同时SM—AHNMD表现出非肥大细胞系的其他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的相应临床特征。结论SM—AHNMD除了符合SM的诊断标准外,同时符合非肥大细胞系其他血液病的WHO诊断标准。SM—AHNMD治疗方法以治疗克隆性造血系统非肥大细胞疾病为主,且预后取决于后者,SM治疗则以对症治疗为主。
张宏丽肖志坚
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
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分析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免疫相关检查完善或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明确诊断病史的19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4例患者中37例(19.07%)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其中16例(8.25%)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1例(10.82%)为无相关症状的免疫检查异常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组中〈60岁患者比例、女性比例、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1者的比例、染色体异常为+8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免疫检查无异常组(P值均〈0.0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2年预期生存率较免疫检查无异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无相关症状的免疫检查异常组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免疫检查无异常组(P〈0.0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无相关症状的免疫检查异常组与免疫检查无异常组相比,在年龄、诊断分型、IPSS预后分组、外周血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贫血严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比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骨髓活检增生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发性MDS患者以女性、年龄〈60岁者为主,染色体异常为+8的比例高,可能具有较好的预后。
李冰徐泽锋崔蕊陈悦丹苏涛张天佼方力维张宏丽秦铁军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免疫异常疾病特征存活率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减少的预后意义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对判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19例原发性MDS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9例MDS患者中血小板减少(PLT〈10×10^9/L)者256例(61.1%),严重减少(PLT〈30×10^9/L)者103例(24.6%)。PⅡ≥100×10^-9/L组、(50—99)×10^9/L组、(30~49)×10^9/L组和〈30×10^9/L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38、19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5fl、LDHI〉300U/L、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E-PAS)阳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为MDS不良预后因素;WHO分型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一I及RAEB-11的患者较其他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MCV≤95fl,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WHO分型RCMD、RAEB-I及RAEB-II具有独立预后意义。修订的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各参数赋值如下:PLT〈30×10^91分,其他0分;MCV≤95fl 1分,其他0分;染色体核型良好0分,中等1分,不良2分;WHO分型中RCMD1分,RAEB—I2分,RAEB一Ⅱ3分,其他0分。患者分为低危(0—1分)、中危-1(2—3分)、中危-2(4—5分)和高危组(6~7分),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9、28、14和4个月,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MDS患者预后不良,结合血小板计数、染色体核型、MCV及修订的WPSS有望更好地促进我国MDS患者分组治疗策略的制订。
陈悦丹徐泽锋崔蕊王婕妤张天佼秦铁军方力维张宏丽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预后
一个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家系ALAS2基因K156E突变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报告一个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CSA)家系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CSA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认识。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血常规及铁代谢相关指标;应用基因组-DNAPCR技术扩增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6-氨基v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第1-11号外显子,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外显子突变状态,采用T载体连接测序鉴定其突变类型。结果先证者血常规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84g/L、红细胞平均体积6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6.5Pg),血清铁44.7μmol/L、血清铁蛋白3123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O.84。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与先证者母亲、胞妹及侄女ALAS2基因第5号外显子466碱基A〉G杂合突变,引起15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转变为谷氨酸。家系成员分析示该家系为x-连锁铁粒幼细胞贫血(XLSA),男性ALAS2基因突变半合子发病,女性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均无贫血表现,仅有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异常。先证者接受持续1年的维生素B。联合去铁治疗,血红蛋白升至98g/L,血清铁蛋白降至1580μg/L。结论该家系为中国一新发现的XLSA家系,ALAS2基因K156E突变为其致病基因;CSA的诊断有赖于相关基因突变分析,维生素B。是CSA的首选治疗药物。
崔蕊徐泽锋秦铁军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贫血突变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MDS-M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提高对MDS-MF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骨髓活检结果的466例原发性MDS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伴有MF分为两组比较临床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466例原发性MDS患者中167例(35.8%)MDS患者伴有MF,其中MF-1级123例(26.4%),MF-2级40例(8.6%),MF-3级4例(0.9%)。MDS-MF组患者肝脏和(或)脾脏肿大比例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MDS-MF组患者骨髓活检增生程度较MDS不伴MF组活跃,MDS-MF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数、巨核细胞数和异常巨核细胞数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可供分析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的345例患者中MDS-MF患者121例,MDS-MF组患者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中危及高危组比例高于MDS不伴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MDS-MF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7(1-60)个月,MDS不伴MF组患者中位生存期32(1-62)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单因素分析有预后意义的参数纳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F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19)。结论MDS伴MF患者骨髓以网状纤维增生为主,其网状纤维增生与原始细胞数、巨核细胞的增生和发育异常、染色体核型密切相关。伴有MF的MDS患者预后较差。
苏涛张培红徐泽锋陈辉树秦铁军张悦张宏丽方力维潘丽娟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预后
DLK1过表达对3T3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性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DLK1过表达对3T3细胞成瘤性的影响。方法:病毒感染法建立3T3-GFP及3T3-DLK1细胞系,集落形成实验检测DLK1过表达对3T3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将2×106 3T3、3T3-GFP和3T3-DLK1细胞分别注入裸鼠肩部皮下,测量所形成肿瘤大小以检测DLK1对成瘤性的影响。结果:DLK1过表达使3T3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受到抑制;3T3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7.67±6.51)个/孔,3T3-GFP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3.00±6.08)个/孔,3T3-DL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24.00±2.65)个/孔;3T3-DLK1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的瘤块显著小于对照组,3T3细胞、3T3-GFP细胞和3T3-DLK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瘤块大小分别为(1 111.0±327.4)mm3、(705.9±415.3)mm3和(79.91±19.32)mm3(P<0.05)。结论:DLK1过表达抑制3T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DLK1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
马晓瑭张悦杨琳徐泽锋肖志坚
关键词:致瘤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小剂量沙利度胺和泼尼松联合或不联合达那唑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贫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和泼尼松联合或不联合达那唑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58例HGB<100 g/L的PMF患者为研究对象.28例患者接受小剂量沙利度胺和泼尼松治疗(沙利度胺+泼尼松组),30例接受小剂量沙利度胺和泼尼松联合达那唑治疗(沙利度胺+泼尼松+达那唑组).按照2006年骨髓纤维化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疗效判断标准评价疗效.治疗后3、12个月检测患者骨髓纤维化程度.结果 58例患者总有效率56.9%(33/58),其中部分缓解(PR) 1.7%(1/58),临床改善(CI) 55.2%(32/58).沙利度胺+泼尼松组、沙利度胺+泼尼松+达那唑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对63.3%,P=0.306),但后者中位有效持续时间和红系临床改善(CI-E)中位有效持续时间优于前者[75(8~206)周对30(8~86)周,P=0.007;61.5(8~194)周对22(8~86)周,P=0.01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和12个月时骨髓骨髓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值分别为0.000和0.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1~2级.结论 小剂量沙利度胺和泼尼松为PMF患者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达那唑可显著延长疗效持续时间.
徐俊卿徐泽锋秦铁军李冰方力维张宏丽胡耐博潘丽娟曲士强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贫血沙利度胺泼尼松达那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