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607)
- 作品数:17 被引量:115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丽华贾云泷段玉青王郁王佳丽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IDO与肿瘤免疫逃逸被引量:7
- 2014年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能够抑制效应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增殖与功能,并且与调节性T细胞形成了正反馈调节环路,抑制微环境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自身可以表达IDO,还能够募集表达IDO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进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浸润组织和引流淋巴结中都可以发现高水平表达的IDO。IDO的免疫抑制效应可以被其竞争性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1-MT)所阻断,其异构体D-1-MT在前临床试验中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显著增强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
- 贾云泷王郁刘丽华
- 关键词:吲哚胺2,3-双加氧酶T细胞NK细胞免疫逃逸
- 过继性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一般情况的影响。方法采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常规方法体外扩增CIK细胞,分三次回输患者体内,流式细胞仪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次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并观察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治疗前,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CD3+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下降(P<0.05)。CD3+CD4+T细胞比例、CD3+CD8+T细胞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细胞治疗前Treg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regs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CIK细胞输注治疗可以增强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王婷婷王郁贾云泷王雪晓王佳丽吕微段玉青刘丽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调节性T细胞
- IL-27双向调节T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是2002年Pflanz等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型IL-12家族细胞因子,对不同类型免疫细胞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早期认为IL-27在Th1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IL-27不仅对Th1、Th2和Th17亚群具有广泛调节作用,
- 段玉青贾云泷刘丽华
- 关键词:IL-27调节T细胞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TH1
- 桥接整合因子1通过AKT-mTOR通路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1975细胞周期阻滞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桥接整合因子1(bridging intergrator 1,Bin1)基因过表达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975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携带Bin1基因的CMV-MCS-GFP-SV40-Neomycin-Bin1质粒,并转染H1975细胞(Bin1^+组),另设置空白质粒转染组(Bin1^-组)及空白对照组(Ctrl组),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3组细胞中Bin1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H1975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oltting分别检测各组中AKT、mTOR磷酸化水平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周期蛋白D1、CDK4、R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Bin1^-组、Ctrl组比较,Bin1^+组H1975细胞中Bin1在mRNA、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H1975细胞阻滞在G1期[(60.53±1.89)%vs(46.14±1.56)%、(47.33±2.07)%,均P<0.05];Bin1^+组H1975细胞内p-AKT、p-mTOR表达下调(均P<0.05),AKT、mTOR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期蛋白D1、CDK4的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Rb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Bin1基因在H1975细胞株过表达后明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及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实现的。
- 张翔宇邓佳王佳丽刘天旭吕微段玉青刘丽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
- IL-6与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两者关系,并研究两者表达对ESCC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行ESCC切除术的患者52例,每例患者均取原发灶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同时在术前抽取患者外周血5 ml,再取5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5 ml为血清对照。应用ELISA法测定ESCC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6和VE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SCC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为(116.71±25.98)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8.43±9.36)pg/ml](P<0.05),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肿瘤组织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7.31%vs 32.69%,P<0.01),且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肿瘤组织中IL-6 mRNA的表达与VEGF 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7.113,P<0.05)。结论:ESCC患者肿瘤组织中IL-6和VEGF均呈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两者可能在ESCC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洪琰王郁王佳丽韩晓楠王雪晓王淼贾云泷刘丽华
- 关键词:食管鳞癌IL-6VEGF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B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B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58例经病理证实的ESCC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Bin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食管鳞癌组织中B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比较ESCC患者Bin1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中B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8.62%vs 25.86%,χ^2=12.76,P〈0.01),Bin1甲基化状态与患者TNM分期、肿瘤侵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ESCC组织中Bin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78±0.05)vs(1.03±0.03),t=9.643,P〈0.01)];发生Bin1甲基化的组织中Bin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甲基化的组织[(0.68±0.04)vs(0.85±0.07),t=2.476,P〈0.05]。结论:Bin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可能与ESCC的发生密切相关,它是ESCC中Bin1 mRNA低表达或缺失的机制之一,且与ESCC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王雪晓安入征张翔宇韩晓楠贾云泷刘丽华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DNA甲基化
- 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食管癌患者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中的变化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引流淋巴结样本70例,根据转移情况将样本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并根据患者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无菌分离TDLN内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下亚群在总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Treg细胞与其他淋巴细胞比例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组间TDLN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食管癌患者TDLN中的Treg细胞与T细胞、CD4+T细胞比例显著相关(P=0.002,P=0.003),与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0.05)。与未转移组淋巴结相比,转移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0,P=0.016,P=0.038),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18),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87)。与早期食管癌组淋巴结相比,晚期食管癌组的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0,P=0.008,P=0.027,P=0.022),B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00,P=0.043),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食管癌患者TDLN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并提高临床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 贾云泷王郁王婷婷段玉青马鸣王淼王洪琰刘丽华
- 关键词:食管癌肿瘤引流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淋巴细胞亚群
- 白细胞介素-27促进CIK细胞的增殖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 2014年
- 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第0天加入IFN-γ、CD3单抗,之后根据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剂量随机分为六组进行CIK细胞培养:A组(IL-2:1 000 U/ml,正常对照组),B组(IL-2:1 000 U/ml,IL-27:20 ng/ml),C组(IL-2:1 000 U/ml,IL-27:10 ng/ml),D组(IL-2:500 U/ml,IL-27:10 ng/ml),E组(IL-2:1 000 U/ml,IL-27:5 ng/ml),F组(IL-2:1 000 U/ml,IL-27:40 ng/ml)。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IK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细胞CD3+CD56+T、CD8+T细胞的表达,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CIK细胞增殖情况,MTS方法测定各组CIK细胞对淋巴瘤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第11天,D组与A、B、C组比较,CIK细胞中CD3+CD56+T细胞的表达[(66.57±2.44)%vs(60.03±1.75)%,(55.51±0.03)%,(56.07±0.83)%;均P<0.05]、CD8+T细胞的表达[(81.67±1.97)%vs(70.30±2.67)%,(74.92±2.47)%,(74.43±1.90)%;均P<0.05]都明显增强;D组CIK细胞培养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B、C组[(4 811.87±23.07)vs(3 257.73±91.97),(3790.92±64.49),(4 009.85±43.08)倍;均P<0.05];效靶比40∶1时;D组CIK细胞培养第11天时杀伤力为(76.71±2.2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结论:细胞因子IL-27体外可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最佳培养周期为11 d。
- 段玉青王婷婷贾云泷王郁张璁单保恩刘丽华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7细胞增殖淋巴瘤K562细胞
- 抗原致敏IL-27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基因转染树突细胞(DC)体内诱导免疫杀伤食管癌细胞的效能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建立表达IL-27基因的树突细胞(DCIL-27),构建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皮下注射食管癌细胞抗原致敏、IL-27基因修饰的DC(DCIL-27+Ag)活化的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30只裸鼠分为PBS组、Tnaive组、DC+Tnaive组、DCIL-27+Tnaive组和DCIL-27+Ag+Tnaive组,每组6只。观察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瘤重和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Fas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DCIL-27细胞中有IL-27 p28和EBI3亚基基因表达,提示转染成功。DCIL-27+Ag+Tnaive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明显下降,抑瘤率为58.28%,明显大于其他各组(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DCIL-27+Ag+Tnaive组裸鼠肿瘤组织内细胞增殖指数为23.92±1.6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细胞凋亡率为32.78%±0.83%,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DCIL-27+Ag+Tnaive组Fas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食管癌细胞抗原致敏、IL-27基因修饰DC可活化特异性CTL,且在荷瘤小鼠体内对食管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体内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王雷刘丽华刘庆熠王林刘亮单保恩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逆转录病毒科
- c-Myc和Bin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和Bin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肿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54例,使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Myc和B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的c-Myc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0.34±0.29)vs(0.17±0.16),P<0.001;55.56%vs 33.33%,P=0.033],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25±0.19)vs(0.33±0.20),P<0.001;57.41%vs 84.48%,P=0.007]。ESCC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与Bin1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90,P<0.001),c-Myc蛋白表达与Bin1蛋白表达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9)。c-Myc和Bin1蛋白表达均与患者TNM分期、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人E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Myc呈高表达,而Bin1呈低表达,两者表达呈负相关,均与ESCC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联。
- 贾云泷王郁王婷婷段玉青王淼王洪琰孟宪利刘丽华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C-MYC基因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