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319)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4
- 相关作者:江瑛李若菲王学江安建多马琳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汇文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TAT3通过上调GLUT2的表达促进转化的肝卵圆细胞WB-F344的Warburg效应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对恶性转化的肝卵圆细胞WB-F344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N-甲基-N’-亚硝基胍(MNNG)和过氧化氢(H2O2)制备WB-F344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非整倍体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测定克隆形成率评价细胞的恶性转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水平,用比色法检测细胞乳酸水平,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TAT3、p-STAT3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蛋白水平,并通过WST-1法、活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S期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来评价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化的肝卵圆细胞克隆形成率增加(P<0.05),非整倍体细胞增多(P<0.01),AFP表达增强(P<0.05);葡萄糖消耗增多(P<0.05),乳酸产生增多(P<0.01);GLUT2表达上调(P<0.01),STAT3的活化增强(P<0.01);细胞活力增强(P<0.01),S期细胞比例增多(P<0.01),细胞增殖指数增加(P<0.01),PCNA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STAT3的抑制剂stattic明显抑制恶性转化的肝卵圆细胞的克隆形成(P<0.01),促使非整倍体细胞显著减少(P<0.01)和AFP表达降低(P<0.05);减少葡萄糖消耗(P<0.05)和乳酸的产生(P<0.01);降低GLUT2(P<0.01)的表达水平;抑制恶性转化的肝卵圆细胞活力(P<0.05),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1)、细胞增殖指数(P<0.01)和PCNA表达水平(P<0.05)。结论:STAT3可能通过上调GLUT2表达而加快葡萄糖摄取、增强Warburg效应并促进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肝卵圆细胞的恶性转化。
- 韩文祺毕杨辉王芸姣李若菲江瑛
- 关键词: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葡萄糖转运蛋白2
- 京尼平对ob/ob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瘦素基因遗传缺陷ob/ob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功能的变化以及京尼平对其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20只ob/ob小鼠按处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京尼平组(ob G)和溶媒组(ob P),再依据肝切除术后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肝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后2 d组和10 d组。C57BL/6J小鼠作为同期对照组。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计算肝脏再生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表达率;用Feulgen染色法检测肝细胞DNA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血清生化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与C57BL/6J小鼠比较,ob/ob小鼠肝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肝细胞气球样变及小灶性坏死;肝脏再生率(P<0.05)、PCNA阳性细胞数(P<0.01)和肝细胞DNA含量(P<0.01)显著降低。与溶媒组比较,京尼平组肝细胞病变减轻、双核肝细胞明显增多;肝脏再生率(P<0.05)、PCNA阳性细胞数(P<0.01)和肝细胞DNA含量(P<0.01)增高;血清ALT、AST、LDH水平降低(P<0.05);p-STAT3表达增加(P<0.05)。结论脂肪肝ob/ob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延迟;京尼平可促进ob/ob小鼠的肝再生、改善肝功能。
- 毕杨辉崔晓萌於海天周子琪尚宏伟王稳路欣丁娇娇江瑛
- 关键词:肝再生肝切除术京尼平
- AMPK参与调节大鼠脂肪肝相关性肝癌前病变的形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低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合并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腹腔注射DEN(30 mg/kg)合并高脂饮食饲喂大鼠16周诱导肝癌前病变模型,通过HE染色、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 A desaturase 1,SCD1)及AMPK、p-AMPK的表达变化;体外实验观察AMPK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大鼠H4IIE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DEN+高脂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小灶性坏死;GST-π表达水平增高;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SREBP-1c、FAS、ACC、SCD1表达水平上升;p-AMPK水平下降。AMPK通过抑制SREBP-1c的表达水平降低棕榈酸诱导的H4IIE细胞内脂质合成。结论 AMPK可能通过抑制SREBP-1c的表达水平参与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形成。
- 王芸姣韩文祺李若菲杜尊赎王学江江瑛
- 关键词:肝癌前病变
-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2与恶性肿瘤被引量:4
- 2013年
- 解偶联蛋白2(UCP2)属于线粒体内膜阴离子转运体蛋白超家族成员。UCP2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质子转运蛋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活性氧的产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耐药性等方面,参与肿瘤的进程,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UCP2与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安建多江瑛
- 关键词:解偶联蛋白2恶性肿瘤糖酵解活性氧耐药性
- 自噬与DNA损伤修复及其对肿瘤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DNA损伤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DNA损伤发生时,会触发一系列的损伤应答反应以帮助细胞生存,其中即包括对自噬的诱导。ATM、P53和PARP1等多种参与DNA损伤修复的效应因子通过影响AMPK、mTOR以及一些凋亡蛋白等启动自噬。而作为一种降解途径,自噬则可通过调节DNA修复相关蛋白的水平直接影响同源重组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等促进DNA修复,以及通过维持细胞内稳态间接促进DNA修复,从而在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肿瘤耐药等发生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DNA修复失败时,自噬也可作为一种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因此研究自噬通过调节DNA损伤修复而对肿瘤的影响对于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和提供治疗思路都有重要意义。
- 马琳江瑛
- 关键词:自噬DNA修复肿瘤
- M1型丙酮酸激酶在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20年
- M型丙酮酸激酶(PKM)包括M1型丙酮酸激酶(PKM1)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既往的研究认为PKM2与肿瘤存在着密切关系,PKM2通过促进Warburg效应和合成代谢以及发挥蛋白激酶样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KM1不仅促进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也可促进Warburg效应、生物合成代谢、细胞增殖及肿瘤形成,特别是在肺神经内分泌癌和肝细胞癌的形成和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刘康江瑛
- 关键词:恶性肿瘤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