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05202)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8H指数:7
- 相关作者:刘志顺石文英钟峰曹越章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通过遵循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配穴组合的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筛选72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6例。其中电针组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穴后,采用20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分钟,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共做16次治疗。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SAS、SDS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其疗效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治疗完成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疗效与药物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相当,并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加以广泛应用。
- 钟峰曹越罗容盛蓉蓉石文英刘英含章薇
- 关键词:曲池穴上巨虚穴功能性便秘
- 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效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通过运用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观察针刺对于2种不同状态(便秘、腹泻)的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针灸配穴组合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132例(便秘型72例、腹泻型60例),将2型患者各自分为2个电针组,2个药物组,分别为便秘电针组(36例)、便秘药物组(36例)、腹泻电针组(30例)、腹泻药物组(30例)。2电针组均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后,采用20 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治疗期为4周,共完成16次治疗,第1~2周治疗5次/周,第3~4周治疗3次/周。腹泻药物组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次,3次/d,连服4周。便秘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连服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均得到有效改善。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2电针组的临床疗效与同型的药物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能够治疗不同状态(便秘、腹泻)下的功能性肠病,并能产生稳定的、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双向调节效应。
- 钟峰曹越罗容盛蓉蓉石文英刘英含章薇
- 关键词:曲池穴上巨虚穴
- 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募俞配穴(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左右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穴交替电针;药物组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各组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分别记录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及周正常排便天数,同时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记录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周正常排便天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周正常排便天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心理状态比较(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与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效果相当,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广泛应用。
- 钟峰曹越罗容盛蓉蓉石文英刘英含章薇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肠俞曲池穴上巨虚穴电针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钡餐胃动力检查与胃泌素观察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钡餐后胃动力与血清胃泌素及临床症状评分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17例FD患者(FD组),进行临床FD评分,检测空腹血清胃泌素,行空腹胃钡餐动态摄影检查,与10例正常人(正常人组)对比。胃钡餐动态摄影主要测量指标包括:胃潴留液高度、胃中间横带宽度、蠕动波频率、蠕动波最大宽度、蠕动波最大深度、蠕动波通过时间;胃泌素检查采用钡餐当天清晨空腹血清学检查。对FD患者临床评分与FD胃动力检测各项指标及胃泌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或符号秩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as 8.2简单线性相关及Spearman秩相关指数分析。结果:FD患者与正常人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FD患者与正常人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3)。FD患者与正常人胃动力检测指标胃潴留液高度、胃中间横带宽度、蠕动波频率、蠕动波通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P=0.0000;P=0.000 2;P=0.000 6)。上腹疼痛与胃蠕动波频率呈负相关,胃泌素与钡餐胃动力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钡餐动态摄影可直观观察胃动力变化,胃泌素体现了胃动力相关激素水平,可作为评价FD及其疗效的客观指标。
- 赵青金玉莲洪洋方继良韦小燕刘志顺
- 关键词:胃肠活动放射摄影术胃泌素类
- 合理设置针刺安慰对照方法的思考被引量:17
- 2011年
- 针刺安慰对照设置是针刺临床试验的难点,寻找理想、标准化的针刺对照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和热点。本文讨论了针刺对照设置的常见问题和困难,介绍了假针刺、非穴点针刺、穴位浅刺和非病症相关穴位针刺4种常用的针刺对照方法。其中,穴位浅刺蒙蔽性较好,但在很多疾病的使用中受到限制。非病症相关穴位对照、假针刺和非穴点针刺蒙蔽性稍逊,尤其对有针灸经验的患者,往往会对治疗持怀疑态度。选择头、颈、躯干后侧作为对照针刺部位可在蒙蔽性、生理效应和可行性因素间达到最佳平衡,故本文提出针刺安慰对照的设置应当在遵循传统针灸理论的前提下,采用在特殊部位取穴的理想对照模式,供今后的针刺临床试验参考。
- 王扬刘志顺
- 关键词:针刺
- 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腹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Ci Ni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NKI、Wan Fang数据库截止2014年12月的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纳入的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计403例患者,结果表明针灸天枢穴较旁开针灸非经非穴点缓解慢性腹泻疗效更好[RR=1.80,95%CI(1.51,2.13),P<0.01],针灸天枢穴疗效也优于大横穴[RR=1.42,95%CI(1.10,1.82),P<0.01],但与针灸足三里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91,1.28),P=0.39],4篇研究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结论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腹泻有效,并且是相对特异性效应,但证据等级较低。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的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秦宗实刘晓旭刘志顺
- 关键词:针灸天枢穴慢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
- 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评价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针刺、电针、体针、头针、激光针、耳针、梅花针、耳穴压豆、水针和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尿急综合征、尿频-尿急综合征等为主题词,检索Cochrane尿失禁组、临床试验资料库、Cochrane补充医学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中心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光盘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选择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即治疗组为针刺或其他疗法加针刺,对照组为药物或空白等,以排尿日记、尿垫测试、生活质量问卷等为测量指标。2个评价员独立地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分析,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 6个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日排尿频率等级有效率WMD为14.48(95%CI 7.14~29.38),下尿路症状影响评分WMD为-1.21(95%CI-1.93~-0.49),尿失禁问卷评分WMD为-2.28(95%CI-3.10~-1.46)。结论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是安全的。针刺疗法对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日排尿频率等级有效率、下尿路症状影响评分、尿失禁问卷评分较对照组有效,但针刺对膀胱过度活动症其他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尚需要更多的研究阐明。
- 徐海蓉刘志顺赵宏
- 关键词:针刺膀胱过度活动症
- X线胃钡餐动态摄影评价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运用X线胃钡餐动态摄影评价针刺治疗1个月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与血清胃泌素及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17例FD患者,进行临床FD评分及胃钡餐动态摄影检查;其中8例接受针刺系统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行胃钡餐动力检查、空腹血清胃泌素检测及症状评分。选择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接受以上相同的检测。胃钡餐动态摄影主要测量指标包括胃潴留液高度、蠕动波频率、蠕动波最大宽度、蠕动波最大深度、蠕动波通过时间、胃中间横带宽度。结果 FD患者与正常人胃潴留液高度、胃中间横带宽度、蠕动波频率、蠕动波通过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针刺治疗1个月后,FD患者单项及总体症状积分显著减低(P均<0.01),胃潴留液明显减少(P<0.01),胃中间横带宽度缩小(P<0.05),胃蠕动波频率加快(P<0.01),胃蠕动波通过时间缩短(P<0.05),血清胃泌素水平上升(P<0.01),均趋向接近于正常人。在针灸治疗FD中,胃动力指数与症状指数及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具有一致性。结论 X线胃钡餐动态摄影可作为实用而价廉的FD胃动力检查方法,针刺治疗FD可能通过提高胃泌素水平、促进胃动力的提高而产生疗效。
- 赵青金玉莲洪洋方继良刘志顺景向红喻晓春朱兵
- 关键词:针刺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血清胃泌素
- 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募俞配穴(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功能性肠病(便秘、腹泻)两种不同状态的临床疗效,为探索针刺对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60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便秘组30例、腹泻组30例),左右交替针刺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采用20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共做16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心理状态评估(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便秘组和腹泻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得到显著改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同组治疗4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论对便秘还是腹泻,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对功能性肠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 钟峰罗容曹越石文英李里余兆安潘江章薇
- 关键词:天枢穴大肠俞穴曲池穴上巨虚穴功能性肠病
- 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胰腺癌诊断中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胰腺癌患者,对其双能量CT行双期扫描与多种衍生序列图像处理过程进行回顾,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不同后处理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情况。结果双能量CT双期扫描结合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的准确率为97.83%,与病理学诊断的10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能量CT扫描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平扫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图、非线性融合、线性融合的绝对强化值(AEV)、胰腺-肿瘤相对强化值(REV)、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质期REV、强化比值(E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联合应用能够提升胰腺癌诊断准确率。
- 刘海涛薛超陈瑞赵青
- 关键词:胰腺肿瘤吸收测定法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