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21010004)

作品数:8 被引量:341H指数:7
相关作者:姚艳斌刘大锰黄文辉汤达祯唐书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煤层气
  • 6篇储层
  • 5篇煤储层
  • 3篇孔隙
  • 3篇孔隙结构
  • 2篇煤层气储层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利区预测
  • 1篇入射
  • 1篇入射角
  • 1篇注CO2
  • 1篇注气
  • 1篇物性
  • 1篇物性特征
  • 1篇两淮煤田
  • 1篇裂隙
  • 1篇裂隙系统
  • 1篇煤层
  • 1篇煤层气成藏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辽河石油职业...

作者

  • 8篇姚艳斌
  • 7篇刘大锰
  • 4篇唐书恒
  • 4篇汤达祯
  • 4篇黄文辉
  • 1篇车遥
  • 1篇杨起
  • 1篇索重辉
  • 1篇胡宝林
  • 1篇李国发
  • 1篇郭广山
  • 1篇高远文
  • 1篇常锁亮
  • 1篇刘洋
  • 1篇周铁金

传媒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华北重点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7
2007年
研究华北地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9个重点矿区42件煤样进行了平衡水法等温吸附分析.实验表明:研究区原煤兰氏体积在6.22-43.57 m3/t之间,分布特征受区域煤变质的三带分布规律控制,在中带的沁水盆地最高,焦作、安鹤、永夏和荥巩煤田其次,而在南、北两带的平顶山、大同和两淮地区最低;全区域兰氏压力在0.20-3.83 MPa之间,以大同和沁水最高,平顶山次之,其他矿区较低.研究表明,煤级是影响该区煤储层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随煤级增大,煤储层吸附能力呈多项式关系增强.煤吸附能力随煤中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总和的增高而增强,其中惰质组的影响较大.煤储层吸附能力随煤中碳组分含量的增高和氢组分含量的降低而增高.煤中水分和灰分的存在会降低煤的吸附性能.
姚艳斌刘大锰
关键词:煤储层煤层气煤级影响因素
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要素与评价体系
煤储层评价对于煤层气勘探和开发选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室测试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影响我国煤层气储层产量潜力和产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评价因素总结为煤储层物性特征(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外生...
姚艳斌刘大锰刘志华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
关键词:煤储层储层评价储层表征
文献传递
煤层气储层物性预测的AVO技术对地震纵波资料品质要求的探讨被引量:31
2008年
煤层的含气性及渗透性可以利用纵波AVO技术及基于各向异性理论的方位AVO技术进行研究.煤层气属于吸附气,储层厚度较薄,地震异常响应较弱,对地震资料的品质及其携带的信息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AVO与方位AVO反演理论的近似条件及模型试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地震纵波数据信噪比、入射角、偏移距分布及方位角分布等参数的要求:1.观测系统设计及野外采集时应保证地震波的有效入射角在0°~30°或更大范围内,偏移距应大中小均匀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缺失.2.地震数据应有足够宽分布的方位角,煤层气地震勘探中应选择宽方位观测系统.3、地震资料信噪比应足够高.
常锁亮杨起刘大锰刘洋李国发索重辉
关键词:煤层气入射角方位角
华北地区煤层气储集与产出性能被引量:44
2007年
对华北地区9个典型煤田(盆地)共144件煤岩样品进行块煤光片法显微裂隙测试、低温氮比表面及孔径测试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煤的显微裂隙以宽度小于5μm、长度小于300μm的裂隙为主,裂隙密度约20~200条/9cm^2,孔隙度为2.38%~10.3%,孔隙类型以孔径小于100nm的吸附孔为主,有利于煤层气储集而不利于其产出。煤层的储集性能以焦作煤田和荥巩煤田最好,平顶山煤田、大同煤田和沁水盆地南部次之,其他地区较差。煤层气产出性能以淮北煤田、淮南煤田、平顶山煤田和安鹤煤田最好,永夏煤田和大同煤田最差。焦作煤田显微裂隙不甚发育,荣巩煤田孔隙连通性差,沁水盆地煤的微孔、小孔比例过大,分别成为制约各区煤层气产出的“瓶颈”问题。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
关键词:孔隙结构储集煤层气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被引量:137
2006年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②孔隙度较小,且孔隙类型中吸附孔(0~100 nm)远比渗流孔(大于100nm)发育;③吸附孔多为连通性较差的一端封闭的平行板毛细孔.这种两极、双峰分布的孔裂隙系统结构,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但对煤层气的开采不十分有利.
姚艳斌刘大锰黄文辉汤达祯唐书恒
关键词:两淮煤田煤储层孔隙结构裂隙系统煤层气
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煤层气有利区预测被引量:26
2007年
通过对平顶山煤田采集煤样的煤质、煤岩显微组分、煤相、煤岩显微裂隙分析,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研究了该区的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层气生气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物性特征.并采用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计算了该区的煤层气资源量,预测了煤层气资源分布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786.8×108m3,煤层气资源丰度平均为1.05×108m3/km2,具有很好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其中,位于煤田中部的八矿深部预测区和十矿深部预测区周边地区,煤层累计有效厚度大,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层埋深适中,同时由于该受挤压构造应力影响,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渗透性高,是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目标区.
姚艳斌刘大锰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胡宝林车遥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物性
西北地区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从西北地区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等几方面探讨了构造作用对煤层气的控制。构造作用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从含煤地层形成至煤层气生成聚集全过程,是煤层气控制地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聚煤期构造控制煤系地层和煤层发育特征。聚煤期后构造控制着生、储、盖层性能及组合,并影响煤层气运、聚、保特征,从而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
周铁金姚艳斌
关键词:煤层气
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研究被引量:57
2006年
借助于低温氮等温吸附试验和压汞孔隙分析,研究了河南煤田主要矿区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煤储层孔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煤储层的孔比表面及总孔体积均较大;②压汞孔隙度较大,孔隙结构以吸附孔占绝对优势,约占总孔隙含量的78%;③孔隙类型主要为细孔细喉型,渗流孔内部的连通性较好但渗流孔和吸附孔之间的连通性较差;④研究区的这种孔隙系统对煤层气的储集非常有利,但对煤层气的解吸和开发较为不利。
姚艳斌刘大锰
关键词:煤层气煤储层孔隙结构
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7年
煤层气将成为我国继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之后的战略性接替能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既能解决我国天然气的不足,又能从根本上消除了煤炭开采中造成的瓦斯突出等灾害,还可以减少了大量瓦斯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论文详细阐述了煤层气赋存状态、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煤层气开采基础与提高采收率方法,分析了注气增产法开发煤层气机理,指出了注气增产法开发煤层气的研究方向。
高远文姚艳斌郭广山
关键词:注CO2煤层气开采采收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