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76)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马斌林孙刚单美慧姚雪梅周梅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乳腺
  • 8篇乳腺癌
  • 8篇腺癌
  • 5篇浸润性
  • 4篇浸润性乳腺癌
  • 2篇新疆维
  • 2篇细胞
  • 2篇磷酸
  • 2篇磷酸化
  • 2篇发病
  • 2篇MTOR
  • 2篇P-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新疆维族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机构

  • 7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马斌林
  • 7篇孙刚
  • 5篇单美慧
  • 3篇姚雪梅
  • 3篇周梅
  • 2篇马静
  • 1篇郑玉梅
  • 1篇任光辉
  • 1篇董朝
  • 1篇冷晓玲
  • 1篇王江涛
  • 1篇木扎帕尔
  • 1篇许睿玮
  • 1篇顾玉翠
  • 1篇王薇
  • 1篇宋海涛
  • 1篇李艳艳
  • 1篇吕伟伟
  • 1篇刘春生

传媒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雷帕霉素靶蛋白及其下游分子4E结合蛋白1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中mTOR及其下游分子4E结合蛋白1(4EBP1)及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I)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6例浸润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磷酸化的roTOR与4EBP1及S6K1的表达,分析i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原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p-roTOR、p-4EBPl和p-S6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65.5%、59.5%,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mTOR与p-4EBP1及P—S6K1的表达明显相关(r=0.458,P〈0.05;r=0.383,P〈0.05)。(3)在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p-mTOR、p-4EBP1、p-S6KI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者的表达与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mTOR信号通路中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I及S6K1的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并对促进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作用。同时作为信号通路中的上游分子,roTOR对其下游的4EBP1及S6K1具有调控作用。
马静单美慧孙刚木扎帕尔董朝任光辉马斌林
关键词:乳腺癌雷帕霉素靶蛋白
新疆维族与汉族乳腺癌组织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表达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乳腺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05-03-01-2009-09-3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85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的表达状况;分别选取2012-01-01-2012-06-3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维、汉新鲜乳腺癌和癌旁组织样本,使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的mRNA表达状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p-mTO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和67.4%(P=0.06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和61.7%(P=0.485);p-4EBP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9%和20.0%(P=0.020),在乳腺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9%和12.1%(P=0.029);p-S6K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0%和43.3%(P=0.695),在乳腺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0%和22.7%,P=0.054;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维、汉乳腺癌组织中mTOR mRNA相对定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4EBP1和S6K1mRNA相对定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8和0.404。结论:mTOR信号通路中p-4EBP1的表达水平存在维、汉民族的差异,为研究维、汉不同民族之间乳腺癌差异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方向。mTOR及其下游分子mRNA表达水平与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并不完全一致,提示蛋白表达的调控位点可能位于转录后水平。
单美慧孙刚马静马斌林周梅姚雪梅
关键词:P-MTOR汉族
触诊、B超和钼靶检查判断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准确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临床检查中触诊、B超和钼靶检查判断浸润性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1日—2008年9月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5例经手术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女性患者的临床检查和病理资料。记录原发肿瘤和腋窝淋巴结触诊、B超、钼靶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45例患者触诊和病理资料完整,其中522例接受了B超检查,516例接受了钼靶检查。触诊的准确率为59.1%(322/545),B超的准确率为84.9%(443/522),钼靶的准确率为69.8%(360/51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评价原发肿瘤大小方面,触诊和B超一致(均为T1、T2、T3或T4)的几率为68.0%(355/522),触诊和钼靶一致的几率为35.1%(181/516),B超和钼靶一致的几率为37.4%(185/495),而三者均一致的几率为32.9%(163/49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判断腋窝淋巴结状况方面,触诊、B超和钼靶与病理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为0.000),三者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164、0.401和0.171(P值均为0.000),灵敏度分别为25%、63%和31%,特异度分别为93%、78%和87%。结论 B超判断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的准确性最高。触诊、B超和钼靶判断原发肿瘤大小差异较大,其中B超和触诊结果一致的可能性最大。触诊、B超和钼靶判断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性均不高。
单美慧冷晓玲姚雪梅马斌林王薇郑玉梅
关键词:触诊B超钼靶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1的定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1(p-S6K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定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5例浸润性乳腺癌中不同亚细胞部位p-S6K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细胞质p-S6K1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质P-S6K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细胞核p-S6K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细胞质p-S6K1阳性表达者其无疾病生存率小于细胞质p-S6K1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细胞质p-S6K1的表达是浸润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不同亚细胞部位p-S6K1的表达可用来标志浸润性乳腺癌不同的病理生物学特征。细胞质p-S6K1的表达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顾玉翠孙刚马斌林单美慧许睿玮周梅
关键词:乳腺癌细胞质预后
BARD1基因与乳腺癌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生命健康,全球每年约有41万的女性死于该病。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20年来以3%~4%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0.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且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年龄平均低5~10岁。
王江涛孙刚马斌林
关键词:乳腺癌基因多态性亚细胞定位
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治疗的方法有手术、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但无一种金标准适合所有乳腺癌的治疗。仅仅关注乳腺癌肿块的大小,无法定义各种亚型都有相同的预后。组织学分类系统可根据肿瘤组织学外观将乳腺癌分成各种亚型。
宋海涛孙刚马斌林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磷酸化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在浸润性乳腺癌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磷酸化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在浸润性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部位。方法随机选取于2005年3月—2009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85例乳腺癌患者,挑选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重新切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及其下游分子4EBP1和S6K1在细胞中的表达部位。结果在285例癌组织切片中,p-mTOR、p-4EBP1和p-S6K1的染色阳性例数分别为279例、161例和226例;在285例癌旁组织切片中,p-mTOR、p-4EBP1和p-S6K1的染色阳性例数分别为239例、81例和136例。p-mTOR在癌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1例,细胞浆有270例,核浆共表达有8例,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0例,细胞浆有234例,核浆共表达有5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554);p-4EBP1在癌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3例,细胞浆有45例,核浆共表达有113例,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1例,细胞浆有6例,核浆共表达有74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6K1在癌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3例,细胞浆有28例,核浆共表达有195例,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有6例,细胞浆有0例,核浆共表达有130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TOR信号通路中磷酸化4EBP1和S6K1在浸润性乳腺癌细胞浆中表达增高与乳腺癌相关。
单美慧木扎帕尔.阿不都克热木姚雪梅周梅孙刚马斌林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
2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GFR、CK5/6表达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细胞角蛋白5/6(CK5/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8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267例(汉族203例,维吾尔族64例),均有完整病理资料(包含ER、PR、HER2、Ki-67、EGFR、CK5/6免疫组化结果),对EGFR、CK5/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1)EG-FR、CK5/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73/267)、21.3%(57/267),维吾尔族和汉族乳腺癌中EGFR、CK5/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GFR、CK5/6表达与年龄、肿块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3)EGFR在组织学分级Ⅲ级中的表达率高于Ⅱ级,CK5/6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Ⅲ级中的表达率高于Ⅰ级、Ⅱ级(P<0.05)。(4)EGFR在增殖指数(Ki-67)(++)组表达高于(-)、(+)组,CK5/6表达率随Ki-67升高而逐渐升高(P<0.05)。(5)EGFR、CK5/6共同表达率(即同时阳性表达或阴性表达)为77.5%。(6)EGFR、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中表达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breast cancer NTNBC)。结论 EGFR、CK5/6在组织学分级较高组、Ki-67阳性组、TNBC表达率较高;EGFR、CK5/6具有共表达性;EGFR在TNBC高表达为其EGFR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李艳艳木扎帕尔.阿不都孙刚马斌林
关键词:EGFRCK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新疆维、汉民族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对比分析影响新疆维(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汉族和维族临床诊断为Ⅰ~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728例患者,维、汉族女性乳腺癌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8.4%、9.8%;其中局部复发者维吾尔族组11例(6.5%),汉族组9例(1.6%);远处转移者维吾尔族组37例(21.8%),汉族组45例(8.0%)。维、汉族女性在肿瘤大小、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ER及PR表达情况、术后是否接受正规的辅助治疗是影响Ⅰ~Ⅲ期手术乳腺癌患者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预测维、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是保护因素。结论 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率高于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是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而ER阳性表达、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能抑制乳腺癌的复发及远处转移。
吕伟伟刘春生马斌林阿力比亚提.艾尼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转移维吾尔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