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5012)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崔晓鹏张文龙王昂生高守亭张大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马里兰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中尺度
  • 2篇对流复合体
  • 2篇正压
  • 2篇正压不稳定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中尺度对流复...
  • 2篇气旋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气旋
  • 2篇热带气旋生成
  • 2篇结构特征
  • 2篇季风
  • 2篇季风槽
  • 1篇中尺度系统
  • 1篇散度
  • 1篇湿度梯度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台风
  • 1篇偶极
  • 1篇位温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马里兰大学
  • 1篇邯郸市气象局

作者

  • 4篇崔晓鹏
  • 3篇王昂生
  • 3篇张文龙
  • 2篇张大林
  • 2篇高守亭
  • 1篇张海霞

传媒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被引量:18
2009年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TC在暖湿洋面上生成的时间,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由强向弱转变,在TC发生前18小时迅速减小到10 m/s,随后在10 m/s以下维持少变,垂直切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对流层高层环流形势的演变;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槽的形成和加强对TC的生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热带温暖洋面作用,季风槽首先表现出有利于单体对流和带状对流发生发展的条件性对流不稳定特征,随着季风槽的加强,季风槽进一步表现出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正压不稳定特征;季风槽槽线南侧的低空急流的经向分布很宽广,由105°E越赤道气流和中南半岛偏西气流(其源头是索马里越赤道低空急流)汇合而成,急流的加强活动具有经向差异,由于边界层高θ_e空气辐合抬升产生两条经向距离约300 km的显著带状对流云系,槽线南侧风速分布的经向差异导致两条带状云系发生追赶,并逐步在季风槽底部槽线附近合并加强为MCC,进而导致中尺度涡旋(MCV)的产生并最终发展成为TC。分析结果还表明,为深对流供应丰富对流有效位能的主要是来自台风发生区域本地南海暖洋面的地面热通量,南海暖洋面对TC生成有重要贡献。台风榴莲的生成是一个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涡旋对流热塔、与带状对流云系伴随的涡度带的升尺度,涡度带合并成长为MCV,以及大尺度条件对TC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时间及地点的控制作用等。
张文龙张大林王昂生崔晓鹏
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季风槽正压不稳定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适用于中尺度系统研究的位涡方程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推导绝热、无摩擦大气方程组,讨论了新方程组的特点;新方程组中,位温θ显式出现在动量方程中,有利于探讨倾斜的等熵面(等位温面)对中尺度系统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此新方程组,推导出适用于中尺度系统研究的新的位涡方程,新位涡方程突出的特点是,与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散度项显式出现在方程的右端;这为研究中尺度系统演变过程中,辐合、辐散效应对系统位涡收支的影响、进而研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热、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方法.
高守亭崔晓鹏
关键词:中尺度系统位温位涡散度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
利用NCEP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
张文龙张大林王昂生崔晓鹏
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季风槽正压不稳定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2001年台风“榴莲”生成前期对流“热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6
2008年
积云对流热塔(hot tower)对台风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热塔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概念性语言描述上。采用PSU-NCAR MM5模式对2001年台风"榴莲"在正压环境条件下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成功的高分辨率(6 km)显式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与台风"榴莲"生成相关的对流热塔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了成熟热塔的结构图像,并通过实例证实了Montgomery(2006)提出的热塔偶极涡度对概念模型。其主要特征包括:(1)热塔内部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从边界层开始,直达甚至穿透对流层顶,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上层;(2)在地面到200 hPa之间,具有强雷达回波特征的对流云塔垂直耸立,边界光滑;(3)热塔的侧边界相当位温面十分陡立,基本呈中心对称分布;(4)热塔远比周围环境空气温度高,高温扰动中心可达4 K以上,位于最大上升速度中心上方附近;(5)所有热塔都伴随有偶极涡度对,在垂直剖面图上偶极涡度对呈现多样性,以单偶极和双偶极为主要形式,有时也存在三偶极的形式;(6)偶极涡度对进一步与偶极涡旋对对应;(7)垂直速度和正涡度柱在对流层中上层基本不重合;(8)热塔内水平风速剧烈地向垂直方向扭转。另外,初步分析了偶极涡度对的形成机制,偶极涡度对的产生归因于水平涡管向垂直涡管的剧烈扭转。
张文龙崔晓鹏王昂生宗志平
关键词:结构特征
1999年梅雨锋系结构特征的模拟诊断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江淮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诊断了江淮地区梅雨锋系的双锋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大气相当位温、位温和湿度(比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位温梯度和湿度梯度均对江淮梅雨锋系双锋结构中相应的两个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带的存在有着重要贡献,而湿度梯度的贡献更大。进而从理论上推导了大气湿度梯度倾向方程,指出大气湿度梯度的变化与平流效应、散度效应、水平或垂直涡管(次级环流)效应以及水汽源汇的梯度有关;利用中尺度模拟资料对湿度梯度倾向方程的经向分量进行了简单的方程诊断,模拟时段平均的诊断分析表明,大气经向湿度梯度绝对值的变化主要同散度效应、与水平涡管相关的次级环流效应以及水汽源汇效应相关。由于水汽源汇是由与水汽相关的相变过程造成,与云物理过程的发展和演变直接相关,因此,大气湿度梯度的演变与云物理过程,并进而与云或降水系统的分布、发展和演变相关。梅雨锋系的存在为其附近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起到一定的组织或控制作用;反过来,暴雨系统的发展、降水云系的发展和演变,又通过改变大气温、湿状况,对梅雨锋系产生影响。
崔晓鹏高守亭张海霞郝世峰
关键词:湿度梯度
A phase analysis of vorticity vectors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onvection被引量:1
2008年
Three new vorticity vectors have been proposed by Gao et al to study the two-dimensional tropical convec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 phase relations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the vorticity vectors are analysed with the calculations of la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ased on hourly zonally-averaged mass-integrated cloud-resolving simulation data. The cloud-resolving model is integrated with the vertical velocity, zonal wind, horizontal thermal and moisture advection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bserved and derived from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 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 (TOGA-COARE) for 10 days. Maximum local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convective vorticity vector leads maximum surface rain rate by 2 hour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orticity and zonal gradient of ice heating. While maximum local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moist vorticity vector leads maxfinum surface rain rate by 2 hours mainly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onal specific humidity gradient and zonal buoyancy gradient. And the maximum local decrease of the zonal component of the dynamic vorticity vector leads maximum surface rain rate by 2 hour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vorticity and vertical pressure gradient as well as vorticity and buoyancy.
崔晓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