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1)

作品数:91 被引量:1,218H指数:21
相关作者:王旭东来航线田霄鸿吴发启师江澜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6篇土壤
  • 20篇有机碳
  • 19篇秸秆
  • 15篇土壤有机
  • 14篇还田
  • 12篇土壤有机碳
  • 12篇秸秆还田
  • 10篇小麦
  • 9篇玉米
  • 8篇养分
  • 8篇微生物
  • 8篇关中平原
  • 7篇生物质炭
  • 7篇发酵
  • 6篇施用
  • 6篇酶活性
  • 5篇农田
  • 4篇有机质
  • 4篇生物量碳
  • 4篇饲料

机构

  • 9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鲁东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汉中市农业科...
  • 1篇铜川市农业科...
  • 1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22篇王旭东
  • 21篇来航线
  • 19篇田霄鸿
  • 15篇吴发启
  • 9篇师江澜
  • 9篇韦小敏
  • 7篇李有兵
  • 7篇薛泉宏
  • 7篇朱瑞祥
  • 7篇赵世翔
  • 6篇李硕
  • 6篇王效琴
  • 5篇张艳群
  • 5篇田国成
  • 5篇闫小丽
  • 5篇马玥
  • 5篇佟小刚
  • 5篇王淑娟
  • 4篇李锦
  • 4篇把余玲

传媒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西北农业学报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农机化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18篇2016
  • 18篇2015
  • 13篇2014
  • 9篇2013
  • 8篇2012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陕西关中平原连续11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选择5种还田模式,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不还田(WH-MN)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C-MN),测定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碳组分和无机碳(SI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与CK相比,WH-MC和WC-MC的SOC储量分别增加28.1%和22.2%,SIC储量分别增加20.4%和17.3%;与试验初始土壤碳储量相比,各还田模式SOC固持量变化为-0.84~6.55 t·hm^(-2),SIC固持量为-0.26~8.61 t·hm^(-2);土壤总固碳效率为7.5%,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65 t·hm^(-2)·a^(-1);与CK相比,WH-MC和WC-MC显著提升0~20 cm土层活性碳组分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碳库变化主要受秸秆投入量的影响。来源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的Ca^(2+)、Mg^(2+)与SOC矿化产生的CO2可共沉淀形成CaCO3,可能是本研究SIC增加的主要机制。从提高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为最佳还田模式。
李雨诺樊媛媛曹彬彬田霄鸿师江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
冷硝酸浸提法对表征富钾石灰性土壤有效钾的适用性研究
2016年
通过研究西北黄土区富钾石灰性土壤中钾素形态及各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冷硝酸浸提土壤有效钾法”在富钾石灰性土壤上的适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多年定位试验农田土壤为供试材料,用2 mol·L-1冷硝酸浸提测定土壤有效钾,并以常规方法测得土壤钾素的其他7种组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上述8种组分间的关系。在麦玉轮作体系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层土壤中各组分钾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性,变异系数1.9%-33.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差异不显著;冷硝酸浸提钾的含量分别约为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1.43和0.30倍,且与土壤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r=0.82);主成分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与土壤速效钾同在第一主成分中,且均具有较高载荷;通径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主要由土壤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以及非交换性钾3种化学形态组成,其含量来自土壤交换性钾的贡献最大,与速效钾类似。冷硝酸浸提法可以作为表征石灰性富钾土壤有效钾水平的可靠方法,土壤交换性钾是土壤有效钾主要供方。
李秀双师江澜李硕田霄鸿
关键词:富钾有效钾
添加石灰和秸秆对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作物秸秆与石灰配施对土壤CO2排放、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土壤无机碳(SIC)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SOC固持对初始SOC含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及稳定同位素技术(13C),选用经16年不同碳氮水平管理,且长期进行冬小麦-夏休闲种植的2个供试土壤样品:S0N0土壤(不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氮肥)和S1N1土壤(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2),将S0N0土壤和S1N1土壤分别在添加秸秆(12g·kg-1)或不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石灰(3 g·kg-1)或不添加石灰的情况下于25℃黑暗条件中培养120 d。【结果】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不仅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而且S0N0土壤CO2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幅度高于S1N1土壤,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和3.19 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促使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 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的腐解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3 066.3和2 480.53 mg·kg-1;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对S0N0土壤的SOC净固持量无显著影响,但是S1N1土壤的SOC净固持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
曹彬彬朱熠辉姜禹含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土壤碳土壤呼吸施用石灰同位素技术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还田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探讨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腐解对还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动态监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可溶性碳(DOC)和矿质氮含量,研究等量玉米根茬、秸秆、茎及叶4个部位在连续7季还田(秸秆+根茬还田)和不还田土壤(仅根茬还田)中的腐解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的最初7 d是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高峰期;腐解期间(62 d)SMBC、SMBN含量表现为添加秸秆始终高于根茬,叶分别在前28 d、14 d内高于茎,后期则低于茎,秸秆介于茎、叶之间;土壤DOC、矿质氮含量为叶>秸秆>茎>根茬;培养结束时,各处理SMBC和矿质氮含量均较起始(0 d)显著提高,DO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SMBN含量显著下降。与不还田土壤相比,还田土壤对新鲜残体的腐解影响不显著,且两者间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差异较碳组分明显。腐解期间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器官碳、氮等化学组分的差异性,等量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补充土壤活性碳、氮数量,土壤活性氮组分对还田土壤的响应较碳组分灵敏。
把余玲田霄鸿万丹李锦王淑娟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
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规范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行为,为中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借鉴相关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为例,采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结果]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和流程确定了7个Ⅰ级评价指标,21个Ⅱ级指标和47个Ⅲ级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服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Ⅰ级指标的权重。[结论]本文构建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和权重是根据专家意见和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和确定的,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可加快和推进中国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信用评价工作的开展。
夏积德吴发启丛佩娟张养安
关键词:水土保持信用评价层次分析法
生物肥料多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多功能芽孢菌株及其组合,并对其促生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发酵液拮抗活性的测定、盆栽试验、土壤养分测定和植株根域土壤区系分析从9株供试芽孢杆菌中进行多功能菌株的筛选,并通过室内相容性试验,得到功能菌株最佳复配组合。除菌株B02和B08外,其余菌株都具有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和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菌株B04的促生作用较强,在生长30 d和60 d时总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8.4%和44.6%;菌株B06的抑病作用较强,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R2/R1为0.4~1.8,无菌滤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为66.7%~87.5%;此外,菌株B01具有活化氮和磷的作用,B03、B04、B05和B06具有活化氮和钾的作用,B07具有活化钾的作用,B09具有活化氮、磷和钾的作用,氮的活化率为8.4%~23.2%,磷的活化率为3.5%~8.4%,钾的活化率为4.2%~26.8%。菌株室内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复配组合为B04-B06-B07和B01-B04-B07。供试9株芽孢杆菌都具有抑病、促生、活化养分和改善微生物区系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多功能芽孢杆菌的菌群组合研究的理论依据可靠可行,实践依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艳群来航线韦小敏王旭东
关键词:生物肥料芽孢杆菌
益生菌发酵苹果渣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被引量:39
2016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发酵苹果渣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5.87±0.10)kg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抗生素),正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混合型抗生素,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6%、8%益生菌发酵苹果渣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抗生素和6%益生菌发酵苹果渣均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和腹泻率(P<0.05);添加抗生素和6%益生菌发酵苹果渣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和总胆固醇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生长激素、胰岛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含量(P<0.05)。随着益生菌发酵苹果渣添加量的增加,生长性能、腹泻率、粪便大肠杆菌数量以及血清中尿素氮、总胆固醇和激素指标呈现二次变化趋势(P<0.05),当添加量为6%时效果最好。与正对照组相比,添加益生菌发酵苹果渣能极显著增加粪便中菌群总数(P<0.01),而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添加6%益生菌发酵苹果渣能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和腹泻率,提高血清中内分泌激素含量,降低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
高印王国军来航线杨雨鑫
关键词: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粪便菌群
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7
2016年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分析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及损失规律,用西红柿茎蔓、玉米秸秆和猪粪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进行了为期30 d的堆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堆体温度,使堆体快速进入高温期,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可降低挥发性氨的累积释放量,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从而提高堆肥产品全氮的含量,并可促进堆肥后期NH_4^+-N向NO_3^--N转化,提高非酸水解态氮的含量。添加生物质炭有利于堆肥的腐熟,在堆肥第18 d添加较高比例的生物质炭的处理其NH_4^+-N/NO_3^--N≤0.5,堆肥产品达到腐熟。综合保氮和腐熟效果,蔬菜废弃物在堆肥化过程中以添加10%的生物质炭为最佳。
徐路魏王旭东
关键词:蔬菜废弃物生物质炭堆腐氮素转化有机态氮
黄绵土中碳酸钙含量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为探讨碳酸钙(CaCO_3)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向一种黄绵土中分别添加0、30、50 g·kg^(-1)CaCO_3模拟陕西省境内具有不同CaCO_3含量(9%~15%)的黄绵土,随后再添加0、20 g·kg^(-1)有机肥(M),交互组合设L0、L0-M、L30、L30-M、L50和L50-M等6个处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105 d),测定了土壤pH、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颗粒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CO_2释放量.结果表明:未施用有机肥时,土壤pH和MBC含量随CaC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CaCO_3含量对DOC、POC、ROC和有机碳氧化稳定性(Kos)无显著影响,其差异亦不会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当施用有机肥后,随着土壤CaCO_3含量增加,土壤pH上升、活性有机碳(MBC、DOC、POC和ROC)含量增加、Kos降低,土壤CO_2排放也随之增加.CaCO_3不仅能促进有机肥的矿化分解,而且它和有机肥会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的交互效应,其效果与CaCO_3含量密切相关.低量CaCO_3和有机肥对土壤CO_2的释放具有负的表观交互效应,但高量CaCO_3和有机肥对其产生正的表观交互效应.因此,CaCO_3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土壤中CaCO_3含量密切相关.在农业管理中,根据土壤CaCO_3含量合理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碳素循环和温室气体(CO_2)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徽魏彬萌刘丹张霞王旭东
关键词:CO2排放有机碳组分交互效应黄绵土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多元方差分析及因子分析法比较评价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4种耕作措施(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及2种秸秆管理措施(玉米秸秆还田、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处理最大,旋耕、翻耕处理次之,深松处理最小;秸秆还田0~10 cm土壤容重较不还田处理降低2.33%,达显著水平。小麦、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养分组、有机质环境组及酶活性组指标变量受不同耕作措施的影响均大于受秸秆管理措施的影响。传统耕作两季土壤质量均最差。深松、旋耕有一定后效,且有机质养分因子得分较高,免耕则相反。综合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玉米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小麦-小麦秸秆高留茬/免耕/播种玉米模式适宜在该区推广。
王淑娟李有兵吴玉红田霄鸿王少霞闫小丽朱瑞祥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质量评价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