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05A08)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孟岩黄尚志马明义苏丹张思仲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突变
  • 2篇突变分析
  • 2篇综合征
  • 2篇基因突变
  • 2篇基因突变分析
  • 1篇动态突变
  • 1篇性疾病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疾病
  • 1篇致病基因
  • 1篇窒息
  • 1篇三核苷酸
  • 1篇突变位点
  • 1篇皮下
  • 1篇皮下脂肪
  • 1篇剖腹
  • 1篇剖腹产
  • 1篇缺氧
  • 1篇缺氧窒息

机构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篇黄尚志
  • 2篇孟岩
  • 1篇尹飞
  • 1篇梁德生
  • 1篇王刚
  • 1篇商慧芳
  • 1篇施惠平
  • 1篇陈朴
  • 1篇周青
  • 1篇杨元
  • 1篇佃艳
  • 1篇张思仲
  • 1篇王铮
  • 1篇苏丹
  • 1篇邬玲仟
  • 1篇苏亮
  • 1篇彭园园
  • 1篇杨涛
  • 1篇刘沉涛
  • 1篇李晓侨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火棉胶样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一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确定1例火棉胶样儿的基因突变。方法火棉胶样儿所涉及的突变基因很多,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后,依文献报道,选择突变发生率最高的基因——转谷丙酰胺酶基因1(TGM1)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方法对TGM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并进行PCR产物正反向直接测序。对错义突变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进行群体检验。结果患儿TGM1基因存在3个新的异常:外显子3中c.463C〉T点突变,导致错义突变P.Arg155Trp;外显子4中缺失G(c.694delG),导致移码突变P.Glu232SeffsX98;外显子4中存在另1个c.578G〉A点突变,导致无义突变P.Trp193X。其父亲为c.694delG突变杂合子,母亲则为具有c.463C〉T、c.578G〉A双重突变的杂合子。c.463C〉T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群体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对照人群中没有此突变。结论该火棉胶样儿由TGM1基因突变引起,存在3种致病突变,其中两个突变(c.463C〉T/c.578G〉A)发生在母源等位基因,而另一个突变来源于父亲。
佃艳孟岩王铮彭园园周青李晓侨苏亮黄尚志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致病基因动态突变位点三核苷酸重复变异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动态突变位点检测中的技术问题,并分析常染色体显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a|dominantcerebetlarataxias,ADCA)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1,2,3,6,7亚型的致病基因动态突变位点三核苷酸重复数的分布范围,以期为今后标准化ADCA基因检测技术及中国人群制定相关基因动态突变量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263个ADCA家系的先证者及261个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为对象,应用荧光PCR-毛细管电泳及DNA测序技术进行上述SCA致病基因内动态突变位点基因分型,统计分析不同对照下各基因动态突变位点毛细管电泳检测重复数与DNA测序结果的差异,以及各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特点及重复次数分布范围。结果以DNA测序所确定的重复次数为标准,SCA各致病基因动态突变位点的PCR产物在毛细管电泳中,迁移率均大于GC含量相对均衡的分子量内标片段,其中SCA2、6、7亚型基因位点尤为明显。以各基因已知CAG重复数片段为外标计算受检标本CAG重复数,可将误差缩小至±1个拷贝。在各基因CAG正常重复范围内,PCR产物毛细管电泳迁移率主要与CAG拷贝数相关,而与CAG拷贝数变异所致PCR产物GC含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在263个ADCA家系中,发现SCA1家系6个(2.28%),SCA2家系8个(3.04%),SCA3家系81个(30.80%),未发现SCA6和SCA7家系。排除上述突变基因后,正常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变异范围在SCAl为17~36次,杂合率为76.1%,SCA2为13~30次,杂合率为17.7%,SCA3为14~39次,杂合率为74.4%,SCA6为6~16次,杂合率为72.1%,SCA7为6~13次,杂合率为41.3%。突变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变化范围在SCA1为49~56次,SCA2为36~41次,SCA3为59~81次。未发现单一位点纯合突变或两位点双重杂合突变患者。结论通过设置有限数�
陈朴马明义商慧芳苏丹张思仲杨元
关键词:基因动态突变
罕见Hutchinson-Gilford早老综合征基因诊断一例被引量:3
2009年
患者女,2004年10月出生,湖南人。系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2kg,无缺氧窒息史。3个月会抬头,1岁会说话、走路。患儿生后即发现皮肤薄,头发稀疏、色欠黑,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愈发稀疏、色黄,皮下脂肪渐萎缩减少。语言、运动、智力发育均正常。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
沈鉴东尹飞梁德生刘沉涛邬玲仟
关键词:基因诊断综合征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缺氧窒息皮下脂肪
Noonan综合征患者PTPN11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研究中国人Noonan综合征患者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rotein-tyrosine phosphatase,nonreceptor-type 11,PTPN11)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遗传咨询门诊3例散发的Noonan综合征患者及其无症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患者PTPN11基因的全部15个编码区外显子及其邻接的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检出突变后再对其父母的相应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相应碱基改变以排除多态性,利用网上ClustalW工具分析突变位点所在氨基酸在多个物种中的保守性.结果 在1例患者的第3外显子区域检出一杂合的c.181G>A碱基取代,导致第61位的天冬氨酸改变为天冬酰胺(p.D61N),在其无症状父母和100名正常个体中无此突变;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另外2例患者PTPN11基因的编码区未检到突变.结论 p.D61N突变在文献中已有报道,本例患者为新生突变.本研究进一步肯定了 p.D61N为Noonan综合征的致病突变,基因诊断的结果验证了该患者的临床诊断.另外两例Noonan综合征患者可能由其他基因的突变所致,反映了该病的遗传异质性.
杨涛孟岩施惠平赵时敏王刚黄尚志
关键词:NOONAN综合征基因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