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255)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黄文李茂杨化超黄文杨华超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周期性张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调节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周期性张力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表型的调节机制.方法 原代全骨髓法培养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作成脂、成骨、成平滑肌细胞方向诱导,验证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将细胞分为4组:A组用含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完全培养基培养,B组用幅度10%、频率1 Hz周期性张力诱导,C组采用TGF-β1+周期性张力联合诱导,D组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作对照.3d后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并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肌动蛋白(α-act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钙调节蛋白1(calponin1)、钙调节蛋白3(calponin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观察细胞内α-actin、SM-MHC、calponin1、calponin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经流式细胞术鉴定,所培养细胞为BMSCs.诱导3d后,A、B、C3组的VSMC标志物均较D组明显升高,以SM-MHC和calponin3增加为主.A组(0.919 2±0.028 1)较B组(0.823 6±0.024 6)的SM-MHC蛋白表达水平高,但低于C组(1.043 1±0.090 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calponin3 mRNA表达量比蛋白表达量变化更明显,而calponin1蛋白表达量和mRNA表达量同步增高.结论 周期性张力能够诱导BMSCs分化为VSMCs,对分化的VSMCs的表型调节还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
- 游成东李茂黄文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皮肤溃疡被引量:3
- 2018年
-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于皮肤溃疡的治疗需进行更多方面的评估。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小鼠皮肤溃疡愈合的可能性。方法:取C57小鼠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用无菌剪刀在小鼠背部建立纵行皮肤创面模型,创面约2.5 cm×2.0 cm大小,深度约5 mm。造模后,实验组创周和创面注射1 m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测量两组小鼠溃疡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并于移植0,7,14 d取小鼠皮肤溃疡周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抗细胞核抗体MAB1281表达用于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周围的残留率。结果与结论:(1)实验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2)实验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3)移植后0 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残留最多,随着皮肤溃疡的愈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周围残留量逐渐减少;(4)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可能通过旁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方式促进局部血管新生,进而促进皮肤溃疡愈合。
- 李茂游成东黄文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溃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脐带间质干细胞移植皮肤溃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被引量:8
- 2013年
- 背景:严重下肢缺血是周围血管疾病中难于治疗的疾病,自体干细胞移植方法的运用可以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希望。目的:总结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发展近况,探讨其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干细胞,移植,严重下肢缺血","stem cell,transplant,critical limb ischemia"为检索词,检索时间1990年1月至2013年3月,检索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纳入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排除与研究无关和重复文献,保留4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类型、数量、分离方式,是否有细胞因子的刺激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是一全新治疗手段,疗效显著,但是自体干细胞如何长期维持治疗效果其机制尚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李茂黄文
-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因子周围血管疾病严重下肢缺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低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低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20只,年龄6~8周、雌雄不限、体质量100~120g,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鉴定实验细胞CD54、CD29、CD90、CIM5表达。根据细胞培养及冲涮实验时的细胞氧环境,实验分组为4组:A组(20%O2培养20%O2冲涮组);B组(1%O2培养1%O2冲涮组);C组(20%O2培养1%O2冲涮组)和D组(1%O2培养20%O:粘附冲涮组),比较不同组下剪切力冲涮细胞的残留率。研究不同氧浓度变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的影响。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1%O2环境下(B、C组)粘附能力增强,在20%O2环境下(A、D组)粘附能力减弱(P〈0.05);HIF-1α表达水平在1%O2环境下(B、C组)增强(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着粘附时问越长,细胞粘附能力也逐渐增强,经过低氧处理细胞的粘附力提高时间快于常氧环境。
- 文飞王立维黄文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氧粘附能力
- 人脐带MSCs-海藻酸盐凝胶敷料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人脐带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在海藻酸盐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性,探讨hUCMSCs-海藻酸盐敷料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取人脐带标本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取第4代细胞与海藻酸钙凝胶支架复合培养(实验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征,培养第0、3、6、9天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含量并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正常培养hUCMSCs作为对照组。取32只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创面分别以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MSC-凝胶组)、细胞上清液-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CS-凝胶组)、10%F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FBS-凝胶组)及0.01 mol/L P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PBS-凝胶组)修复。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于第15天切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新生皮肤情况。结果 hUCMSCs在凝胶支架中可生长增殖达1周以上,形似葡萄样;细胞迁移实验示7 d内未见细胞从凝胶支架中迁移出。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数及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增加,至第9天时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与FBS-凝胶组及PBS-凝胶组相比,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P<0.05),新生皮肤鳞状上皮、成纤维细胞、皮脂腺及毛细血管均增多,第15天时VEGF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而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观察情况相似。结论 hUCMSCs能在海藻酸钙凝胶中持续表达创面愈合所必需的VEGF,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能促进小鼠创面愈合,有望成为理想的创面敷料。
- 王淞粟梅兰杨华超龙刚唐振瑞黄文
- 关键词:创面敷料VEGF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及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对小鼠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愈合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做向成骨、成脂细胞方向分化。48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h UC-MSCs组和PBS组,每组24只,在其背部形成一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创周注射h UC-MSCs悬液和PBS液。于3、7、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所培养的细胞为h UC-MSCs,体外诱导其能向成骨、成脂细胞方向分化。h UC-MSCs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点均较PBS组显著增高(P<0.05)。HE染色显示h UCMSCs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PBS组。免疫组化显示h UC-MSCs组VEGF在3 d时表达最多,7、14 d逐渐减少,但均较PBS组增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 UC-MSCs组3、7、14 d创面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PBS组(P<0.05)。结论 h UC-MSCs可增强皮肤创面VEGF的表达,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 杨化超李茂黄文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