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35020)
- 作品数:31 被引量:83H指数:5
- 相关作者:邓玉林张玉奎张丽华张维冰梁振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葡萄糖修饰人血浆载脂蛋白的肽类标志物
- 2012年
- 目的:研究葡萄糖对血浆中载脂蛋白的修饰作用,寻找标志性肽段,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将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采用LC/MS联用技术寻找差异肽段。结果:载脂蛋白(APOA1)与葡萄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导致正常肽段的含量发生变化,并生成早期糖基化产物果糖胺。而糖尿病人体内的APOA1也同样会发生这种非酶糖基化修饰,其中的一些肽段也出现类似的变化情况。结论:筛选出五个肽段,将有可能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以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 李浡胡定煜邓玉林
- 关键词:APOA1糖基化反应LC/MSAGES
- 高效液相色谱峰压缩中灵敏度增加值与峰压缩因子的关系研究
- 2009年
- 以从塔板理论得到的色谱流出曲线为基础,推导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双流动相分离场中实现峰压缩时,峰压缩因子(峰压缩后的半峰宽与未进行峰压缩时的半峰宽的比值)和峰高表示的灵敏度变化(峰压缩后的峰高与未进行峰压缩时的峰高的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峰高表示的灵敏度增加值等于峰压缩因子的倒数。并用色氨酸、香豆素、苯和2-硝基酚在不同速率差实现堆积时的相关参数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各个峰压缩条件下的峰压缩因子倒数和实际灵敏度增加值相等,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考察了该关系式在实际样品测定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灵敏度增加值等于峰压缩因子的倒数,这也与理论部分的结果一致。
- 魏玉霞李丽莉才德肖盛元朱勇邓玉林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 芯片表面异氰酸酯基硅烷自组装膜的制备及表征
- 2008年
-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玻璃芯片表面成功组装了异氰酸酯基硅烷单分子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自组装膜表面的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接触角测定仪对薄膜表面的润湿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异氰酸酯基硅烷在基底表面得到了成功组装,其疏水性较组装前有所提高,对水的接触角可以达到80°,明显改变了芯片表面的性质.将该自组装膜应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的自组装,不仅制备过程简单,而且具有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异氰酸酯自组装膜在微全分析技术(μ-TAS)中的微通道修饰,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的固定化,以及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谢瑶耿利娜罗爱芹屈锋邓玉林
- 关键词:共价结合
- 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时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4-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8例,同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标本各12例作为对照,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不同种类胆汁酸及总胆汁酸水平,也与常规肝功能监测指标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加以比较,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指标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肝硬化组、肝移植组术前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肝功能延迟恢复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明显降低(P<0.05),且比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变化提前发生,随着供肝功能的恢复它们将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总胆汁酸及胆酸/鹅脱氧胆酸比率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其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大意义。
- 王立明宋倩颖张日欣张维冰张玉奎
- 关键词:肝移植胆酸鹅脱氧胆酸胆汁酸类和盐类器官移植
- 细胞中多巴胺及儿茶酚胺异喹啉类物质的HPLC-MS/MS检测被引量:2
- 2010年
-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细胞样品中多巴胺(DA)、1-甲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Sal)和N-甲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NMSal)含量的检测方法。细胞样品经超声破碎、离心取上清、1mol/L高氯酸溶液除蛋白并再次离心取上清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选择母子离子对多离子反应监测(MRM),内标法定量。采用DiscoveryHS F5柱(150mm×2.1mm,3μm);流动相为5mmol/L甲酸铵缓冲溶液(pH=3.0)-甲醇(80∶20,体积比)。DA、Sal和NMSal在0.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检出限分别为0.20、0.34、0.33μg/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均低于8%,回收率分别为91.4%~109.6%、87.4%~109.7%、88.0%~102.7%。用该方法检测经H2O2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发现DA和Sal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增加。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细胞样品中DA、Sal和NMSal的含量的相关研究。
- 段晋燕郭琳娜张永谦李玉娟邓玉林
- 关键词: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多巴胺
- HPLC-ESI-MS对糖尿病大鼠脑纹状体与海马区儿茶酚异喹啉类化合物的检测
- 2010年
- 为探索糖尿病型帕金森病的分子机理,利用HPLC-ESI-MS分析了链脲霉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与对照大鼠的纹状体、海马区的儿茶酚异喹啉类物质含量的差异。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纹状体、海马区的1-乙酰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ADTIQ),1-甲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Salsolinol,Sal),N-甲基猪毛菜醇(NMSal)的含量升高,其中ADTIQ,Sal的含量升高明显,差异显著。结果提示,糖尿病型帕金森病的病因可能是由于血糖升高,导致脑内醛类物质含量增加,加剧了儿茶酚异喹啉类物质的累积,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神经元死亡,最终导致帕金森病症状。
- 宋德伟杜合泉王琳胡高飞邓玉林
- 关键词:糖尿病帕金森病HPLC-ESI-MS
- 高效液相色谱在线堆积技术在混合物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 2009年
-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旨在考察高效液相色谱中在线堆积技术能否进行混合物体系中化合物的在线堆积提高检测灵敏度。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以间硝基酚、邻硝基酚、对氯酚、对溴酚、二氯酚、二溴酚为模型化合物,首先考察了这些化合物在苯基柱,C8柱,氰基柱中的色谱保留行为,结果表明苯基柱-C8柱和氰基柱-C8柱体系可用作这些化合物的在线堆积体系。并从以上六种化合物中选择不同化合物组成混合物体系,分别考察这些混合物体系在苯基柱-C8柱体系和氰基柱-C8柱体系中的在线堆积情况。结果表明,这些混合物体系在苯基柱-C8柱体系和氰基柱-C18体系中均可实现在线堆积提高检测灵敏度,且堆积后仍可实现很好的分离。
- 魏玉霞杨丽娜朱勇肖盛元胡高飞邓玉林
- 关键词:混合物HPLC分离度
- 内源性神经毒素Salsolinol的HPLC-MS检测方法建立
-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受到世界各国及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存在多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导致的内源性神经毒素的假说是被研究学者们广泛认可的致病机理之一。其中Sal(salsolinol;6...
- 牟晓玲肖盛元杨嘉明魏玉霞邓玉林
- 关键词:LC-MS
- 文献传递
- 甲醛对人血白蛋白的修饰作用
- 2008年
- 糖尿病和AD的一个主要致病机理都与甲醛交联反应的形成有关。体内SSAO酶催化氧化甲胺形成了甲醛,甲醛又与自由的氨基或酰氨基反应生成希夫碱,并进而与蛋白之间形成不可逆的交联产物。本文主要是将人血白蛋白(HA)与不同浓度的甲醛反应,应用LC/MS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来研究甲醛对HA的修饰,寻找有差异的肽段谱峰,确定最少关联差异峰,来作为糖尿病和AD的早期临床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李浡彭博庆宏邓玉林
- 关键词:HA交联反应
- Salsolinol合成酶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活性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Salsolinol合成酶是一种催化多巴胺(DA)和乙醛(AcH)生成Salsolinol的酶,它在内源性儿茶酚异喹啉类物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该类物质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与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Salsolinol合成酶可能是PD的一种关键致病因子。本文从雄性SD大鼠鼠脑中分离得到Salsolinol合成酶的粗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电化学检测器体系(HPLC-ECD)建立了一套灵敏度高、重复性较好的酶活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方法稳定性和灵敏度的验证,方法简便、稳定,适用于不同生物样品中该酶活性的测定;同时也将该方法应用于超滤分离后不同截留分子量样品的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酶的活性主要集中在3K下层滤液。
- 陈薛钗王睿毛健丛珍珍林汉斌邓玉林
- 关键词:活性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