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874)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马雪梅王友彬刘艺芳张明子高春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瓣
  • 3篇高压氧
  • 3篇高压氧预处理
  • 2篇血管
  • 2篇连接蛋白
  • 2篇缝隙连接蛋白
  • 2篇缝隙连接蛋白...
  • 2篇CX43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成像
  • 1篇多普勒成像技...
  • 1篇血管网
  • 1篇血管细胞
  • 1篇血管细胞黏附...
  • 1篇血管细胞黏附...
  • 1篇血流

机构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马雪梅
  • 4篇王友彬
  • 3篇张明子
  • 3篇刘艺芳
  • 2篇赵岭
  • 2篇刘雪华
  • 2篇高春锦
  • 1篇刘福佳
  • 1篇戚征
  • 1篇王晓军
  • 1篇王晓月
  • 1篇孙学军
  • 1篇房洪营

传媒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应用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皮瓣成活面积的准确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激光多普勒成像(LDI)技术和纸模法对皮瓣成活面积的测量结果,分析LDI测量皮瓣成活面积的组织病理学依据,评价该方法测量的准确性。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形成以右侧腹壁下浅动脉为蒂的扩大腹部皮瓣,用显微血管夹阻断血供3h后恢复血供。术后第5天以LDI系统和纸模法行皮瓣成活面积测量,并在成活皮瓣边缘取材,用HE和免疫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LDI和纸模法测量的皮瓣成活面积分别为(10.19±3.27)cm2和(10.21±3.15)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皮瓣具有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和血管形态,而坏死皮瓣表现为炎细胞浸润、局灶性坏死、血管扩张和闭塞。结论:应用LDI技术测量微循环血流灌注可确定皮瓣成活情况,获得较准确的皮瓣成活面积数据。
王友彬吴焕文肖一丁高春锦刘雪华赵岭刘蕴琦王晓军马雪梅
关键词:多普勒成像技术激光病理学分析微循环组织学
两种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大鼠腹部与背部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的差异,探讨更为合适的动物皮瓣IRI模型。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aIR)组,腹部皮瓣假手术(aSH)组,背部皮瓣缺血再灌注(dIR)组及背部皮瓣假手术(dSH)组。腹部皮瓣以腹壁下浅动脉为蒂,背部皮瓣以髂腰浅动脉为蒂。术后5 d,观察大鼠死亡及皮瓣啃食损坏率,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计算成活区域平均血流灌注量及皮瓣成活率,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TUNEL染色检测皮瓣组织细胞的早期凋亡,计算凋亡细胞阳性指数(AI)。结果 dIR组死亡率(0.0%)、皮瓣啃食损坏率(0.0%)低于aIR组的16.7%与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IR组炎性浸润情况弱于aIR组。aSH组与dSH组的皮瓣成活率[(59.90±8.94)%、(97.63±1.29)%]及成活区域平均血流灌注量[(125.54±14.52)、(149.38±13.69)PU]分别高于aIR组与dIR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SH组与dSH组AI[(13.48±5.23)%、(6.70±3.97)%]分别低于aIR组与dIR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IR组皮瓣成活率[(53.30±5.40)%]、成活区域平均血流灌注量[(100.46±15.93)PU]较aIR组[(30.77±11.53)%、(39.45±9.94)PU]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IR组AI[(43.72±6.15)%]较aIR组[(57.78±17.38)%]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背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较腹部皮瓣更为理想的模型。
刘蕴琦刘艺芳肖一丁张明子王晓月马雪梅王友彬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皮瓣
高压氧预处理对皮瓣组织Cx43和TNF—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处理对皮瓣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预处理组(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高压氧组在手术前2d行高压氧治疗,每天2次,每次1h,2次之间间隔12h。对照组处于常压空气中。麻醉后在大鼠腹部形成以右侧腹壁下浅动脉为蒂的扩大腹部皮瓣,皮瓣用显微血管夹阻断血供3h后恢复血供。术后第5天处死大鼠,沿皮瓣血管轴在皮瓣近端、中间和远端取材。HE染色观察组织炎症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组织Cx43表达,悬浮芯片法测定组织TNF.仪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相同取材部位高压氧组皮瓣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组轻。对照组和高压氧组Cx43分别为(3.87±0.28)、(5.22±0.26)个/高倍镜视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9,P〈0.01);TNF—α分别为(593.72±107.95)、(253.40±47.84)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6,P〈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促进Cx43表达,抑制TNF-α表达,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
王友彬戚征高春锦刘雪华赵岭孙学军刘福佳王晓军马雪梅
关键词:高压氧
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皮瓣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2017年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 (Cx4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高压氧预处理(HBO组).HBO组在术前3d,每天行2次常规高压氧治疗,每次间隔12h.3组大鼠均行以右侧腹壁浅动脉为蒂的皮瓣成形术,IR组和HBO组大鼠加行皮瓣缺血3h.术后3d取样行MMP-2、MMP-9以及Cx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HBO组Cx43表达量明显高于IR组(15.03±3.66比36.01±4.12),MMP-2和MMP-9表达量明显低于IR组(MMP-2:12.01±1.23比5.98±1.48;MMP9:16.77±2.01比11.48±1.77).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可减少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MMP-2和MMP-9的表达,并提高Cx43的表达.
姜拥军张明子刘艺芳陈茂刚王友彬马雪梅
关键词:高压氧皮瓣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缝隙连接蛋白43CX43
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腹部皮瓣ICAM-1、VCAM-1、NF-κB表达及成活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NF-κB的表达及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6只、缺血再灌注组(IR)6只和高压氧预处理组(HBO)6只,HBO组术前3d开始行高压氧治疗,每天2次,间隔12h,而IR组和SH组大鼠术前不做处理,3组大鼠均于腹部形成6cm×9cm右侧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SH组大鼠直接行皮瓣原位缝合,IR组和HBO组加行缺血处理3h。术后第3天取存活皮瓣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其ICAM-1、VCAM-1和NF-κB的表达。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R组大鼠腹部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为(22.38±4.35)%,平均血流量为(32.61±5.68)PU,HBO组皮瓣存活面积为(45.34±3.15)%,平均血流量为(61.78±3.61)PU,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可见,SH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极低,而IR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高于HBO组。免疫组化结果中可见,IR组皮瓣ICAM-1、VCAM-1及NF-κB表达呈强阳性,且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分别为(47.89±7.48)%、(75.71±5.48)%和(78.17±4.37)%,而HBO组呈弱阳性,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分别为(18.59±2.63)%、(28.44±4.69)%和(43.73±9.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致,在HBO组中ICAM-1、VCAM-1及NF-κB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IR组3种因子的蛋白表达量较HBO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降低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ICAM-1、VCAM-1以及NF-KB的表达,并促进皮瓣存活。
宋可新张明子刘艺芳王友彬马雪梅
关键词:高压氧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NF-ΚB
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耳廓12例,明胶-氧化铅灌注铸型后行普通X平片及CT灌注血管成像,分析耳廓微血管网的构筑和分布特点。征召正常成人自愿者8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其耳廓微循环血流进行测量,比较耳廓不同部位血流量的差异。结果:耳廓根部以进入耳廓的主干血管为主,微血管网主要分布在耳轮和对耳轮区域。耳轮和对耳轮区域的平均血流量(132.47±19.82PU)明显高于三角窝和耳甲艇区域的平均血流量(99.36±25.62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5)。结论:耳轮和对耳轮是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量最丰富区域,以该区域为蒂形成局部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保障。
房洪营张明子王友彬
关键词:耳廓微血管网血流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