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2302)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丽琴赵静罗宏杰李伟东李晓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可溶盐
  • 2篇微裂纹
  • 2篇汉墓
  • 2篇NACL
  • 1篇东南
  • 1篇遗址
  • 1篇遗址出土
  • 1篇应力
  • 1篇釉陶
  • 1篇唐代
  • 1篇唐墓
  • 1篇陶质
  • 1篇热力学分析
  • 1篇温湿度
  • 1篇文物
  • 1篇琉璃
  • 1篇埋藏
  • 1篇埋藏环境
  • 1篇毛细孔
  • 1篇NACL溶液

机构

  • 7篇西北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罗宏杰
  • 7篇赵静
  • 7篇王丽琴
  • 6篇李伟东
  • 1篇李晓溪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技...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琉璃构件的病变产物分析
2014年
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典型明代琉璃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进行古琉璃釉面腐蚀的显微特征、腐蚀产物成分、物相结构以及琉璃胎釉结合层的显微分析等,结合样品埋藏所处的环境分析,探索典型琉璃样品表面的腐蚀机理.研究表明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含铅釉面在埋藏土壤环境中化学稳定性较差,不同颜色釉面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产物分别为含铅/钙的磷酸盐络合物、不同晶形的磷酸铅盐或碳酸铅;含Ca、P元素的釉面腐蚀较为严重,从釉层表面腐蚀直至内部胎釉结合处;推断腐蚀产物除了受铅釉釉层的化学组成、表面结构影响外,还与土壤水膜、pH和土壤胶体颗粒中的离子交换等因素有关,该研究为琉璃文物的腐蚀机理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静王丽琴罗宏杰李伟东李晓溪
关键词:埋藏环境
可溶盐NaCl和CaCl_2对陶质文物的酥粉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研究可溶盐NaCl和CaCl_2复合盐破坏陶质文物过程中作用本质,在复合盐溶液的平衡结晶相分析基础上,分析陶质样品中可溶盐溶液的吸收和水分蒸发速率变化,以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系统等检测可溶盐NaCl、CaCl_2和复合盐溶液对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作用。结果表明:陶质样品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陶质样品表面逐层粉化脱落,质量、形貌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作用力较大,破坏性最强,而NaCl溶液中加入的CaCl_2延长了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间接地阻碍了NaCl的结晶析出,反而对陶质样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王丽琴罗宏杰李伟东容波周铁
关键词:可溶盐NACLCACL2微裂纹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通过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以及在模拟陶质样品中的结晶破坏过程,证实陶质样品的破坏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王丽琴李伟东周铁
关键词:可溶盐微裂纹
唐代彩绘陶质文物的酥粉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陕西陇县神泉村唐墓最早发掘于1955年,其中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西部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彩绘文物正在面临严重酥粉而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探讨典型酥粉彩绘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浓度等,提出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70%~10.74%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证明了陶质裂纹的起裂并不意味着样品的破坏,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的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本研究揭示了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彩绘陶质文物酥粉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罗宏杰罗宏杰李伟东王丽琴李伟东
关键词:唐墓可溶盐
陕西陇县东南镇汉墓酥粉釉陶文物的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陇县东南镇汉墓最早发掘于1958年,其中承载着重G3要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西部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的釉陶文物正在面临严重酥粉而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超景深三维显微、离子色谱、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探讨典型酥粉绿色釉陶和黄色釉陶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浓度等,提出含量占样品总质量2%-5%的可溶盐NaCl,NaN03和含水CaCl2是导致东南镇汉墓釉陶文物酥粉的内在因素,探索了文物中可溶盐的来源和保存环境条件下文物存在的潜在危害,同时采用可溶盐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推测不同可溶盐对陶质样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釉陶文物酥粉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酥粉釉陶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李伟东容波周铁
关键词:可溶盐温湿度
酥粉陶质文物含有可溶盐NaCl溶液的结晶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针对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文物多孔孔隙中的运移与分布、结晶过程中的热力学变化以及引起陶质酥粉的破坏作用力等研究报道的空白,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分析和超景深显微观察引起陶质文物酥粉最为典型的可溶盐Na Cl溶液在结晶过程以及在不同毛细孔中所发生的温度、形态、运移和结晶速率等变化,结果表明:可溶盐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生长主要处于低于环境温度的液相区域内进行,之后处于潮解状态的盐结晶体由于液相水分挥发的吸合作用变得更为紧密.同时,盐溶液在不同孔径毛细孔中结晶状态有所区别,在毛细管中的运移和结晶主要以3个阶段为主;采用自行设计的双层接触表面内压法以及超景深显微系统测试盐溶液结晶过程中对接触表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发现除了水分子的范德华力和结晶过程中的结晶作用力外,引起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处于潮解状态的盐晶体在到完全失水干燥过程中水分挥发引起结晶体的吸合作用,这种作用对周围接触表面产生明显的收缩影响,变化非常显著.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可溶盐溶液的结晶变化以及作用力分析,作为基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如何有效地防止可溶盐对多孔文物破坏采取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
关键词:可溶盐毛细孔热力学分析
可溶盐NaCl/NaNO_3对陶质样品的破坏作用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目前关于典型可溶盐Na Cl、Na NO3和两者的复合盐对陶质文物破坏作用的研究空白,在分析不同可溶盐以及复合盐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变化以及平衡结晶相等的基础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和自动压汞仪等设备研究可溶盐Na Cl/Na NO3对模拟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方式,结果表明:复合盐的吸水一失水能力远远高于单一的Na Cl和Na NO3,其在陶质样品中的溶解一结晶加速,破坏作用高于单一的可溶盐Na NO3;同时,含复合盐陶质样品的呈蘑菇状包裹的盐硬壳层在相对湿度的变化过程中,连续的盐结壳面积逐渐降低,不连续的结壳层面积增多,样品的平均孔径变小,小孔体积含量增加,微小裂缝逐渐扩张。本研究分析复合盐Na Cl/Na NO3破坏陶质文物的过程和作用,为酥粉陶质文物的进一步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李伟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