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146)
- 作品数:7 被引量:373H指数:5
- 相关作者:周杰张海龙蒋建军张丽吴宏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45
- 2005年
-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别采用了监督分类法和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法提取了西安市的城市边界信息,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监督分类法提取的城市边界信息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西安市城区快速扩张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 吴宏安蒋建军周杰张海龙张丽艾莉
- 关键词:驱动力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比值居民地指数在城镇信息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41
- 2006年
- TM图像中由于裸地与城镇光谱特征相似,利用传统的分类方法难以区分二者,城镇提取精度很难令人满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比值居民地指数(RR I)法用于城镇信息提取,同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R I法(精度达87.50%)优于最大似然分类法(精度为78.13%),是一种提取城镇居民地信息的理想方法,尤其适合裸地较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 吴宏安蒋建军张海龙张丽周杰
- 关键词:最大似然分类法
- 西安地区城镇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32
- 2006年
-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面积1988年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年为75043.53hm2,其增幅达25.68%;②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③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在该地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环境问题。
- 吴宏安蒋建军张海龙张丽解修平周杰
- 关键词:生态环境效应LANDSATTM
- 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方法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结果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园实例,计算其可居性评价指数、社会性评价指数、美感性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提出关中民居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并对民居保护和旅游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最后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类似研究重复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 张祖群
- 关键词:传统民居人地关系
- 基于影象融合的干旱区城镇居民地信息提取研究被引量:11
- 2006年
- 针对TM多波段图象中城镇居民地与裸地光谱特征相似难以准确提取城镇居民地信息的问题,利用雷达图象对居民地信息的敏感性,采用H IS变换方法,融合了2003年西安地区的Landsat TM和Radarsat SAR影象,并对融合影象做二类监督分类提取出城镇居民地信息,结果显示与TM图象监督分类相比,融合后的图象能很好地消除裸地对城镇居民地提取影响,其精度可达到84.21%,大大高于由TM多光谱影象监督分类所得到的精度71.79%,为提取干旱区城镇居民地信息提供一种新方法。
- 吴宏安蒋建军周杰张海龙张丽解修平
- 关键词:信息提取LANDSATTMRADARSATSAR
- SAR与TM影像像元级融合方法探讨被引量:3
- 2006年
- 以加拿大Radarsat SAR与美国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分别将SAR与TM的DN值转换为表征地物特征的后向散射系数和反射率,采用修正的SVR融合法进行融合,利用最佳指数法跟常用的融合方法作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修正后的SVR法融合后图像无论是光谱信息保持性、融合后信息量都优于常用的融合方法.
- 张海龙解修平
- 关键词:TMRADARSATSAR
- 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被引量:42
- 2007年
- 通过花粉、农作物种子和植硅石等农业活动生物指标记录研究,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重建了甘肃西山坪遗址5250-4300calaBP时段的农作物类型和农业栽培特征.5100calaBP以来农业活动增强,5070calaBP出现中国西北最老的稻作农业遗存.4600calaBP左右针叶林突然消失和栗树扩张是先民选择性砍伐针叶树,保留并栽培栗树的结果.西山坪遗址4650-4300calaBP期间种植有粟、黍、水稻、小麦、燕麦、青稞、大豆和荞麦等8种粮食作物,囊括了东、西亚2个农业起源中心的主要作物类型.不仅证实小麦和燕麦早在4650calaBP已传播到中国西北地区,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甘肃天水地区.
- 李小强周新郢周杰John Dodson张宏宾尚雪
- 关键词:CALBP